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信用额行业报告:市场份额、规模、增长率、厂商分析2025-2031
在全球“双碳”目标加速落地与气候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碳信用额作为连接碳排放权与绿色发展的核心纽带,已从政策工具升级为具备金融属性的重要资产。2025年11月24日,专注为企业提供市场战略支持的环洋市场咨询(Global Info Research,主体为广州环洋市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发布《2025年全球市场碳信用额总体规模、主要生产商、主要地区、产品和应用细分研究报告》,为行业提供了全景式的市场洞察。该报告以2020-2024年为核心历史数据区间,对2025-2031年市场趋势进行科学预判,从市场规模、竞争格局、产品类型、应用场景及区域分布等多维度,构建了全球碳信用额市场的完整认知框架。
报告核心数据显示,全球碳信用额市场正处于爆发式增长的黄金周期。经GIR(Global Info Research)专业调研统计,2024年全球碳信用额市场收入已形成规模化基数,随着全球碳交易体系覆盖率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碳交易市场)、企业碳减排需求刚性增长及碳信用额交易机制标准化推进,预计到2031年市场收入将实现跨越式增长,2025-2031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保持高位水平。这一增长态势不仅体现了碳信用额在气候治理中的核心价值,更反映出全球经济向“低炭化”转型的必然趋势,碳信用额已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降低碳成本的关键工具。
一、产品类型:林业与再生能源主导,多元项目协同发展
从产品类型维度划分,全球碳信用额市场基于项目减排属性形成多元化供给体系,林业碳汇、再生能源等核心品类占据主导地位,不同类型项目因减排机制与周期差异,呈现差异化增长特征。
林业碳汇项目是当前碳信用额的最大供给来源,2024年市场占比达38%,这类项目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护等方式增加碳吸收,具备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在巴西亚马逊雨林保护项目、中国“三北”防护林碳汇项目等标杆案例带动下,林业碳信用额因减排周期长、公信力高,成为企业长期碳抵消的首选,2024年全球林业碳信用额交易量同比增长52%。
再生能源项目是第二大品类,2024年市场占比达32%,涵盖风电、光伏、水电等清洁能源项目,通过替代化石能源实现减排。随着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激增(2024年全球风电、光伏装机总量突破30亿千瓦),这类碳信用额供给持续扩大,欧洲能源企业采购占比超60%,用于抵消传统能源业务的碳排放。
垃圾填埋甲烷项目凭借“变废为宝”的特性快速崛起,2024年市场规模同比增长45%,这类项目通过收集垃圾填埋场产生的甲烷气体用于发电或燃烧处理,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实现能源回收,在人口密集的亚太地区需求旺盛。其他类型则包括工业节能、碳捕获与封存(CCS)等项目,虽当前占比不足10%,但随着技术成熟,预计2025-2031年CAGR将超50%,成为市场新增长极。
二、应用领域:企业需求刚性主导,个人市场萌芽起步
在下游应用领域,全球碳信用额市场呈现“企业端为绝对主力、个人端逐步渗透”的格局,不同应用主体的需求逻辑与采购特征差异显著,共同推动市场规模扩容。
企业端是核心需求来源,2024年市场占比超95%,涵盖能源、化工、航空、汽车等重点排放行业。这类需求主要分为“合规性采购”与“自愿性减排”两类:合规性采购来自碳交易体系覆盖的企业,如欧盟ETS体系内的钢铁企业,2024年平均每家企业碳信用额采购支出达1200万美元;自愿性减排则来自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战略驱动的企业,全球财富500强中已有78%的企业建立自愿性碳抵消计划,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更是承诺“碳中和”目标,带动碳信用额采购量激增。
个人端市场虽处于萌芽阶段,但增长潜力显著,2024年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20%。个人需求主要集中在“碳足迹抵消”场景,如通过购买碳信用额抵消出行、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欧洲、北美地区的个人碳信用额交易平台用户数已突破千万。随着环保意识普及与个人碳账户体系建设,预计2031年个人端市场占比将提升至8%-10%,成为市场重要补充。
三、竞争格局:国际巨头领跑,本土机构快速成长
全球市场竞争层面,报告重点聚焦了16家在碳信用额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机构,形成“国际综合服务商主导、本土项目开发商补充”的竞争格局,不同梯队企业的业务重心差异明显。
第一梯队以South Pole Group、EcoAct、3Degrees等国际综合碳服务巨头为代表,这类企业具备“项目开发-核证-交易-咨询”全链条服务能力,South Pole Group 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超15%,开发的碳信用额项目覆盖50多个国家,服务超2000家企业客户;EcoAct依托欧洲碳交易市场优势,成为欧盟ETS体系内最大的碳信用额服务商之一,2024年相关业务收入达8.5亿美元。
第二梯队包括Aera Group、Terrapass、NativeEnergy等专注特定区域或品类的机构,Aera Group聚焦北美市场的林业碳汇项目,2024年林业碳信用额交易量占北美市场的22%;Terrapass则以个人碳信用额交易为特色,平台年交易量突破100万吨CO₂当量。
第三梯队以中国的CBEEX(北京环境交易所)、GreenTrees等本土机构为代表,这类机构深耕本土市场,CBEEX作为中国碳交易核心平台,2024年碳信用额交易额占亚太地区的35%;GreenTrees则专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在国内的碳汇林面积超1000万亩,同时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报告通过对这些机构的项目资源、核证能力、客户结构、收入规模及最新动态(如跨国合作、技术升级)的系统分析,为行业参与者提供了清晰的竞争参照。
四、报告架构:全维度解析,支撑绿色战略决策
作为一份体系完整的行业研究报告,其内容架构实现了对碳信用额市场的全链条、多维度解析,覆盖“定义-竞争-细分-区域-趋势”的完整逻辑链路,为企业、机构及投资者提供精准决策支撑。
第1章明确碳信用额的核心定义、统计范围、产品分类与应用领域,同时发布全球及各地区2020-2031年总体规模与预测数据;第2章聚焦全球主要机构,开展2020-2025年竞争力画像分析,涵盖机构基本情况、核心业务、项目类型、收入规模及最新动态;第3章深入剖析2020-2025年全球竞争态势,重点呈现Top3、Top5机构的收入份额、业务布局,以及行业并购动态(2024年全球碳信用额领域并购金额超3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全链条服务能力整合)、新进入者威胁;第4-5章分别针对产品类型与应用领域,完成2020-2031年细分市场的规模、收入及预测分析,明确各品类与场景的增长优先级;第6-10章按区域细化,呈现北美、欧洲、亚太等五大区域内不同国家(如美国、中国、德国、巴西)的市场数据,其中欧洲以42%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亚太地区增速最快(CAGR超40%),中国、印度成为核心增长引擎;第11章研判市场动态,全面分析驱动因素(政策强制、ESG需求)、阻碍因素(标准不统一、核证公信力不足)、发展趋势(数字化交易、国际互认)及波特五力模型分析;第12章梳理产业链结构,涵盖上游项目开发商、中游核证机构与交易平台、下游应用主体;第13-14章则给出研究结论与研究方法,通过政策分析、企业访谈、数据建模等多重手段,确保报告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在下游应用领域,业务流程模拟软件市场呈现“工业场景为核心、跨行业延伸”的格局,汽车、化工、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需求刚性,成为驱动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不同行业的应用侧重点差异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