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缓的微软中国
用小闪自己的话说,他是趁着微软2020、2021那两年在国内疯狂扩张时混进去的。
那时的微软雄心勃勃,大幅扩张团队伴随的往往就是泥沙俱下,如果以现在微软的那点招聘量再让他去面试,小闪觉得很难通过。
小闪杀进微软时还是多少带一点景仰的,毕竟中国IT圈里动辄一边吐槽国内码农不讲武德,一边把“人家老外XXX”之类的挂在嘴边。
只是进去没有多久,小闪就“袪魅”了,无他,天天搞屎山代码而已,甚至不止屎山。
就拿框架版本这个事来说,去微软之前,小闪在互联网大厂也会碰到不同Java版本兼容的事,但差别非常小。
而微软的C#在不同版本之间的兼容性太差劲了,经常会在一些老项目中碰到非常古老的语法。
啃了没多久啃不动了,小闪就申请调了个组,这才算活过来。
我问小闪,进去之后感觉微软里面是不是人才济济?
小闪说,学校学历倒是普遍不错,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国内985、211硕士毕业之后直接招进去的,再有一部分有外企履历的人社招跳槽过去的。
他感觉纯国内公司履历跳槽去微软的比较少,在微软待了四年,小闪也只听说过一个国内大厂跳槽过去的高职级员工。
当然也可能是微软在招聘时本身会有倾斜性。
小闪刚去微软时还碰到几个像清北这种顶尖学校毕业的人去里面当产品经理,每天慢悠悠地干,让小闪这个刚从国内大厂跳槽去微软,习惯了互联网快节奏的人感觉他们太浪费青春了。
我问小闪,那就没有一般学校毕业的人吗?
小闪想了想说,北京、上海比较少,但苏州应该比较多,那边地方偏一点,不好招人,国内顶尖学校的人不愿意过去,听说招了一些苏州本土地大学毕业的。
再有就是2020、2021那两年大放水的时候,招聘速度快,进了些履历一般的人。
我问小闪,微软中国这几个研发中心都是为中国服务的么?
小闪摇摇头说,不是。
微软在中国有苏州、北京、上海几大研发中心,之前在扩张期传闻过要建成都研发中心,只是后来搁浅了。
但不管是哪个研发中心,微软中国做的都是全球业务。
微软为中国市场特供的产品极少,最多就是全球产品的阉割版,像Office这种,正经能称得上本地产品的大概只有像电脑管家、锁屏这样的小众产品。
既然是做全球的产品,那团队中人和人之间的协同当然也很“全球化”了。
让小闪最爽的就是灵活办公了,虽然明面上要求一周至少有一半时间在公司,但实际执行的时候没有这么严,小闪自己就创造过一个月不在公司的记录。
刚开始这么玩还比较紧张,即使在家也是老老实实地坐在电脑前,生怕在工作时间有人找自己时响应不及时,后来习惯了就放飞自我了。
聊到这里,小闪突然问我一个问题,如果你同时拿到了两家企业的offer,一个称兄道弟、一个死气沉沉,你选哪个?
这个段子我倒也听过,我哈哈一笑,然后问小闪,微软就是死气沉沉的那个是吗?
小闪点点头说,至少他所在的团队是这样子的,大家互相之间的关系平淡如水。
除此之外,相比之前待过的互联网大厂,小闪觉得微软是对年龄的容忍度会更高一些。
在微软即使你年龄大没有晋升也不要紧,无非就是入职股票在四年之后给完,待遇会降一些,但好好做事不用担心像国内大厂那样单纯因为年龄没准哪天被干掉。
从小闪的描述中,我能感受到一种不必时刻绷着根弦的工作氛围。
于是我又问他,难道微软的绩效考核就这么没有威力吗?
小闪认真想了想说,如果不追求晋升,确实威力不大,接着他分享了几点感受:
1、考核有柔性
微软在团队管理上不太强调硬性的绩效考核分布,对人更有包容性,日常工作中没有国内互联网大厂那么紧张,人跟人处起来也没有那么多的侵略性。
至少在平时工作中感觉不到国内大厂那种,如果不好好干,头上时刻悬着一个差绩效要丢下来的压力。
而且,即使有绩效考核,老板谈起来也是很温和,不像国内大厂那么明牌PUA,把你剖析得体无完肤,然后将问题怼到脸上,让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反思改进。
2、头尾差异小
绩效分级在操作的时候很隐晦,甚至老板怎么定的,逻辑是什么,团队里的人都不是很清楚。
微软的薪资结构是12薪+绩效奖金+入职股票,奖金会根据绩效好坏有一些浮动,但这个浮动范围很小,粗心点的人可能都感受不到。
绩效好坏对待遇的影响小,除了少数特别有进步意愿的,大部分人工作起来就没有那么卷。
不过也有两类团队比较倒霉一些,一类是在MAI混的,再一类是跟国外合作需要倒时差的。
3、四年是个槛
短期看绩效没有那么重要,但长期看会影响到晋升,这就比较重要了。
在微软,无论校招、社招,入职时都会有几万股的股票,一般分四年给完。
如果过了四年还没有晋升,就意味着年包会降一截,到这时,很多人如果不能通过晋升弥补收入的差距,就选择跳槽走人了。
不过也有人待习惯了,也不在乎那些钱,即使不晋升、年包下降,也愿意一直苟下去,早上休息好了过来上班,下午5、6点钟就撤,也很舒服了。
绩效考核比较柔性,福利也不错。
工会每年都有不少预算,春节、端午、国庆这种国家法定节假日会给一些消费卷,或者给员工送环球影城、迪士尼乐园的门票等。
年假方面,倒是跟国内大厂的水位相差不大,区别只是请假容易而已。
聊到这里,我感慨了一句,作为四十岁的中年人,这种环境倒也挺好的,少拿点钱也无所谓,就当养老了嘛。
小闪说,以前还有可能,现在来看也不容易,主要是外企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近几年有不少外企研发中心撤出了中国,盖茨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本来不太会受国际环境影响,但按照新颁布的法案,有些信息中国员工不能接触。
想一想,中国区员工查个日志都不行,那还怎么做研发?只能把工作挪到其它区域了。
需求减少,微软在AI方面并没有因为投资OpenAI而带来太多增量需求,再加上前几年扩招的太多,现在中国区也在慢慢走下坡路。
聊到这里我想了想,这几年粉丝找我咨询offer选择、职业规划时提到的那一大堆企业中,好像确实没有出现过微软。
整体看下来,明面上的裁员没有,但在慢慢收缩的过程中,大家的士气还是会受影响的。
我见多了国内企业N+1封顶式的裁员,对这点倒是看得开,反正外企给的赔偿高,甚至动不动还搞出新闻来让全网羡慕,拿个大礼包走人不也挺好。
小闪说我有点天真,外企也会用PIP呀,那不是N+1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嘛,再说这种在社会上搞出来的动静还小。
我开玩笑地问小闪,你是因为被PIP走了吗?
小闪说那倒不是,他走主要是因为之前在国内大厂待过几年,有了惯性,希望能看到自己一年一个样。
但是在微软干了四年发现,成长太慢,干得技术栈也非主流,怕再待下去都没法跳槽找工作了,他这种普通家庭出身的人又没法躺平。
聊天快结束了,我问小闪,你觉得现在的微软适合什么样的人去?
小闪想了想说,微软薪资比国内大厂相比水位差别不大,甚至略低,不过工作强度不大、时薪高,不管圈里圈外也都有不错的名气。
这么算下来,不太适合那些艰苦奋斗追求快速涨薪、晋升的人,更适合走软件技术方向而不缺钱的人。
#校招过来人的经验分享##外企##微软##牛客激励计划##牛客创作赏金赛#该系列文章都是作者花费大量业余时间整理、分享出来的,建议软件技术方向的同学收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