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提前上岸,这个机会真的不错!建议大家冲!

又马上到秋招,最近刷牛客,发现很多学弟学妹有在吐槽一年比年卷,HC一年比一年少,作为过来人也曾经历过过这样的感受,在求职焦虑下,一直被push着做出职业选择,以至于我们无暇估计自己的的职业规划,也无法顺应内心踏出“最正确”的那一步。

回顾当时的心境,我觉得更多是因为自己困在当局,无法从中抽离去思考。因为淋过雨,所以我想结合着我浅薄的经验给大家分享点过来人的建议。

一、求职方向并非单一,提前调研,关注政策信息

最近刷到华泰启动今年的训练营(Fintech星战营)消息,燃起了我的回忆。作为往届学员以及通过竞赛拿到华泰实习的经历,我觉得有很多信息可以共享给大家。首先我觉得自己算是高能量且执行力比较强的人,本科虽然已经明确要读研,但还是勇闯职场,找了几段金融相关的实习,可能我比较务实,我觉得未来在金融领域从业可能会更加稳定,去年就勇闯了华泰的竞赛,入围后拿到了实习机会最后转正,到现在也算是金融科技打工人一枚了。

分享我的思路:

1、了解国家政策,寻找匹配的机会

从我个人的角度理解,尤其是现在的AI大潮下,FinTech金融科技已经不仅是政策风口,也许是你未来从业的黄金赛道。首先从政策导向看,国家正通过多重举措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科技投入,同时也需要将科技应用落地于民生,另一方面,积极培育金融科技生态,形成 “技术研发 - 场景落地 - 生态共建” 的完整链条,这正是国家倡导的 “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的生动实践。

2、多搜索、关注行业白皮书信息

政策层面的信息可能会有点晦涩难懂,不过我建议大家也可以从行业的白皮书入手。之前也看过一本金融科技的白皮书,内容大概提到当前金融机构普遍存在金融科技人才缺口,而我更关注的是岗位缺口,招聘数量最多的岗位分别是系统开发与测试类、安全与运维类和产品(算法、模型)设计类,最紧缺的专业技能分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毫无疑问,结合实习以及各种市场上的权威信息,我的求职目标逐渐清晰。(这里我觉得无论大家想从事什么行业,可以把自己当成做生意那般,提前做好市场调研,蛮重要的)

3、关注目标企业动态,抓住上车机会

我也复盘过自己本科的几段实习经历, 我目标锁定在华泰证券,华泰除了常规校招外还有每年的竞赛,是非常好的上岸机会,在刷到华泰竞赛的时候,我也提前查阅了一些信息,了解到华泰的在交易、投研等重点领域构建了“CAMS” “FICC 大象交易平台”“融券通”“睿思”等一系列的创新平台,以及在多个业务领域都占有市场优势,让我觉得华泰可以给我技术方面的成长空间,与我的方向完美匹配。今年的Fintech训练营有两个方向分别是实战营和探索营,除了奖金、实习机会之外,最后还有直通校招终面的名额,非常建议大家冲!

二、 跨行业,要更早做求职准备

经常看到牛客大佬分享自己投递几十上百的公司,常常给我很大的震撼(本人自认为卷心菜哈哈哈哈)。前面也提到过我是比较高能量的人,但我不太喜欢这种海投的方式,我个人认为海投过后你可能会更加不知道自己要往什么方向。

我算是从计算机转金融了,我刚上大学那会儿确实是互联网红利期,我也一度幻想过自己可能会在某个互联网大厂上班,直到硕士阶段,我开始想法有了改变。

1、金融科技是计算机转行的不错选择

我的建议是有想法的同学,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同学,应该尽早开始尝试其他事情。我很羡慕那些早早开始探索的同学,他们能够更早地积累经验和明确自己的方向。金融行业其实对专业背景非常包容,只要你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就能找到相关行业的实习机会。例如,金融科技的定义很广,可以包括区块链部署、区块链合约开发、交易系统开发等多种领域。这些都可以称为金融科技。所以,这个领域的机会很多。而且金融科技领域本身更偏向科技,招聘时更欢迎理工科背景的同学。

2、训练营是打破专业壁垒的绝佳机会

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兴起,很多同学可能觉得只有一些专注大模型的公司可以投递,这就设限啦!举个例子,华泰证券已经在投研、投行、合规风控等多个业务领域应用大模型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投研领域,通过AI平台加速投研报告生产,使华泰证券的投研报告能够在全市场中更快到达客户手中,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率与竞争力。此外,华泰证券还积极探索大模型技术在交易、风险控制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技术的应用边界。这些都是AI+垂类应用场景的体现,也是求职中可以关注的。

为什么说训练营是比较不错的机会?一方面通常训练营给出的课题或者方向都是聚焦在当下风口、应用场景出发,会更加开放包容,所以说是打破专业壁垒的好机会;另外一方面,从华泰今年的fintech星战营课题来看,基本上是聚焦在AI主题上,围绕金融垂类大模型领域的业务实际问题开展课题实践,含金量很高,本科、硕士、博士在读学生,即使距离找工作还有好几年的学生都能参加,所以我觉得哪怕没有最终入围,也是简历上比较亮眼的加分项,何况如果入围实习,完成课题答辩还能获得高额奖金,更有机会拿到录用Offer。

回看来时路,我的感悟

说到这里我觉得还蛮庆幸自己本科时期的实习和去年参加的华泰竞赛,从小到大我们都在某个范畴内思考、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可能对市场对信息了解相对匮乏,在面对很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个人非常建议多一点常识,因为目标都是自己建立认知以后发现的。

最后,建议大家可以更早地去寻找实习机会和了解其他行业的机会。

#华泰证券Fintech星战营#
全部评论
bur,您提前上岸是因为您是清华爷啊
44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5-27 12:02 上海
本身就是优秀的人跨行业才能有出路
23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5-27 11:59 广东
清华✌🏻的建议很不错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今天 13:55 北京
清华✌🏻提前批上岸是应该的,感觉这种机会轮不到我们
4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昨天 15:09 北京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昨天 15:48 江苏
华泰是不是天花板的存在?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5-27 12:01 广东
都招硕士啊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昨天 14:00 湖南
25届还能参加吗?大佬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5-27 12:30 安徽
话说回来,普通学校的学生有机会吗?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5-27 12:09 上海
清华✌️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5-27 11:57 上海

相关推荐

05-22 19:46
已编辑
清华大学 算法工程师
看到京东TGT的话题,想到五一节前在学校参加了一次京东组织的技术沙龙,那次活动就预告过京东会启动一个头部技术人才项目,现在终于官宣了哈哈哈。当时我的感受是整场活动技术浓度超标,更惊喜的是,在现场看到了京东零售供应链算法团队的大佬戚永志老师、还有之前通过京东DMT入职的清华学长,这场沙龙里给我更感动的点是,同学的提问都被详细回答了,真的收获远超预期。说到戚老师,我印象中他带领的团队获得了“INFORMS 奖” ,当时听到他分享的案例挺深刻的,也展示重大课题落地成果,只能说大佬就是大佬,自由交流的时候也有幸和戚老师聊了一会儿,老师真的是没有什么架子,非常开放坦诚地和我们聊了很多技术问题和行业的思考,还是挺大开眼界的。另外一位比较有亲切感的是清华学长高博士,他是从京东DMT项目入职的管培生(貌似TGT的前身就是DMT项目?),他谈到初入职场时参与的人工智能仓储项目,以及如何从底层算法优化一步步推动业务场景落地时,我也看到了一条清晰的技术人才成长路径。更让我触动的是他提到的DMT项目这个兼顾学术深度与产业实践的培养体系,让我意识到京东对技术人才的长线投资诚意,对今年的京东TGT项目更期待了。其实在参加沙龙时,我也留意到大佬们多次隐晦提及一个即将官宣的技术项目,直到5月初京东正式发布TGT,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那场沙龙里的卖关子,算不算是京东对技术人发起的提前邀请呢?这场分享讲真的,我感受到京东在供应链技术领域的 “国家队” 实力了。这次活动分享的很多课题我觉得挺新的,角度也比较不一样,对京东的了解也加深了挺多,会后我还搜了一下京东居然已经71w员工了,我觉得京东确实是从企业角度关心了广大劳动者,敬佩!哦对,现场还能抽PS5,也有小茶歇和人手一份的京东小狗伴手礼,也算是很有诚意了吧,虽然大奖上本中奖绝缘体基本上没指望过。后面还有好几场,包括北大、南大、哈工大这些,好像还有国外场次,如果是和我一样在观望TGT项目的,真的很建议大家去听听看,和大佬或者项目HR聊聊,还是能对TGT有更深度的了解吧(而且万一抽走PS5呢)。
没事儿早点睡a:居然刷到清华✌️
京东公司氛围 259人发布 投递京东等公司10个岗位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存一千万就可以进大厂实习
石圪节公社发型师:有存一千万的实力还实习个嘚,直接躺平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头像
05-26 22:25
门头沟学院 Java
to_Sunway:这家公司前几天我也沟通过,初创的日用品公司想做个大型的AI项目好像是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黑话警告⚠️:hc=岗位数量, mt=导师, ld=直属领导, cr=代码审查)25年1月,我加入了字节某前端团队,并期望能在这里待到秋招并尝试转正。然而,就在上周,ld 找我1v1,告诉我,我的能力和团队预期不太匹配,并和我劝退。晴天霹雳吗?肯定是有的。那一刻,脑子里嗡嗡作响,各种情绪翻涌。但冷静下来想想,这几个月,自己在能掌控的范围内,确实有不少地方做得不尽如人意。所以,我想把这段不算成功的经历复盘一下,希望能给同样在努力转正的你提个醒,避开我踩过的坑。一、ld 的要求要注意刚进组时,ld就和我聊过转正的事。我当时发问:“咱们这儿有hc 吗?” ld没直接回答,只是说:“看能力,能力到了...
牛客上的彭于晏:过来人告诉你,入职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儿不是说主动找活儿做,你要先学会融入团队,摸清ld的性格,投其所好。然后才是展示你的能力,能力上可以说技术或者业务,以业务能力为主,技术能力为辅。优先保证自己对业务需求的开发保证质量效率,然后再谈技术的问题,不要你觉得啥啥啥不行就想着整体优化了(发现校招生最喜欢干这事儿),我工作快5年了发现搞这种的最后都没啥好的结果,产出没有还引入新的bug,校招或者实习的水平看到的问题别人看不到嘛?为什么别人不去搞?浪费时间还没收益的事儿不要去做,技术上的能力体现在对于一个新需求,在不符合现在业务发展的架构设计上,你能拿出好的技术方案同时能考虑到后续业务发展逐渐将技术架构引入合理的架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72
72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