【转行血泪史】985文科生转行AI两年,我和考公上岸的室友过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毕业那年,我们做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2022年6月,毕业典礼那天,我和室友老王站在宿舍楼下,各自拎着行李箱,准备奔赴完全不同的人生轨道。
我们都是985高校文科专业毕业,大学四年关系最铁。但毕业时,我们做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决定:老王通过省考进了老家市直机关,端上了“铁饭碗”;我放弃了保研名额和国企offer,决定转行做AI,从零开始学编程。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我妈说:“你一个学文科的,转什么行?好好考个公务员不香吗?”老王也劝我:“兄弟,别冲动。体制内虽然钱少点,但旱涝保收啊。”
但我还是决定赌一把。大四那年,ChatGPT横空出世,我第一次意识到AI正在改变世界。我不想再过“按部就班”的人生,想抓住这个时代的红利。
2022年7月1日,老王入职报到,朋友圈配图是机关大楼;同一天,我报名了线上培训班,朋友圈配图是电脑屏幕上的Hello World。那一刻,我们的人生彻底分叉了。
2022年下半年:稳定安逸vs转行地狱
老王的体制生活节奏舒适,朝九晚五,周末双休。工资到手4500,加上公积金和补贴月入7000左右。他的朋友圈都是爬山、团建、篮球,岁月静好。
而我正经历人生最痛苦的三个月。编程基础为零的我,学Python基础语法看了三天才勉强理解。学数据结构时,看到二叉树、递归直接卡壳。最崩溃的是学深度学习,满屏的数学公式像天书。
培训班里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讨论Transformer架构,我连“自注意力机制”是什么都不懂。老师委婉建议我先补神经网络基础。那时我每天学习12小时以上,从早上7点到凌晨两三点。
第一次崩溃发生在投简历时。学了四个月后投出30份简历,只有2个笔试邀请,0个面试。HR学姐直言:“文科转行,无相关经历,培训班出身,大厂不会考虑。”
老王再次劝我考公,我说再试试。挂了电话,坐在出租屋里看着深圳的夜景,感觉离我很远。
2023年上半年:升职加薪vs艰难求职
2023年3月,老王转正,工资涨到6000,单位分了福利房。他笑着和领导合影,我点赞评论“恭喜”,心里五味杂陈。
meanwhile,2023年2月,经过半年准备,我拿到了第一个offer——50人AI创业公司的算法工程师实习生,月薪6000,无五险一金。我毫不犹豫接了。
现实比想象残酷。入职第一周,leader让我复现论文算法,精度比论文低了5个点。被批“基础不行”时真的难受。晚上11点坐地铁回出租屋,想给老王打电话又怕听到“早劝过你”。
最崩溃的时刻是优化人脸识别模型,要求从200ms降到50ms。连续加班一周只降到120ms,leader脸色难看:“客户下周要看demo。”加班到凌晨3点还没搞定,突然很想哭。想起老王应该睡得正香,明天慢悠悠上班,下班打球,周末陪父母吃饭。而我,985文科生,转行AI,优化任务都搞不定,被leader批,拿着6000实习工资。我到底在坚持什么?
2023年5月,我实习满三个月转正,月薪12K,有了五险一金。老王问:“12K在深圳够花吗?值得吗?”我沉默了。
2024年:转折点
3月,工作满一年时迎来转机。ChatGPT爆火,AI行业扩张,公司从50人扩到200人。我升任算法组长,带3人,月薪涨到22K。
6月,我主导的OCR项目识别准确率从85%提升到96%,帮公司拿下年营收500万的大客户,获得20万奖金。终于感受到“成长”的价值。
带新人时发现,这两年踩的坑、积累的经验已成为核心竞争力。能快速判断技术方案可行性,在别人卡壳时给出思路,这些不是培训班能教的。
2024年下半年生活对比
9月同学聚会见到老王,他气色不错但胖了些。月入1万出头,福利房明年入住,正在相亲准备稳定下来。他说生活舒服但有点无聊,每天都是重复。
我刚跳槽到B轮AI独角兽任算法专家,年薪50万。工作强度仍大,但已完全不同:收入从2022年的0到2023年12万,再到2024年50万;技术能力成型,可独立设计方案、带5人团队;职业路径清晰,2-3年后高级专家年薪80-100万。
最重要的是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与阿里、字节团队交流,参加行业峰会见大佬,与清华北大博士共事,见证AI改变行业。
老王沉默后说:“羡慕你有明确目标和成长空间。我的生活稳定但看得到头。”
2025年的思考
现在转行AI整三年。上个月老王来电说想转行AI,我坦言现在行业很卷,他技术已跟不上。
两条路本质差异:
· 体制内:稳定可预期、压力小生活平衡,但收入增长慢、成长空间有限
· 转行AI:成长快收入高、行业红利多可能,但不稳定压力大、技术更新快
没有绝对对错,只有是否适合。我庆幸选择这条路,因为不想30岁就看到60岁的自己。
给文科生转行AI的建议
1. 转行前三问:真对技术感兴趣?能接受前期痛苦?愿持续学习?
2. 正视劣势:数学基础弱、逻辑思维需训练、与科班生竞争处劣势
3. 发挥文科优势:沟通表达强、跨界思维、学习能力强
4. 科学学习路径:0-3个月打基础,3-6个月深度学习,6-12个月实战经验
5. 简历要会“翻译”:用STAR法则、量化成果、针对JD调整
6. 保持学习:AI更新快,不学习就被淘汰
7.用泡泡小程序AiCV简历王做简历优化。
三年后的答案
如果回到2022年6月,我还会做同样选择。不后悔转行AI,也不觉得老王错了。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老王过得很好:稳定工作、即将结婚、有房有车、父母在身边,是很多人梦想的生活。
我选择了更辛苦但可能性更多的路。三年前是对未来一无所知的文科生,现在是年薪50万的算法专家。只要方向对了,文科生也能在AI行业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不甘平庸,想抓住时代红利,就勇敢跳出舒适区。转行路很难,但熬过去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两条路,没有对错。
#聊聊我眼中的AI# #2022届毕业生现状# #毕业后不工作的日子里我在做什么# #毕业季,你想好怎么跟生活对线了吗?# #AI了,我在打一种很新的工#
  2022年6月,毕业典礼那天,我和室友老王站在宿舍楼下,各自拎着行李箱,准备奔赴完全不同的人生轨道。
我们都是985高校文科专业毕业,大学四年关系最铁。但毕业时,我们做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决定:老王通过省考进了老家市直机关,端上了“铁饭碗”;我放弃了保研名额和国企offer,决定转行做AI,从零开始学编程。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我妈说:“你一个学文科的,转什么行?好好考个公务员不香吗?”老王也劝我:“兄弟,别冲动。体制内虽然钱少点,但旱涝保收啊。”
但我还是决定赌一把。大四那年,ChatGPT横空出世,我第一次意识到AI正在改变世界。我不想再过“按部就班”的人生,想抓住这个时代的红利。
2022年7月1日,老王入职报到,朋友圈配图是机关大楼;同一天,我报名了线上培训班,朋友圈配图是电脑屏幕上的Hello World。那一刻,我们的人生彻底分叉了。
2022年下半年:稳定安逸vs转行地狱
老王的体制生活节奏舒适,朝九晚五,周末双休。工资到手4500,加上公积金和补贴月入7000左右。他的朋友圈都是爬山、团建、篮球,岁月静好。
而我正经历人生最痛苦的三个月。编程基础为零的我,学Python基础语法看了三天才勉强理解。学数据结构时,看到二叉树、递归直接卡壳。最崩溃的是学深度学习,满屏的数学公式像天书。
培训班里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讨论Transformer架构,我连“自注意力机制”是什么都不懂。老师委婉建议我先补神经网络基础。那时我每天学习12小时以上,从早上7点到凌晨两三点。
第一次崩溃发生在投简历时。学了四个月后投出30份简历,只有2个笔试邀请,0个面试。HR学姐直言:“文科转行,无相关经历,培训班出身,大厂不会考虑。”
老王再次劝我考公,我说再试试。挂了电话,坐在出租屋里看着深圳的夜景,感觉离我很远。
2023年上半年:升职加薪vs艰难求职
2023年3月,老王转正,工资涨到6000,单位分了福利房。他笑着和领导合影,我点赞评论“恭喜”,心里五味杂陈。
meanwhile,2023年2月,经过半年准备,我拿到了第一个offer——50人AI创业公司的算法工程师实习生,月薪6000,无五险一金。我毫不犹豫接了。
现实比想象残酷。入职第一周,leader让我复现论文算法,精度比论文低了5个点。被批“基础不行”时真的难受。晚上11点坐地铁回出租屋,想给老王打电话又怕听到“早劝过你”。
最崩溃的时刻是优化人脸识别模型,要求从200ms降到50ms。连续加班一周只降到120ms,leader脸色难看:“客户下周要看demo。”加班到凌晨3点还没搞定,突然很想哭。想起老王应该睡得正香,明天慢悠悠上班,下班打球,周末陪父母吃饭。而我,985文科生,转行AI,优化任务都搞不定,被leader批,拿着6000实习工资。我到底在坚持什么?
2023年5月,我实习满三个月转正,月薪12K,有了五险一金。老王问:“12K在深圳够花吗?值得吗?”我沉默了。
2024年:转折点
3月,工作满一年时迎来转机。ChatGPT爆火,AI行业扩张,公司从50人扩到200人。我升任算法组长,带3人,月薪涨到22K。
6月,我主导的OCR项目识别准确率从85%提升到96%,帮公司拿下年营收500万的大客户,获得20万奖金。终于感受到“成长”的价值。
带新人时发现,这两年踩的坑、积累的经验已成为核心竞争力。能快速判断技术方案可行性,在别人卡壳时给出思路,这些不是培训班能教的。
2024年下半年生活对比
9月同学聚会见到老王,他气色不错但胖了些。月入1万出头,福利房明年入住,正在相亲准备稳定下来。他说生活舒服但有点无聊,每天都是重复。
我刚跳槽到B轮AI独角兽任算法专家,年薪50万。工作强度仍大,但已完全不同:收入从2022年的0到2023年12万,再到2024年50万;技术能力成型,可独立设计方案、带5人团队;职业路径清晰,2-3年后高级专家年薪80-100万。
最重要的是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与阿里、字节团队交流,参加行业峰会见大佬,与清华北大博士共事,见证AI改变行业。
老王沉默后说:“羡慕你有明确目标和成长空间。我的生活稳定但看得到头。”
2025年的思考
现在转行AI整三年。上个月老王来电说想转行AI,我坦言现在行业很卷,他技术已跟不上。
两条路本质差异:
· 体制内:稳定可预期、压力小生活平衡,但收入增长慢、成长空间有限
· 转行AI:成长快收入高、行业红利多可能,但不稳定压力大、技术更新快
没有绝对对错,只有是否适合。我庆幸选择这条路,因为不想30岁就看到60岁的自己。
给文科生转行AI的建议
1. 转行前三问:真对技术感兴趣?能接受前期痛苦?愿持续学习?
2. 正视劣势:数学基础弱、逻辑思维需训练、与科班生竞争处劣势
3. 发挥文科优势:沟通表达强、跨界思维、学习能力强
4. 科学学习路径:0-3个月打基础,3-6个月深度学习,6-12个月实战经验
5. 简历要会“翻译”:用STAR法则、量化成果、针对JD调整
6. 保持学习:AI更新快,不学习就被淘汰
7.用泡泡小程序AiCV简历王做简历优化。
三年后的答案
如果回到2022年6月,我还会做同样选择。不后悔转行AI,也不觉得老王错了。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老王过得很好:稳定工作、即将结婚、有房有车、父母在身边,是很多人梦想的生活。
我选择了更辛苦但可能性更多的路。三年前是对未来一无所知的文科生,现在是年薪50万的算法专家。只要方向对了,文科生也能在AI行业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不甘平庸,想抓住时代红利,就勇敢跳出舒适区。转行路很难,但熬过去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两条路,没有对错。
#聊聊我眼中的AI# #2022届毕业生现状# #毕业后不工作的日子里我在做什么# #毕业季,你想好怎么跟生活对线了吗?# #AI了,我在打一种很新的工#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熊大不大:问题考公也考不上,只能沦落底层做起地摊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