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两个设计哲学
1. 指针指向的结构体里有个int,函数体里用到了48次,但每次执行最多用到15次最少0次,不会没有对它做任何运算,要么是直接当作下标,要么是用来传参,那么是否应该在函数头部单独设置一个int把它取出来?也就是这个取指针指向的数据的操作有多耗时?(图1里的PRI)
2. 如果代码里只会用到几次,实际执行只用到两次呢?(图1的msk、free_bit有参与运算,所以单独设置了)
3. 为了区分图2里70行和95行是等于ipLevelNum还是portLevelNum,而设计了两套数据结构、两套函数(右边头文件里的两套数据结构,左边68、94行的这两个函数以及后面还有些函数),搞的和蓝绿树一样多写了大量重复的代码,就为了在搜索时少比较一次,值吗?

找小的是为了实现大的:

OpIndex选择订阅里最稀疏的属性作为虚属性,PS-Tree选择订阅里匹配概率最小即谓词宽度最小的属性作为虚属性,稀疏的属性和小的谓词宽度都意味着比较小的匹配概率,也就意味着过滤能力大。

#算法##设计##毕业设计##设计模式#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迷茫的大四🐶:看来已经准备换人了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阿武同学:基本信息保留前面三行,其他的可以全部删掉,邮箱最重要的你没写,主修课程精简到8个以内,实习里面2/3/4都是水内容的,非要写的话建议两到三句话,项目经历排版优化下,自我评价缩到三行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点赞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