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的闪闪星光"这个IP专注软件技术人员的就业指导、职业发展,欢迎大家私信交流具体问题。    最近这段时间有几个同学找我聊腾讯云智、蚂蚁数字马力的offer,谈了一些我的看法,这里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这两个公司疯狂扩招的背景比较简单,就是互联网大厂在降本提效。过去十几年来,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头部几个大厂都一直快速发展,把所有资源都砸在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上,快速增长,形成平台垄断,攫取超额利润是他们最重要的战略。既然是增长排在公司甚至整个行业的战略第一,那增长速度就远比成本重要。因此,花大量的资源、给最高的待遇、招最牛逼的人、创造最快的速度是大家的共识,每年一、二线头部大厂都会盯紧重点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把应届生的年包刷出天际。但现在形势变了,当然有疫情、俄乌战争、中美脱钩、国内平台治理等多重打击的原因,但那都是外因,真正的内心是国内互联网的渗透率到顶了。虽然每年毕业生人数还在上涨,但新增人口断崖式下滑,智能手机出货下滑,互联网公司增速大幅下滑,且会持续下滑下去。长期的趋势,以及对趋势的预期一旦形成,都很难改变的,那些掌握着中国最大消费者数据的互联网公司对自己的情况更是门儿清。增速下滑了,股价就下滑,因为科技股的股价就是靠增速支撑起来的。股价下滑之后,管理层只能通过降本提效改善利润,来提振股价,给资本市场交待。所以就出现了过去两年中大家看到的,缩招、裁员、卡试用期,在这个行业混久了,谁都知道人力是最核心的成本之一,而且新业务乏力的时候,也不需要像原来一样招那么多人铺到新业务了,而老业务的维护又能用几个人呢,你看twitter裁掉那么多,服务不也没啥变化。但缩招、裁员产生的效益是有边际的,毕竟还是有很多事情需要人来做。原来的那种玩法成本太高,就换一种玩法,全资子公司(江湖俗称内包)就被拎了出来。招聘门槛降低,不再卡985、211,更不再看是不是TopN学校,也不会上来先一顿大而全的基础+算法八股,只要能力可以做事,思路清晰就行。别看以前大厂招聘那么严,其实大家都知道,不过是"面试造飞机、进来拧螺丝"而已。现在把招聘标准一降,进来的人既听话又能干活,也不会天天喊着要晋升要发展要跳槽。当然,最关键的是便宜。你看这些全资子公司的岗位都放到了西安、武汉、重庆、长沙、郑州这类人口多、消费低、房价低未来也涨不动的二线城市。在这些二线城市,大厂给的待遇虽然相比原来已经打了个骨折,依然是秒杀当地绝大多数企业的。另外,这些二线城市中软件公司少,选择空间小,跳槽也跳不动,员工的整体稳定性很高,人员流动率低,又进一步降低了现在招聘、未来调薪的成本。大家都觉得互联网大厂技术牛,其实哪里需要全是985、211来干,你看这些公司发展早期有大片普通本科、专科甚至高中毕业的人,不也是一路趟过来了么?是时代成就了个人。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工作总归都是琐碎的事,这些事情让全资子公司招来一些勤勤肯肯的老黄牛干完全没问题,虽然基础弱一些,但工作积极性上可远比原来那些动不动挑活的人好。用起来是真香啊。回到"屋顶的闪闪星光"这个IP的永恒主题——软件技术人员的就业问题,这些全资子公司其实秒杀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第一、技术实力强。虽然全资子公司在薪酬、福利、职级等方面跟原来的大厂做了隔离,但事情还是那些事情,大家的研发流程、工作要求标准、技术积累没什么两样。而正是这些东西支撑起了所谓的"技术氛围",好的技术氛围对软件技术人员的发展无疑特别重要。第二、福利待遇好。全资子公司的待遇虽然相比原来那些大厂员工打了骨折,但是base地一般都是消费比较低的城市,甚至连杭州、成都这种IT比较发达的二线城市都会避开,所选择的那些城市IT企业很少,而其它行业的待遇一般也只能给IT企业提鞋。单说"成熟的管理机制、相对简单的一线工作环境、五险一金按政府标准交、节假日按政府规定放假、加班可以调休"这几件事,就可以把绝大部分私企给PK掉了。第三、不缺事情干。大把的大厂员工等着全资子公司的人员规模发展起来去替换掉,这边越能打,那边给的项目就越多,就跟新能源车抢燃油车市场一个逻辑。第四、发展路线清晰。这波全资子公司的扩张就是吃到了互联网大厂降本提效的红利。互联网降本提效的路走上几年,这波红利就吃上几年,最终的发展形态现在不好判断,但未来3、5年全资子公司在各地的分部绝对都会快速扩张。快速扩张意味着向上的坑位增加,归根结底,管理岗位是组织是不是需要的问题,而不是个人能力问题,组织大了,就需要建立梯队,就会有一波人晋升。即使过上几年快速扩张期结束了,只要没有颠覆性的技术把互联网大厂给埋葬掉,他们的电商、游戏、广告、云计算等业务足够稳,全资子公司的员工也就会跟着一直稳下去。其实在这条路上,互联网大厂并不孤独。你看国有六大行银行最近几年在各二线城市遍地搞软件开发中心、科技子公司,比北京、上海、深圳低一截的待遇,依然受到头部高校毕业的追捧。再往远了说,华为、中兴从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各二线城市布局了。大家的目标一样,但选择的方式不一样,不过殊途同归,不管什么样的企业,说白了都是做买卖的。尤其IT软件这种人才密集型部门,成本越低越好。当然,每个选择都是有利有弊。如果你是头部学校的头部人才,没必要往这里凑,想卷的话,左转去大厂,要躺的话,右转去央企。就算你来了,一则待遇上这些公司接不住,再一个他们也不需要顶尖的人,他们需要的性价比高的人。什么是性价比高的人呢?学校不用太好,双非学校就可以,重要的是踏实肯干、努力好学、头脑清晰,当然,还有最关键的,可以接受二线城市1万以下的月base。如果你是这样的人,可以放心地去应聘,他们给出的大概率会满足你对一个好公司的预期,甚至会超过,因为据我观察大部分团队都不卷。
点赞 104
评论 16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1 收藏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