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在投简历,其实大厂在筛学校🏫🔥
UU们!今天想和你们聊一个职场老梗但依旧扎心的话题👇
——
“学历厂”到底存不存在?
作为一个从普通本科一路卷到互联网实习的小白👩💻
(没错,我也被“学历”卡过)
我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
👉 有些公司招人,不是看你多努力,而是先看你是哪所学校出来的。
🏫【1】什么是“学历厂”?
简单来说就是那些:
- 明码标价只要985/211
- 投简历石沉大海,除非你来自“指定名单”
- 面试官问完学校就开始冷淡脸的公司
比如:
“哦,你是XX大学的啊……那我们这边还有其他候选人。”
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潜台词:
“你的学校不够响亮,对不起,pass。”
💼【2】我亲身经历过的“学历筛选”现场
有一次我去面试一家大厂的实习生岗位,
背景还不错:有项目、有作品集、英语也不错,
结果HR看完简历后突然来了一句:
“你这学校……嗯,我们这个岗主要面向QS前100的同学。”
我当时:😳
不是,我这是国内统招本科,不是野鸡大学好吗!
后来才知道,他们部门每年都有“定点招聘高校名单”,
不在名单里的同学,连初筛都难通过。
🧠【3】“学历厂”的逻辑,其实也能理解
虽然很气,但我也不得不承认:
👉 大厂每天收到成千上万份简历,
要快速筛选出“靠谱的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学校”。
就像你说你喜欢吃火锅,我不确定好不好吃,
但我知道海底捞不会太差。🍲
这就是“品牌效应”。
所以很多大厂更愿意相信:
- 清北复交 → 聪明+自律+抗压
- 海外名校 → 语言好+视野广
- 普通本科 → 可能优秀,也可能一般
🌈【4】但学历≠上限,只是入场券】
虽然现实很骨感,但我也见过不少逆袭案例:
- 有学姐靠技术博客拿到字节offer
- 有朋友从双非做起,靠着项目经验跳进大厂
- 还有人在职考研,重新出发
所以我想说的是:
👉 你可以起点不高,但不能一直停在原地。
学历是门槛,但它不是终点线。
你完全可以靠实力、作品、坚持,一点点打破偏见。
💡【5】给还在路上的姐妹几点建议✨
✅ 别因为学历自卑,但也别否认它带来的差距
✅ 既然拼不过出身,那就拼技能、拼作品、拼态度
✅ 找准方向,早点积累经验,未来才有更多选择
✅ 实习期是最好的突围机会,别浪费!
✨最后想说:
我们这一代人,
一边被学历焦虑包围,
一边又被现实逼着成长。
但请记住:
你不是“只能去哪些公司”,
而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只要你一直在往前走,
总有一天,你会站在自己都不敢想象的位置。
📢欢迎评论区聊聊你遇到的“学历厂”经历💬
有没有哪家公司让你觉得“不是我不行,是它太挑”?
我们一起抱团取暖,继续打怪升级💪🌈
学历是入场券,但不是终点线。
记得点赞+收藏,让更多正在求职的姐妹看到这篇真心话💖
你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我们都在悄悄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