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招面试官:“我裤子拉链开了,你怎么提醒我?”他回答当场录用

面试,作为踏入职场的必经之路,早已超越了单一技能测试的范畴,它成为了对求职者全方位能力的深度挖掘。

很多企业特别是国企,外企总会问一些看似比较奇怪的问题,来考验候选人的应变能力,情商和语言能力,抗压能力等。这类问题也不是很好回答。

本文介绍下涛哥作为校招面试官,在面试场中见过或考察过的一些软性问题。

细腻关怀的展现:裤子拉链的微妙处理

情景设定:面试官提出一个微妙的考验,询问如何巧妙地提醒他裤子拉链未拉好。这个问题会考验求职者的应变能力,情商和处事艺术。

一位求职者选择了间接提醒的方式,通过第三方传达信息,既避免了直接的尴尬,又展现了其高超的人际交往技巧。

在职场中,面对微妙问题时,直接往往不是最佳策略。以高情商的方式处理,不仅能化解尴尬,还能赢得他人的好感与信赖。

一分钟内的深度链接:建立联系的艺术

面试挑战: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向面试官提出加微信的请求,这是对求职者沟通能力的直接考验,更是对其能否迅速捕捉对方需求能力的检验。

成功案例:一位面试者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行业资源,提出为面试官推荐业内知名人士,这一举动精准地击中了面试官的痛点,成功赢得了对方的青睐。

策略分析: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其真正的需求点,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是建立有效沟通的关键。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在职场中尤为重要。

超越常规的想象:牛过桥的创意解答

奇葩问题:一头重达800千克的牛,如何安全通过一座承重仅为700千克的桥?这道题目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是对求职者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深度挖掘。

某位校招应聘产品经理岗位同学回答很不错应:类比产品的商业模式思考,其中牛代表产品,牛的重量是产品价格,桥代表平台或市场,承载量是市场空间或用户购买力,通过代表交易或商业闭环。

第一种:产品补贴做流量。先借钱给桥临时加固补贴用户,等牛通过后证明商业模型成立,在投资人侧融资用二级市场收益继续加固。过的牛越多加固的钱越多。

等过的牛足够多了,之前的钱还上也够钱建新建桥了。没花自己一分钱,桥的问题也解决了。

第二种:控制产品成本。将牛砍一部分。虽然残牛也是牛,但过桥后价值低了,买家不一定愿意买。类似产品功能的精简,除非桥那边没有牛,产品瘦身是为了尽快过桥抢占市场,牛在桥那边更贵。

为了尽快推出新品抢占空白市场,可以尽快先出个Lite版产品。但长期卖会坏自己品牌,所以要卖了牛赶快加固桥,将更好的牛运过去,迭代更新,始终引领市场。

第三种:增加产品溢价。牛想过去桥不坚,那么就给牛捆上气球浮起来。这个气球就是品牌和广告。

原本成本太高的产品,市场购买力不足,因为有了品牌的加持,市场认可的价格上去了,就能卖出足够的数量,牛也就自然能到对岸了。商业逻辑走通。

第四种:饥饿营销。既然牛现在过不去,那么让牛饿一阵,牛饿了也瘦了,自然能过桥了。桥那边的人等的着急了,牛瘦一点也不是很在意。

职场启示:这种问题是没有绝对答案的,面试中一定根据自己岗位来分析,面对职场中的难题,不能拘泥于传统思维框架,而应勇于尝试新的解决方案,以创新的思维打破常规,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道德抉择的智慧:暴雨夜的艰难选择

道德考验:暴雨之夜,只能开车送一人,是选择病重的老人、救命恩人还是梦中情人?这道题目深刻考验了求职者的道德观与决策能力。

精妙解答:一位同学给出了既合情又合理的答案:将车钥匙交给医生送老人去医院,自己则留下陪伴梦中情人等公交车。

思维拓展: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权衡各方利益与需求,找到既能满足各方要求又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佳方案。

思维模式是关键

这些看似奇葩问题,但回答这类问题所需要的思维模式,在职场中至关重要。

正如刘润老师所言:“普通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而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型。”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在职场中的高度与成就。

在互联网大厂或者一些顶尖公司,都会把很多经验总结出简单的思维模式方法论。

比如涛哥当年在百度学到了很多思维模式,我们经常要做决策,非常难。大家会说做决策,听大多数人建议,跟少数人讨论,最后自己做决定。

我们经常要给自己或团队定目标,那什么样的目标是合适的,如何思考?我们的思维模式就是踮起脚尖,稍微蹦一下就能够着的才是合理的目标。

还有很多的思维模式,都是简单朴素但很有哲理,带给人思考。

希望同学们在校招准备过程中,投入一些时间,思考自己该如何作答,总结出自己的思维模式。

我是涛哥,曾任某互联网大厂技术总监,十年面试过500人,培养新人超百人。专注技术培训/求职陪跑/简历辅导/面试辅导/求职咨询等,24年目标帮助1000人求职和成长。

#校招过来人的经验分享##我的求职思考##非技术面试记录#
全部评论
我会:嘿boy 裤衩开了的干活哈哈哈哈(不是)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4-08-07 17:22 陕西

相关推荐

1 移动互联网红利消退,增量市场转为存量竞争:过去十年,客户端开发(尤其是移动端)的爆发式增长得益于智能手机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红利。然而,据工信部数据,202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超12亿,渗透率接近饱和,新增用户增速降至个位数。市场从“争夺增量”转向“瓜分存量”,头部应用(如微信、抖音、淘宝)垄断绝大多数流量,新App获客成本飙升。中小厂商难以突围,导致纯客户端岗位需求锐减,企业更倾向于优化现有App而非从零开发新产品,甚至直接依托超级App的小程序生态(如微信、支付宝)降低开发成本。  2 跨端技术崛起,原生开发需求被挤压:为降低多端适配成本,企业普遍采用跨平台技术(如Flutter、React Native、小程序)替代传统原生开发。例如,闲鱼、美团等头部App已通过Flutter实现代码复用率超80%,而微信小程序生态容纳了数百万轻应用,进一步减少独立App的需求。原生客户端开发者若仅掌握平台特定技术(如Swift、Kotlin),竞争力将大幅削弱。即便在需要高性能的场景(如游戏、音视频),跨端方案也通过Skia引擎、原生模块混合开发等方式逐步渗透,原生开发的“护城河”日益收窄。  3 大前端融合趋势下,单一客户端技能价值稀释: 企业对开发者的技术要求从“专精单一平台”转向“全端通吃”。招聘需求中,“客户端+前端”“Android/iOS+小程序”的复合技能成为标配。例如,字节跳动等大厂已推行“大前端”团队模式,开发者需同时应对Web、Native、Hybrid等多种场景。纯客户端开发者若无法扩展技术栈(如学习JavaScript、Node.js),不仅晋升机会受限,还可能因团队结构调整被边缘化。这种趋势使得客户端岗位的“纯粹性”逐渐消失,转而成为大前端领域的一个子集。      
投递蚂蚁集团等公司10个岗位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1
1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