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了一年,一点没亏

今天收到公司发的“入职一周年快乐”邮件,我才意识到,原来已经上班一年了。

给自己冲了杯咖啡,静静回想这一年,很多画面都浮现出来。

一年前的我,还在为秋招奔波。当时手上有几个选择,最后我选了携程。

说不上什么宏大理由,更多是凭直觉和初步了解做的决定。这一年下来,感觉这个选择,是走对了。

对“大”的另一种理解

校招时,我们总在比较公司规模、行业位置、薪资福利……像在超市里仔细比对成分表。也常听人说“别只盯着大公司”“小团队可能成长更快”。

话都有道理,但这一年的体验,让我对“大平台”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我所在的旅游行业,携程确实有它的体量。但对我个人而言,更实在的是它所提供的学习场域。刚进来时,我也想过会不会只是做一颗“螺丝钉”,但实际是,那些成熟的流程、规范的协作方式,为刚毕业的我搭建了一个特别踏实的学习框架。

说起具体工作,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刚入职不久就参与的TT融合项目。这个项目是要把两个版本的 App(“Trip”和“Trip.com”)用一套代码来支持。

业务链路长,需要梳理的细节多,还要跟不同团队的同事沟通协作。那段时间,我们花了不少力气去理解原有的逻辑,做代码重构,同时还得保证线上稳定。

压力和强度都不小,但对我而言,却是一次非常扎实的基础锻炼,从零开始跟进一个复杂项目、在实战中摸爬滚打的经历,非常珍贵。

所幸,工作之余,还可以去健身,放松一下,还能缓解工作上的压力。

导师与团队

携程有比较成熟的导师制度。带我的是位有20年后端经验的老师。当时我就觉得,能跟着他学肯定能少踩很多坑、少走很多的弯路,后来我也确实在技术上进步得比较快。

我们组内有两个习惯我觉得特别好:定期的代码评审和每周的技术分享。看别人的代码,自己的代码也被查看,很多细节问题在早期就被发现,让我上线时心里更有底。每周的分享则常让我接触到一些新思路或公司内部工具,不知不觉就拓宽了眼界。

我想起了我入职的第一天,我的导师一开始并没有甩给我一堆文档,而是很自然地问我:“你希望一年后的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不很大、很重,后面却不知不觉成了我这一整年成长的起点。

这里也放一张第一天上班吃的食物照,这是我后面一年美食鉴赏的起点。

 

关于稳定与成长

在携程,我慢慢体会到一种“稳定成长”的节奏。

我们组主要负责“订后”流程,但大家也会参与到一些共用组件的开发中,思考怎么让组件更通用、更简洁。这个过程让我逐渐从单纯执行,转向开始为业务思考,慢慢找到“业务贡献者”的感觉。

也让我慢慢认识到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工作的执行者的位置上,到后面才能逐渐会变成一个某个业务的owner,“希望一年后的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就有了明显的答案。

(先成为了权威工位的owner)

身边有朋友选择了创业公司,也有朋友从中小厂想进大平台。看下来,我觉得没有哪条路是绝对正确的。

重要的是认清自己渴望什么样的节奏。像携程这样的环境,提供了一条比较清晰、循序渐进的路径,适合像我这样,希望在职业初期扎实打基础的人。

一年后的感想

如果有人现在问我选工作的建议,我大概会这么说:如果你手握行业头部公司的机会,值得认真考虑,不是因为名头,而是因为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项目复杂度和团队氛围,对新人成长的确有帮助。

当然,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如果你已经在某个方向或团队找到深深的认同,那当然该继续走下去。但如果你和我当初类似,希望在职业初期有人带、有体系地学东西,那携程会是个挺踏实的选择。

这一年,我最大的体会是:职业选择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在自己认定的路上,认真走好每一步。这个行业变化快,今天的“大”不一定永远领先,今天的“小”也可能明天崛起。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在自己选择的环境里,尽力成长。

#携程求职进展汇总##公司评价##我的职场总结#
全部评论
快乐打工牛马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今天 18:34 江苏
沾沾喜气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今天 20:57 北京
言简意赅,立意深远,受教了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今天 18:15 江西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今天 17:45 上海
各有各的路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今天 17:39 四川

相关推荐

10-14 21:00
门头沟学院 Java
吃花椒的狸猫:这个人说的倒是实话,特别是小公司,一个实习生哪里来的那么多要求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10-12 13:46
已编辑
西安交通大学 Java
讲原则的烤冷面拿到了...:最后一题想用分解质因数来做,还写了好多辅助函数,结果超时家人们都怎么做的 本来想着python能算大数发现好像也不行(? 蒙了5最后
投递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10个岗位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26
16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