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t清愁 level
获赞
432
粉丝
225
关注
9
看过 TA
2761
浙江大学
2025
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IP属地:浙江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私信
关注
它的“有用”体现在:1. 效率之王:对公司来说,面对海量简历,AI面能在第一轮快速筛掉明显不匹配的人(比如代码题完全写不出、沟通能力极其欠缺的),节省HR和面试官巨量的时间。这点你得承认它确实牛逼。2. 标准化:它能保证每个候选人都被问一模一样的问题,用统一的算法去评估,避免了人类面试官一开始可能存在的个人偏好和主观印象分。但它的“糟糕”更明显:1. 毫无人情味:它理解不了语气、幽默和上下文的微妙之处。你精心准备的一个展现你解决问题能力的故事,它可能只是因为你没提到某个关键词就直接判了低分。2. 在“演”和“真”之间扭曲:AI面本质上考的是你如何表演给AI看。你得盯着摄像头、控制语速、疯狂往回答里塞它爱听的关键词(比如“首先我定义了问题”、“然后我分析了根本原因”、“最后我复盘并沉淀了方法论”)。这个过程本身就很反人性,和一个工程师正常的思考状态相去甚远。3. 无法评估真正的工程能力:它能判断你代码的输出对不对,但它完全无法评估你代码的可读性、设计美感、可扩展性。它能记录你说了什么,但完全无法理解你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力以及与团队的协作潜力。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优秀工程师的核心价值。所以虽然现在AI面试越来越普遍了,但客观来讲我在内心接触到AI面试的时候还是很抵触的。如果公司可以这样通过AI面试去筛选候选人,那么我们也理应可以通过AI去扮演自己回答很多问题,这才是平等的选择。
你怎么看待AI面试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每每谈及大厂面试,总绕不开“八股文”与“项目经验”之争。在我看来,二者并非对立,实为一体两面的共生关系。若将面试比作一次对技术体系的架构评审,那么项目经验是您呈现的业务逻辑与顶层设计,而底层知识(常称“八股”)则是支撑这一切稳定运行的基石与依赖库。通常,面试会以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方式展开:项目为引,勾勒全局:面试官往往会请您阐述一个最具代表性的项目。这并非简单让你复述简历,而是在考察你定义问题、拆解复杂性与技术选型的思维过程。你的项目,便是你技术世界的缩影。深究细节,洞察根基:当您谈及“通过异步流水线提升吞吐”时,问题便会自然流向线程模型、内存屏障与锁优化;当您描述“优化PCIe传输延迟”时,对话便会深入MSI-X中断、DMA与缓存一致性。所谓“八股”,实则是从你项目土壤中生长出的、亟待验证的基础设施是否牢固。广度探查,评估潜力:若项目维度单一,面试官则会通过体系化提问,探查你知识图谱的边界与深度,评估你的技术成长潜力。其实不管是看上去简单烂大街的项目,还是自己参与的很独特复杂的项目,对于面试官来说更重要的是你在项目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获得了什么成长,而不是说项目本身带来多大的收益结果。所以多做项目是必须的,但也不能落下基础知识的积累。如果你的项目写的天花乱坠,但在面试中从项目引申随便一问就发现这个不懂那个没有研究过,那也是一个很不好的印象。
大厂面试问八股多还是项目...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秋招从来不是与他人的竞赛,而是一场持续数月的自我较量。你的对手不是任何面试官,不是社交平台上晒offer的陌生人,而是那个时而焦虑、时而犹豫的自己。1. 节奏把控: 绘制专属时间地图——七月蓄力、八月试探、九月冲锋、十月收割。每个阶段都该有明确的投递策略,就像棋手知道何时该落子,何时该观望。2. 精准投递: 即便是海投也要划定边界线。那些地理位置偏远、薪资架构模糊的企业,从一开始就该被排除在射击靶心之外。3. 动态进化: 每场面试都是打磨自己的砂纸。通过反问环节获取的反馈,比任何面经都更具改造力。简历不是一成不变的证件照,而是会随着认知深化不断重绘的自画像。以我的经历为例,七八月提前批如火如荼时(OPPO等企业甚至已开启正式秋招),我选择了战略性沉默。这份克制源于清醒的自我认知:技术栈存在明显缺口,仓促上阵只会留下负面面评。更关键的是,海量测评笔试会像黑洞般吞噬宝贵的提升时间。直到九月,我才开始向中小型企业、研究所投出试探性的橄榄枝。这些面试强度适中的"训练赛",既积累了实战经验,又保护了珍贵的自信心。当国庆黄金周来临,这七天成了绝佳的装备升级期——足够完成一个能写进简历的紧急项目。节后便是真正的狩猎季节,测评、笔试、面试将如暴风雨般接踵而至,直到你签下了那最终的offer。正如没有两片相同的秋叶,每个人的秋招轨迹都独一无二。有人七月斩获offer,有人十二月才等来曙光,这不过是不同生命节奏的自然呈现。记住:当你在会议室里与面试官四目相对时,摄像头里映照的,始终是你自己成长的轮廓。那些深夜修改的简历终将泛黄,反复练习的自我介绍终会淡忘,但在这场漫长博弈中锻造出的自我认知力与情绪掌控力,会成为职业生涯永恒的护城河。
秋招投递攻略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在踏入职场之前,我们早已能从各种渠道窥见未来工作的模样。于我而言,强度虽不算轻松,但至少比预想中温和些许。曾经读研时,总以为自己是铁打的,997甚至9117也不在话下。可真正工作后才发现,校园里的“拼命”和职场中的“消耗”截然不同。在实验室时,累了可以逛逛论坛、刷刷手机,甚至和同门插科打诨、偷偷打两局游戏,时间仍是自己的。而如今,工作电脑只能用于工作,和同事的交流也大多围绕任务展开。从前一周一次组会已是压力顶峰,如今一天几场会议竟成了常态。最煎熬的,是明明觉得一天浑浑噩噩,未曾真正做成什么,可晚上九点走出公司时,却像被抽干了力气,只能瘫在床上机械地刷着手机。屏幕上的时间无声流逝,提醒我该睡觉的并非困意,而是第二天还要重复这一切的厌倦。生活仿佛被设定成固定程序,曾经多么喜欢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如今就有多抗拒天亮的到来。所幸还有双休,不必周末加班。可即便这样,周六日也常是在出租屋里昏睡度日,回过神来,两天已如指间沙般溜走。想起读研时,周五下午心血来潮,买一张十小时的硬座票直奔武汉,玩到周日深夜再风尘仆仆赶回,到学校已是周一早上却还能精神抖擞地开组会。而如今,哪怕只是短途出行,也要思前想后、顾虑重重。“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原来有些自由,真的只属于年少时的自己。
上班后和你想的一样吗?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关注他的用户也关注了: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