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属性+企业化运作的新型实验室

最近几年,各个经济发达地区冒出来一批软件技术领域的XXX实验室,有官方背景、又跟企业很像。

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些实验室的运作逻辑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生产革命,上海市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一定要站在前沿的。

早在2019年6月,上海就成立了以副市长吴清带队的“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办公室设在市经济信息化委,办公室主任由时任市经信委副主任的张英兼任。

到了2019年12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寒武纪、商汤、依图、深兰科技、优刻得、上汽、腾讯上海这7家认证为首批上海市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创新中心。

这个认证的价值是:

1、上海市在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对这些企业有倾斜。

2、企业可以申请承接上海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专项支持项目。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对企业在人工智能方向的探索研究,上海市政府大力支持,“给政策、给项目”

当然,人工智能这么大的事,不可能把鸡蛋都放“私企”这个篮子里,上海市还有一张大牌是——人工智能实验室。

相比给私企打标签来说,人工智能实验室是亲儿子,当然会特别照顾了:

2020年7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成立,从人工智能理论基础、软硬件基础,到应用创新、伦理政策,人工智能核心领域全覆盖,主打一个饱和式攻击。

2021年12月 原上海市经信委人工智能发展处处长石伯明被调到“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上级管理单位“上海市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担任负责人。

2023年初,徐汇区为实验室准备的地块“交地即交证”,背后有徐汇区规划资源局提供的高质量“专班化”服务。

2024年中,汤晓鸥去世半年后,周伯文正式接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这位早年是向刘强东汇报的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后来创业搞大模型(衔远科技),这下算是回归体制了。

上海已经有了那么多的科研单位、头部院校,为什么又要搞出人工智能实验室这样的新事物来?

因为现有的体制无法满足需求

IT技术发展到今天,中国已经在很多领域进入无人区了,华为、阿里、腾讯、抖音这样的企业做了很多前沿的布局,但都需要短期的商业回报,只能挖那些容易出水的浅井。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背景下,国家搞“科技创新”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做那些市场化企业不愿投入的事。

但是,传统科研机构、国内顶尖大学那一套玩法已经老旧、僵化,没法承担这样的伟大使命。

因此,在“传统科研机构 + 顶尖大学 + 私企”这三股力量之外,响应国家战略需要,国内布局了很多的“新型研发机构”,比如:

2017年:杭州之江实验室、上海张江实验室

2018年:深圳鹏城实验室、北京智源研究院、南京紫金山实验室

2019年:广东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光明实验室

2020年:北京启元实验室、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深圳IDEA研究院

2021年: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盘点各地实验室,会发现一些共性:

1、布局在经济发达地区,当地有研发人才、企业等比较好的生态环境。

2、地方政府发起,事业单位体制,选择高精尖领域,分区域重点布局,满足国家战略需要,不以营利为目的。

3、资金来源以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国家可以给政策、给项目、给预算,但归根结底还是”谁的孩子谁养“。

4、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包括高校、龙头企业等,进行机制创新,比如,技术上找大牛带队、管理上向企业靠拢。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这些新型实验的体制,就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

带着上面这些特点,各地实验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与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冲突的地方,举几个例子:

1、薪资体系方面,传统事业单位在定级、定薪、福利,甚至人均工位面积都会有严格规定,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怎么请得动周伯文?就是普通的一线算法工程师年薪也得大几十万。

2、人才招聘方面,实验室有大量的人才招聘需求,如果按照事业单位那一套来,背调流程都要去原单位访谈一下,怎么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补员大量的优质工程师?

3、绩效管理方面,如果按照事业单位那一套考核体系来,绩效分层不明显、吃大锅饭,天天等着管上面要饭吃,怎么创新突破?

回到“屋顶的闪闪星光”这个IP的主题——软件技术人的职业发展、就业选择。

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这种管理方式与传统的国企、私企都差别很大,无论拿国企还是私企来判断都很容易凌乱

实验室里面的管理者既有带着体制内思维的人,也有企业界跳进去的找机会蹭风口的,本身就是在两股力量的撕扯中向前探索,比如:

1、既然地方政府出了钱,谁养的孩子听谁的话,实验室一定会选择那些商业没回报、长期很重要、企业不愿干的事。但是这样的方向,在市场上就业面怎么样?干几年之后跳槽时,好不好找到工作?

2、有财政兜底,不求短期回报,着眼长期发展,看起来工作是比较稳定的,但员工毕竟没有事业单位的编制,一旦领导发生了变化,方向会不会调整?老方向的人会不会被干掉?

3、作为政府花了纳税人那么多的钱,也得听到个回响才行,怎样定义实验室的成果?是听谁的嗓门大、名气大、影响力大,还是有具体可衡量的目标,或者可追赶的对象?如果定义不清楚,会不会走向务虚,变成“说你行你就行”?

4、既然以企业的方式来做管理、定制度,企业都是目标导向的,激励体系有分层的,绩效考核会不会慢慢向私企靠拢,甚至走到361的地步?企业里来的人发现团队不行时,第一反应就是干掉,政府里来的人习惯了非违规不能重罚,最后谁说了算?

5、实验室的运作中,企业里来的人要速度,想到一个方向之后撸起袖子就要干,政府里来的人要合规,凡事讲流程讲制度,很多时候靠“特事特办”来解决,兜兜转转之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制度?又需要多久?到那时这个体系里的人面对的是什么?

2017年岁末,一号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说法,几个月后中兴事件有了结论,中美贸易战正式开局,也正是从2017年起,这些实验室纷纷成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相信国运昌隆,但更希望自己每一步选择都能在稳定性、工作强度、福利待遇这些核心利益点方面称心如意

那么,这些实验室到底值不值得入?有问题欢迎私信交流。

#校招过来人的经验分享##牛客激励计划##牛客在线求职答疑中心##牛客创作赏金赛#
建议收藏系列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

该系列文章都是作者花费大量业余时间整理、分享出来的,建议软件技术方向的同学收藏、阅读。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不愿透露姓名的神秘牛友
07-03 16:2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lllllkin:感觉可以精简到一页简历,有些排版感觉不是必须的。 时间线越早的,你自己越熟悉的放前面。描述可以更精简些,一些问题解决感觉可以不用写具体技术栈,卖个关子,等面试官问。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3
2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