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尽头是什么?想和大家说说我
最近在牛客刷到一个关于“读研,你后悔吗”的投票,发现不少同学对学术深造持怀疑态度。
作为一路读到博士、最终选择加入联影的算法工程师,我想聊聊我自己。
但有时候学术与工作并非对立,选什么路,就要物尽其用,找到适合的赛道,比纠结“是否后悔”更有意义。
1.
作为博士生,说说我的职业选择逻辑。
博士毕业时,我面前的路其实不少,高校教职、研究所、选调生、企业研发岗……
但对我而言,选择的关键不是“哪个更光鲜”,而是哪个方向能让我持续做有长期价值的事。
我的研究方向是医学影像算法,在实验室时我就发现,医疗行业的技术落地需要兼顾前沿创新和临床可靠性。比如我们BU 分子影像事业部,在开发高级应用算法时,不仅要解决图像重建问题,还要考虑运动伪影校正、动力学参数生成等实际临床痛点。从实验室到产品的闭环,恰恰是企业平台能提供的独特价值。
学术训练带给我的不仅是论文,更是发现问题、拆解问题的方法论。
这套方法也能直接用于解决真实世界的医疗需求。我工作经常需要快速在技术路线A或B之间做出选择、进行决策,这和学生阶段的科研是不一样的,公司提供了大量贴近临床实际的项目,能深入真实场景面对这类问题,这样我可以把学术价值最大化落地,实际地看到一个设想时如何变成实际地一个产品,这也是我选择医疗行业的原因。
2.
大家就业,选稳定也好、前景也好。
近几年求职环境变化很快,许多同学会把“稳定”放在首位。但我的体会是,稳定是不等于停滞的。这种确定性一方面来自医疗行业本身的长期需求,毕竟生老病死都是人生大事,另一方面就源于公司对研发的持续投入,因为只有持续的投入才能看出公司对于未来的规划和信心。
联影许多产品开发都源于对前沿课题的深入预研。自己是有机会接触学术界、同步探索的方向的,甚至还能参与一些尚未有明确答案的挑战。大家是在真实的工业环境中,亲历技术从概念到落地。我是渴望参与真正创新工作的,在关键成长期就能站在产业与科研交汇处的独特机会,十分值得我珍惜。
稳定也有,但不是停留在舒适区,而是在一个有支撑的体系中,持续接触新挑战、获得新成长。
3.
选择联影,总结起来,是平台与个人能力的互相成就。
对我来说,选工作,更像是选成长路径吧。我有机会从技术源头参与研发,而不仅仅是完成某个局部模块,对技术和产品的理解就是会更完整。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养成系统化的技术视野。
我做的很多工作,最终会应用在三甲医院的临床场景。当知道一个由我参与优化的扫描流程或图像重建算法,能真正帮助到诊断病情时,“被需要”的感觉真的油然而生,也是我保持动力的来源。
我更喜欢的,是公司为我们搭建了很实在的环境,参加国际会议、内部技术分享,和医院、高校的联合课题,都让我打开眼界了。
有时候遇到棘手的问题,大家会一起反复讨论、尝试,会有在交替迭代中逐渐逼近答案的过程,虽然辛苦、有挑战,但有闭环,能被真实场景验证。真正突破之后,作为科研人,相互成就的感觉蛮可贵的。
4.
如果大家对医疗行业感兴趣,我建议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能力提升。
跨学科学习能力:比如做影像算法,除了编程和模型,还要懂医学物理、成像原理。在校期间可以主动选修相关课程,或参与跨学科项目。
工程化思维:学术研究追求创新点,但工业界要求可靠性。建议多参与有落地导向的项目,锻炼代码规范、系统调试能力。
沟通能力:医疗产品开发需要和医生、产品经理、硬件工程师等多方协作,在校时可以通过社团、实习等有意识地进行锻炼。
哪些经历最有价值?
实习、项目竞赛、学术论文都有用,但关键不是数量,而是是否锻炼了“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能力以及对项目是否有充分的思考。比如有同学在实验室参与过医疗影像标注项目,虽然看似基础,但若能深入思考“标注标准如何影响模型效果”,就能在面试中展现独特的洞察力。
5.
写在最后
职业选择没有标准答案,但迷茫期不妨跳出惯性思维。比如医疗行业对技术人而言,可能是一个被低估的选项。
我体会到的好选择,是在成就工作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大家也无需设限,迷茫期可以多关注自己未曾留意过的行业,或许会收获更多惊喜。
#博士##读研有用吗##医疗行业##联影医疗求职进展汇总##联影求职进展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