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仙女12 level
获赞
48
粉丝
19
关注
3
看过 TA
16
中山大学
2013
产品经理
IP属地:未知
请关注猪哥公众号:刻意练习产品思维
私信
关注
2020-10-01 18:01
中山大学 产品经理
开发不适合做产品经理,为什么?1.程序员和产品要求的能力不同,本就不对等,对于转行的人来说程序员可能更有优势,且对比C端更适合转B端2.程序员逻辑能力强,角色,数据库表划分很清晰,但大多数人都很内向,面对用户需求的沟通是否能放得开?可以了解的更深层次?有待商榷3.程序员思维容易固化,对产品的创新方面容易限制,缺乏产品思维4.b端主要是行业背景,对业务熟悉才会有一定优势,程序员的优势体现在技术方面,每个程序员的技术能力不一样,逻辑能力也不一样,因人而异,不一定所有程序员做b端都有优势5.如果适合是说相对产品本身而言,程序员确实有天然的优势。如果适合是说面向市场而言,程序员就不擅长了。毕竟一个产品的成功,逻辑能力不是关键因素。6.程序员对内,产品经理对外,程序员主要解决性能问题,可以只琢磨事不琢磨人,而产品经理之路则是要琢磨事,首先要琢磨人,只是相比其他行业入行产品经理,程序员具备懂开发的基础会更方便入行7.程序员单纯的开发逻辑,并不适用市场逻辑,而且如果长期仅以开发逻辑来执行产品的开发,产品会出问题8.产品与技术是两个层面的工作,侧重点、方向不同。产品更注重产品体验,技术型更注重底层的一些东西,而且有技术背书的人,往往会陷入产品自身的逻辑中去,容易忽略用户层面的一些东西,反而有局限性9.一个b端产品会由多个模块组合,程序员对单一开发也只会在其中某一个模块逻辑性强,但是对多模块产品的逻辑性普遍较差。10.技术有时候更在意的是代码的效率等技术类东西,对于业务需求不会特别的关注和剖析,而且产品所需要做的不仅仅是项目编码这一块,更多的还是需要产品身上的资源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2020-09-26 18:48
中山大学 产品经理
话题0803-1:你为什么选择做B端产品经理?参考观点:1、之前做c端,想试试b端2、提醒可以参考钉钉3、c端趋于饱和,b端前途无量4、想培养自己的罗辑思维5、物以稀为贵,b端相比于c端产品,还是少很多的6、面试官认为我能胜任B端7、B端能接触公司更底层的业务,了解公司更为全面的商业模式8、业务人员转型过来,对业务熟悉,适合做B端产品9、上车就入了B,做下来也比较感兴趣,也看好B的发展前景10、B端强调业务流程、功能,相比c端更易接受。11、觉得B端最终的优化推广会包含C端12、面试不小心面上b端,工作过程中,发现b端业务逻辑更强,更有挑战13、b端相对于c端来说接触的人员更多,接触领导很多,方便通过业务来扩充资源人脉14、实现职业规划,做一名全能型产品经理15、从职业生命力来看,B端比C端更持久,更稳定。16、没有刻意选,近年才知道原来是B端产品经理17、自身积累的经验以b端为主18、公司业务需要,慢慢转型中19、B坚持下来,有经验壁垒,不容易被代替20、B端深耕一个方向,也许能成为产品专家,会更有价值21、原来做C端,当前公司核心业务在B,目前同时做,做B端后产品思维发生了改变从更关注用户体验到更专注业务场景、逻辑更加缜密,更易于公司收益,从自身出发还没有规划那么清晰C还是B22、技术转产品,就直接B端产品的技术类型PM了。23、B端市场前景大,且目前没有绝对的巨头,给到自己的机会也多24、 入职的时候根本不知道B端还是C端,是产品就去了,而且进去产品这个行业也是稀里糊涂,大学毕业,觉得不想写代码,这个产品的工作要求看着我好像会做,就去做产品了,至于做B端,应该是说稀里糊涂做了B端25、B端要求相对高一些,比如也要了解技术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强,这样能够全面提高自己,倒逼自己学习。26、B端和C端都做过,B端逻辑性更强一些,自己逻辑性没有那么好,喜欢偏营销性强的c端。想往c端的用户增长这块走。27、B端实用性大于美观性,能切实解决问题,更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28、暂时没有选定方向,不过看了些招聘,同经验的来说。感觉b端工资相对高点。29、感觉B端比C端更容易存活,一个新产品出来,C端很有可能被迅速替代掉,但B端挺难
投递阿里巴巴控股集团等公司6个岗位 产品经理的日常思考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2020-09-26 18:46
中山大学 产品经理
话题0724-1:产品工作中,如何避免需求场景出现遗漏?参考观点:1、正向思考,反向思考,特殊场景思考2、考虑考虑异常情况3、思考设立的场景,再到现实场景中进行走查4、通用:1、4反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为什么不这样?为什么不那样?2、5追问:问自己5个为什么5、场景是用来辅助理解需求原委的,是由需求本身延伸所得,方法论就是猪哥说的5W2H6、mece原则,实操的时候还是会有遗漏,先尽力做到自己能做的,后续在补足7、需求场景的遗漏,一般是产品用户画像不全的后遗症8、1)问清楚业务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了解有哪些人会参与,并画出业务流程图与业务方核实;      3)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真正的融入到真实场景中,然后亲自去体验一下各种异常情况9、1)识别需求相关方,识别业务主角      2)多维度分析(5W2H+5WHY)等      3)枚举出业务用例,并协调相关方进行业务验证      4)抓大放小,先聚焦用户痛点和感知最深的那部分,后续可不断迭代10、我觉得还是得多跟用户或者业务方多交流 尽可能列出来所有的场景 都跑一遍流程,每到一个步骤就想一下为什么到这里,还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还是得多沟通多去想吧!11、其实判断用户需求是否可以转化为产品需求,只要合情合理就好了,对内满足公司利益,对外满足用户需求即可12、我们每次版本迭代都需要把用户故事和功能列表写出来,目的就是为了不遗漏任何场景下的任何功能13、多问业务部门几个为什么,挖掘用户的真实需求。14、用户故事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工具,另外为了避免需求出现遗漏,感觉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思考,因为遗漏都是出现在需求落地的阶段才发现的,这个时候该想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15、用户故事好办法,我写需求一般还会在上面在加一个背景描述。16、为什么会忽略需求场景,1、不熟悉用户;2、不熟悉业务;3、想的不够细17、重复检查测试确认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关注他的用户也关注了: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