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面试通用方法(0627 更新)
已更新:自我介绍怎么讲 / 项目经历怎么讲 / 开放题目怎么讲 / 轮到你了,该怎么问 / 如何应对压力面 / 每一轮面试在问什么
后续开放题目回答思路会在动态里 by 周更新
欢迎关注。产品求职简历和面试问题可私
自我介绍该怎么讲更吸引人
产品面试的开篇一般都是以自我介绍开始的,而自我介绍也是面试官对你的第一印象,太过放松只说一两句话,或者太过紧张磕磕绊绊,也有太过啰嗦像背作文一般洋洋洒洒说了20分钟,也有太过草率的在嘈杂的环境开始了视频面试....等等,这些都不会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如何准备一个好的开始呢,让面试成功一半。
提前调整好视频和音频状态。
确保周遭环境和设备万无一失。好的环境也表示了你对这次面试的尊重。
准备不超过1分钟的自我介绍
我是谁,哪里毕业。
如果非计算机专业,可以弱化;如果是双非学校,那么学校部分可以略过;
选择产品经理是因为XXXX
这部分内容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产品岗位的热情。XXXX可以是实习发现自己投入大量时间,也可以是参与科研/社团活动发现自己对某些方面很感兴趣,也可以是从个人成就出发,比如希望通过产品改善更多人的生活方式等等。
三个概括自己的词
让面试官快速记住你。
在自我介绍的同时要准备好每个词对应的论据,接下来很有可能面试官会找一个词问一问怎么证明这些词。如果在简历里已经描述了,那么保持一致即可。
最匹配岗位需要的一段经历和结果
把简历中最匹配岗位需要的一段经历和结果 以一句话的方式讲出来,让面试官可以快速进入到项目经历的问题中。
项目经历怎么讲
一般来说项目经历的回答是比较好提前准备的内容,也是这次面试是否通过的底线。通过标准的 What-Why-How 的结构,可以比较好的展示产品工作所需要的同理心、逻辑能力、反思能力。
面试官第一轮问题怎么答?
第一轮开场的提问一般有几种,比较开放式的,比如“你介绍一下简历里的这个项目吧”,也有场景型的,比如“你介绍一下过往经历中最有挑战/最有成就感的项目吧”,还有会具体的问“你在简历中这个项目提到的 某数据指标提升 X% 能否展开讲讲”、“你在 X 公司搭建的这个系统可以展开讲一下”。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是要让面试官听懂这个项目的前因后果。建议的回答结构:
What:这个项目是什么?
尽可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个项目是什么,避免说 XXX 体验优化或者 XXX 功能优化,而要继续按照 STAR 原则,比如 “X 场景下增加 X 功能,降低某类用户打扰类投诉M%”
Why:这个项目为什么要做?
- 【实习项目】解释项目目标是什么,用户和场景是谁,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所以要用这个实习项目来解决,别人是怎么解决的。
- 【学校项目】解释项目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领域里遇到了怎样的难题,这个项目希望通过什么方式解决,市场已有方案都是怎么解决的。
- 【其他项目】解释你研究的产品/项目 他的目标用户是什么,场景是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被你解决。为什么他还没有解决。
How:这个项目怎么做的?
不要做流水账,总分总或者分总的描述。
- 如果项目没有明确的量化目标,可以按事前、事中、事后的方式,事前怎么调研,发现了什么需求,对需求如何排序;事中主要是项目沟通、方案选择;事后则是结果的综合反馈,未来再做哪些内容可以做的更好;
- 如果项目有明确的量化目标,那可以拆解这个目标下的更细的拆解,每个子目标的现状是怎样,为什么会有差距,需要做什么事情来提升。
- 如果这个项目偏流程梳理和项目管理沟通类,产品设计难度不大。那也可以按事前、事中、事后的方式讲:事前梳理这个流程解决什么问题,有哪些角色,诉求是什么,谁是关键利益相关者。新的流程会影响谁,你是怎么沟通的。事中着重强调有哪些挑战,以及如何对齐信息的,事后结果呈现流程相关者的评价以及问题的解决程度。
以上是具体的回答方式,从面试官的角度看,这一过程中评估产品经理的同理心、逻辑能力呢?
- 同理心体现在表述清楚,能快速的站在面试官的立场上补齐基本信息,同时在讲述过程中能捕捉到用户在特定场景下具体的需求。
- 逻辑能力则体现在从用户需求到功能的逻辑串联,即每一个功能都源自你对用户需求的定位,而需求的定位来自调研或者数据的可观反馈。不仅如此,在方案细节选择的思路里,也会考察选 A 方案不选 B 方案你是如何评估的,从哪些维度评估的, 为什么选择了 A 而不是 B,这一过程中也体现了你的结构化思考以及判断决策能力。
面试官追问的问题怎么回?
一般面试官追问会围绕前一个回答中逻辑链不清晰,或者假设性的问题展开。比如:“这个功能使用了方案 A 是怎样考虑的,是否有其他选择,你是如何做的”、“这个结果提升到多少你觉得是合理的,为什么?”、“整个过程有没有觉得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如果有是什么,未来怎么改进”,这些问题也是大多可以提前准备的,也是面试官重点观察你的思维方式里是否有举一反三以及反思的习惯。
当然也可能会遇到面试官问面试岗位有关的业务问题,比如你在校园场景做了一个外卖闪送的服务,利用校园、私域和社媒渠道做推广,那美团的面试官 做 c 的可能会问你的定价,做骑手端的可能会问你的招募和培训怎么做,小红书的面试官可能会问你怎么做的内容运营,教育类的产品则会侧重在你的私域怎么做。等等。这些问题在准备时需要提前模拟一些问题,把你的项目细节挖的更细一些。
以上就是面试环节中项目经历怎么答的简单建议。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打磨自己耐性(你有多想做 PM),锻炼同理心(你是否理解岗位的真正需要)、逻辑能力(解构和归纳)、反思能力(你有多大意愿提升自己)的非常好的场合。
每个人的项目经历不同,不同的岗位对面试的侧重点极其非标,再加上面试反馈滞后,缺少复盘的途径,这些经验还是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融会贯通。
祝大家一切顺利!
开放性题目怎么答
问完项目经历之后会有一趴就是关于开放性问题了。
这部分重点考察面对新问题候选人的思维方式,评估发展潜力。有些人在面试后可能会认为面试官在剽窃答案,实际上,这个环节面试官更多希望在限制条件和目标下看到候选人的判断和验证方式,从来不是你的答案本身~
至于怎么回答,我列了过往沟通中常见的开放题目类型作为示例,跟大家一起分享下开放性题目的回答思路。
一切的一切都是回到用户、场景和需求上~
这里我们可以参考Jesse James Garrett在《用户体验要素》中提出的五层结构:
- 战略层(Strategy):核心是明确用户需求和产品目标,需回答“面向谁”“解决什么痛点”“资源如何配置”等基础问题,确保产品定位与用户群体匹配。
- 范围层(Scope):基于战略层目标,定义功能范围和内容需求。需对功能优先级和内容进行取舍,平衡行业、用户及竞品因素。
- 结构层(Structure):包含交互设计与信息架构:交互设计指规划用户操作流程,确保功能易用性;信息架构指组织内容分类与导航逻辑,优化信息获取效率。
- 框架层(Skeleton):细化界面布局与导航路径,具体包括界面设计(控件与视觉元素的功能性安排)、导航设计(引导用户路径)、信息设计:高效传递核心信息。
- 表现层(Surface):聚焦视觉与听觉的感官设计,如配色、排版、动效等,通过一致性设计提升用户感知体验。
在聊任何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按这五层依次下探,下探到战略层,描述对应的场景、细分的用户、旧体验(原来的解决方案),再聊新功能相比旧体验提升的地方在哪,进而评价这个功能的优劣好坏~
轮到你了,该怎么问
每场面试最后都会有向面试官提问的环节。这个环节虽然是在最后一环,但丝毫不可松懈。
好的提问可以挽救整场面试。
根据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峰终定律(Peak-End Rule),该理论指出:人们对一段经历的记忆和评价,主要由两个关键节点决定——高峰时刻(Peak)和结束时刻(End),其他部分会被大脑选择性忽略。
因此,作为最后一个环节,你选择问什么,大概率会让面试官对你的整场面试都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什么是好的问题
一般来说,候选人在面试环节会询问这几类问题,比如面试有几轮,面试官对岗位有什么样的能力要求,面试官对候选人的反馈等等。这些问题基本都是面试官已经准备好的常规问题。对于反问环节,更好的问题是能够引发面试官的思考,尤其是对对自身产品增加新的视角。比如市场竞争对手的策略/产品目标用户的需求变化/战略选择,也可以是新技术下,比如 AI的应用前景,新政策下的市场格局变化预测和公司决策等等。
除此之外,你要是想了解公司内部情况,可以从这个岗位出发获取必要的信息,比如:这个岗位为什么会出来,是基于什么样的市场业务需要开启的;这个岗位负责的业务在公司今年战略里的 位置等等。这些问题会让面试官认为你在了解这个业务必要的信息,期望深入业务本身。同时这些问题也为你后面的开放性问题回答提供基础的依据。
什么问题一定不要问
- 公司的薪资福利和待遇如何:面试官会认为你更看重这些内容,你可以从其他渠道侧面了解。
- 面试有几轮,岗位主要是做什么的:基础问题,会让面试官认为你对这个岗位缺少了解,投入度并不高。
- 公司今年的盈利情况、流水情况:涉及公司机密,不建议问具体值,面试官也会很敏感。但如果是上市公司,从财报中获取的数据可以询问 这个数据与竞品的对比下公司战略上是否会有XXX 等降本增效的行为。
如何应对压力面
压力面是在二面、三面环节常见的题目,主要是面试官用来查看在负向评价、逆境下候选人的处理和选择。那当我们在遇到压力面的问题时,有什么好的思路可以游刃有余的应对吗?其实最关键的一点还是了解到面试官在提出问题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更多是在寻求你的回答思路。
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建议采用这样的结构:
第一:与面试官询问明确某场景下你处理这件事的目的
第二:分析场景内利益相关者和利害关系
第三: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分析,确定沟通的顺序以及具体的处理节奏
第四:总结你的整个思路,同时增加方法论的抽象,根据目的->分析利益相关者->确定沟通顺序或者处理节奏
举个例子
“如果当你在项目推进中因为其他高优项目抽调了你需求的部分研发资源,导致你的需求会 delay,影响了项目目标客户的工作体验。你会如何推进降低风险?”
因为已经确认了推进目的,可以跳过第一步,直接分析场景,相关者无外乎几位:你、你的 leader、你的客户、高优项目的负责团队、公司。可以先通过沟通看清利害关系
第一步先与抽调人员的技术和产品沟通,了解高优项目的原因
- 如果是业务战略项目,那平静接受调整,准备降级方案以及客户预期管理(平台利益最高优)
- 如果不是业务战略项目,或者客户群体有重叠,看是否可以打包一起推进,这样对客户体验更佳(借资源)(求同存异)。如果客户群体不重叠,且都是重要的客户(老客户,KA 客户),那可以考虑拉上你的+1与对方进行沟通协调。确认最后的意见。(要上升,但不轻易上升。此时主要用于确认对自己客户的影响)
了解情况后准备降级方案
了解基本情况后,如果已经确认研发资源被抽调,那你需要及时准备降级的方案和运营手段弥补客户体验的损失。梳理方案后及时与+1 沟通,确认后执行,确认降级方案可行性以及原方案的时间点。
和客户进行预期管理的沟通
无论是否对客户体验造成了影响,都需要及时同步对方。同步变化的原因,方案的调整,预期的解决时间,与客户达成一致。可以接受原文案但时间更晚,或者可以接受降级方案,并承诺未来某段时间内完成完整功能设计。如果对客户体验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比如交付日期影响对方的一些工作安排,那我的建议是亲自与用户电话/当面交流。
最后是总结
整体来说,面对此种情况还是先摸清调整的背景以及影响,及时与+1 沟通确认降级方案可行性和时间预期,并与客户沟通达成一致。必要时要主动争取,及时上升。根据我们的立场,分析利益相关者->确定沟通顺序或者处理节奏。
每一轮面试在问什么
一般来说产品面试会有 2-5 轮不等。越是高阶的产品岗位,面试轮数越高,也会有交叉面试的需要。那么,每一轮面试是什么样的角色来面你,会看中哪些能力,准备什么类型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