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码4年,一场酣畅淋漓的绝地求生
一切的起点,“自救”
秋招阶段性地结束了。
复盘时,总会想起不同公司、不同岗位、不同轮次的面试官,都会问出的那两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跨考来计算机,从事互联网相关的工作?”“你为什么选择前端,而不是后端或算法?”
从第一次听到时的惶恐自卑,到后面的侃侃而谈,我也不过是做了一些标准化的准备,能流利地吐出一些漂亮的场面话罢了。
实际上的原因其实从未改变,也永远不可能骗过我自己。
那只有两个字:自救。
跨考到计算机是为了自救,选择前端也是为了自救。这些都是当时的我,能为自己做出的、唯一的“局部最优解”。
深渊、猛子与弃船
读过我其他帖子的朋友可能知道,我的本科并非科班,而是水利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整个大学四年,唯一和计算机相关的,是一门教古董级FORTRAN90语言的基础编程课。
本来,我也该继续沉溺于学院喂的鸡汤中,浑浑噩噩到毕业。但在2021年,事情发生了转机。
那时,“大猛子”的视频在网络上现象级爆火,我也随之接触到了“土木工程吧”。当大家都在哈哈大笑,说着时兴的土木段子时,正在着手准备保研的我,只觉得眼前一黑,手脚冰凉。
我发现了——那不是笑话,而是我的未来。
哦不对,我的未来甚至没那么“光明”,因为我的性别不为 ♂。我甚至看不见自己的出路了。
在长达三个月的深度思考后,我发现自己继续本专业的未来全部指向死寂的灰色。于是,我终于做出了那个艰难的决定:放弃保研,转向那条最多人成功、也还在风口上的路——计算机。其实这时候计算机已经卷起来了,想要拿到和五年十年前一样的薪酬,要困难的多,但这并不是我需要考虑的东西,我只在乎当下和未来。
我的家庭不至于贫穷,但我深刻地明白金钱的重要性——收入,无疑是衡量一个行业的重要指标。
既然要考,那就要考一个好学校、好专业。我决定给自己两年的时间,去进行这次自救。我坚信这是一笔必要且绝对划算的投入。
悬顶之剑,背水一战
刚开始转码自学时,一切都是从0开始,极其痛苦。考研专业课的官方语言是Java,而我那时连“面向对象”都闻所未闻。很难想象,当时连常识都不具备的我,是怎么继续下去的?可能全靠求生欲吧。
直到现在,我的计算机基础依旧薄弱。我非常非常羡慕那些系统学习过这门课的科班学生。虽然很多人调侃‘计算机的课基本靠自学’,但我连用大作业和考试去练习实践的机会都没有。
一战,意料之中地没上岸。
虽然早有预料,但还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段时间,每晚入睡前,我总会隐隐约约幻视到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被一根细如蛛丝的绳子吊着,悬在我棺材一般狭小的上下铺床中,剑尖虚指着我的额头,带来一阵挥之不去的凉意。
好在,二战时这样的幻觉没再出现。大四的毕业季,我尝试了很多——速成考公,逛各种宣讲会,和朋友们一起自驾游黄山,还在新疆走了一圈。虽然还承受着压力,但好像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我意识到,无论发生什么 天都不会塌的,人生的容错率比我想象中要大得多。这一次,冰冷的剑尖没有再出现,我终于磕磕绊绊地爬上了岸。
新世界、贵人与幸存者
上岸后,我进入了新的学校,新的行业,新的圈子。
研究生进组,我再次感到了深深的惶恐。同门的同学们都非常优秀,一半多是本校直升,其余也基本是985科班出身的大佬。而我,除了应试,什么也不会。
刚进组没多久,导师分了一个项目给我和一位同门同伴。项目初期,当我还在手忙脚乱地补习时,这位大佬默默地承担了前后端几乎所有的工作。后来我逐渐能承担起前端工作,他依然是项目的主心骨,最强大的技术兜底。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职业选择有很大运气的成分在:
- 前端是当时基础薄弱的我,上手最快的方向。
- 在同层次的学校(华五)中,选择前端的人占比很少,大家基本都在后端和算法的赛道上神仙打架。
- 学校的Title,成为了我巨大的助力(我几乎没有经历过简历被挂,这是何其的幸运)。
- 我更是有幸,接触到了一个完整的项目,和一位强大且友善的伙伴。
靠着这个项目,我才有了第一次完整的前端实践,也才凭此找到了第一份实习——小红书。所以,那位同门大佬,说是我的救命恩人也毫不为过。
割裂的现实,与我的“锚”
进入新的圈子后,这里的一切都给予了我极大的震撼,尽管绝大多数人认为这些都“正常”且“理所应当”。
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件事。
研一刚入学,我去学校的双选会闲逛。我特意停在了某中字头单位的摊位前。一年半前,在本科学校的宣讲会中,这家单位没有录取我们专业的任何一个女生。他们对所有的简历百般刁难,暗示无论是技术、施工还是管理,我们都无法胜任。而现在,他们在这双选会的角落里,小心翼翼地询问我,是否对他们单位感兴趣。那一刻,我没有任何扬眉吐气的心情,只有深深的无力和悲哀。为一年多前那个百思不得其解的自己,也为那些仍在这条道路上迷茫奔走的同行们。
第二件事。
学院组织去某知名制造厂参观。接待的员工们极其热情,很多高管还是校友,交流时可以说是用“慈爱”的目光看着我们,简历看都不看直接通过。这一幕对我来说,实在是太割裂了。曾经我完全不敢投递、只有做梦才敢想的公司,被如今的同门们,非常自然地视为保底。我的心情,复杂得难以描述。
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我做了什么呢?我比以前更聪明了吗?我的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吗?”
“我大学四年学习的课程难度,会比计算机专业的少吗?我本科的专业,会比互联网轻松吗?”
“为什么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我的预期薪水就翻了3~5倍?凭什么?这配吗?这合理吗?”
我先是无法理解,随后就是嫉妒,疯狂的嫉妒。
我不知道自己还应该产生什么别的情绪,只能让“嫉妒”作为最最原始的本能,驱使着我疯狂地吸收着、学习着、渴望着。
现在我渐渐明白: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合理不合理,只有机会和风口。时也,运也,命也。
知天命,尽人事
此刻,我把我的来时路记录下来,是想作为未来在互联网行业沉浮的一根“锚”。
我希望自己永远不要以为——现在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理所应当地赚得比其他行业多;理所应当地抱怨现在的大环境是不是比过去坏。
没有一阵风能永远吹下去。我能做的就是知天命,尽人事。
如同一只警觉的兔子,在猎枪响起前,找到尽量丰美的草地,吃下尽量多的食物。
路还在向前延伸,通往那未知的地方……
#苦尽甘来时,再讲来时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