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班后,你要自私,更要坦荡
给「自私」下个定义
首先怕产生歧义哈,给本文的「自私」下个定义:自私是指人要重视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从心理学上来讲,个人的感受相当于一种针对外界环境的反馈机制:
正反馈:愉悦、轻松、幸福、积极的情绪;
负反馈:悲伤、愤怒、恐惧、负面的情绪;
我们正是从这种反馈机制中调和了自己的心理机制,才让它总体上处于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然而一旦我们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忽略了这种反馈,就容易引起心理机制的失衡,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但「感受」会欺骗你
情绪一秒就能被捕捉,需求却常躲在潜意识地下室。这时候我们可能就会举出一个典型的bug:
“我知道他渣,但我离不开。”
这个悲伤故事的真相不是“爱太深”,而是“失去的恐惧>被渣的痛苦”。要是不敢承认这份“怕”,负反馈就被强行静音,系统持续过载,最后人财两空。
「自私」和「坦荡」的平衡
凡事都有两面性,或者三面、四面性,所以我们说「自私」也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个度指的就是「坦荡」:
敢对自己的感受说“我看见你了”;
敢对外说“我现在需要××”;
不主动越界,也不允许别人随意踏进来;
动了坏念头不丢人,丢人的是让念头偷偷长大。
君子论迹不论心,诱惑面前心态有了起伏,内心挣扎过后的平静,也是一种坦荡。
如何平衡?
场景A:领导临下班甩活
自私:今天体力槽已红,再加班明早会宕机。
坦荡:“我今晚有不可调期的私事,无法加班,明天8 点前可先交付核心部分,您看是否可行?”
结果:领导也许不爽,但你的边界已立住,且附带解决方案,他找不到爆破点。
场景B:同事想把烫手山芋甩给你
自私:这任务我上手要 3 天,而本周排期满到爆。
坦荡:“这个任务我评估下来需要 3 天,目前排期塞不下,担心耽误整体进度。咱们要么一起拆需求,要么请领导重新分配?”
结果:锅没硬接,责任也一起摊在台面上。
场景C:晋升名额只有一个
自私:我想赢,但不想靠踩人。
坦荡:公开数据、量化结果,对方案漏洞补位不争功,对竞争对手的成绩不贬低、对评委不私下走动。
结果:上或不上的理由都写在PPT 里,赢了光明正大,输了心也不虚。
总结:
真正的「自私」不是掠夺,而是把自我当主体;真正的「坦荡」也不是无脑直白,而是敢把动机放在阳光下消毒。当你先照顾好自己的内心,它的光才会照到别人,而不灼伤任何其他。
多栋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