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劝退预备役”到“被钉钉点赞”
一个绿厂实习生的100天成长记录
#职场上哪些行为很加分?# #我和mentor的爱恨情仇#
用泡泡小程序AiCV简历王修改了简历顺利拿到offer。
那天,我在钉钉上收到一条系统提示:
「恭喜你入选绿光榜!」
屏幕亮起的一瞬间,我愣了好几秒。
三个月前,我还在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实习劝退;
三个月后,我的名字出#实习生的蛐蛐区# 现在部门的公告栏上。
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实习不是试用,是成长的加速器。
一、第一周:几乎要被“劝退”的社恐实习生
说实话,我的实习开局真的不算好。
刚入职那天,Mentor布置了一个任务:
「做一份AI相机的用户体验分析报告。」
我点点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表现好。
结果那天下午,我对着电脑坐了五个小时,只打出了标题:
《XXX交互优化建议》。
整个人像掉进空白页的深渊。
思路堵死、语言卡壳、PPT空白,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进错了行业。
甚至偷偷在知乎搜:“实习表现太差会不会被辞退?”
就在我快崩溃时,Mentor走到我桌边,看了一眼我的屏幕,什么也没说,只发我一个文件夹,里面是详细的「新人上手指南」和她写的旧版报告。
她只说了一句话:
「别慌,我们看成长,不看姿势。」
那一刻,我彻底松了口气。
原来在绿厂,没人期待你第一天就无所不能。
他们更在意的是:你有没有在学、有没有在成长。
二、从“执行机器”到“能提方案”的转折
转折点出现在第35天。
我们项目组临时接到一个任务——要为新款AI相机做一版交互demo。
我主动请缨,结果第一版被全组否掉。
理由简单:逻辑不通、用户流程混乱、体验一塌糊涂。
我当时真的脸红。
Mentor看出我状态不对,没责备,只让我先休息。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越想越不甘。
第二天早上,我打开 项目复盘模板,开始一点点拆:
用户场景、需求链路、迭代节奏。
我像在和自己较劲,整整写了6页的复盘笔记。
第三版交上去后,Mentor沉默了几秒,说了句让我记一辈子的话:
「这才是产品sense。」
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参与创造”。
原来努力不是被看见的关键,复盘才是。
三、“被看见”的那一刻
有次例会上,Mentor把我的demo放到了汇报环节。
我没想到,部门VP居然亲自点赞,还特地在钉钉的“绿光榜”上点了我的名。
整个办公室的消息提示音叮叮作响,我的名字亮了整整10秒。
对于一个社恐i人来说,那种被认可的瞬间真的有点梦幻。
我开始慢慢改变,从被动等待分配,到主动汇报进度、提出改进方案。
以前的我害怕被看见,现在的我希望每一次努力都能被记录。
Mentor笑我:“你现在像个自我进化的AI,一天一个版本。”
我回她:“那你就是系统更新包。”
我们都笑了。
四、100天里的三个成长瞬间
🌱 ① 主动提问,但带方案。
我学会了“提问三件套”:
问题是什么、我试过什么、我倾向哪种解。
Mentor说我从“伸手党”变成了“思考党”。
💡 ② 每天10分钟复盘。
我在便签上写着每日三问:
今天学到什么?
哪个地方做得不好?
明天要改进什么?
久而久之,这成了我和焦虑和解的方式。
🤖 ③ 用AI提效,不偷懒。
不管是简历、周报、还是产品文案,我都会借助AI优化,但思考依旧靠自己。
AI是助推器,不是拐杖。
正因为有工具,我才能腾出时间做更有价值的思考。
五、留下的理由,不只是offer
当转正通知下来的时候,我其实已经有别的选择。
但最后,我还是选择留在绿厂。
不是因为福利(虽然真挺香),而是因为:
这里的每个人都在认真工作、真诚交流。
部门没有内耗文化,大家更像“合伙人”。
不打卡、不PUA,结果导向但不压榨。
领导不高高在上,Mentor更像“职场妈妈”。
我们经常一起复盘失败、庆祝上线,
也在深夜讨论一个交互细节该不该加上0.3秒延迟。
那种认真到极致的状态,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热爱工作的快乐”。
Mentor在我转正那天拍了拍我肩膀说:
「你不是突然变厉害了,是你终于相信自己了。」
我差点当场破防。
六、写在最后:每个“被劝退预备役”,都能逆袭成主角
100天前,我在工位上偷偷搜“实习太差会不会被辞退”;
100天后,我成了团队最年轻的转正员工之一。
这中间没有奇迹,只有一点点破防、复盘、再爬起来的过程。
我发现,实习不是用来证明你优秀的,而是让你知道自己有多能成长。
而成长的起点,不是自信,而是——哪怕害怕也不逃。
最后想问大家一句:
👉 你在实习中,最崩溃的瞬间是什么?
或者,你的Mentor有没有教过你一句至今难忘的话?
留言区见,咱们一起聊聊那些从焦虑到发光的瞬间?
#牛客AI配图神器#
#职场上哪些行为很加分?# #我和mentor的爱恨情仇#
用泡泡小程序AiCV简历王修改了简历顺利拿到offer。
那天,我在钉钉上收到一条系统提示:
「恭喜你入选绿光榜!」
屏幕亮起的一瞬间,我愣了好几秒。
三个月前,我还在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实习劝退;
三个月后,我的名字出#实习生的蛐蛐区# 现在部门的公告栏上。
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实习不是试用,是成长的加速器。
一、第一周:几乎要被“劝退”的社恐实习生
说实话,我的实习开局真的不算好。
刚入职那天,Mentor布置了一个任务:
「做一份AI相机的用户体验分析报告。」
我点点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表现好。
结果那天下午,我对着电脑坐了五个小时,只打出了标题:
《XXX交互优化建议》。
整个人像掉进空白页的深渊。
思路堵死、语言卡壳、PPT空白,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进错了行业。
甚至偷偷在知乎搜:“实习表现太差会不会被辞退?”
就在我快崩溃时,Mentor走到我桌边,看了一眼我的屏幕,什么也没说,只发我一个文件夹,里面是详细的「新人上手指南」和她写的旧版报告。
她只说了一句话:
「别慌,我们看成长,不看姿势。」
那一刻,我彻底松了口气。
原来在绿厂,没人期待你第一天就无所不能。
他们更在意的是:你有没有在学、有没有在成长。
二、从“执行机器”到“能提方案”的转折
转折点出现在第35天。
我们项目组临时接到一个任务——要为新款AI相机做一版交互demo。
我主动请缨,结果第一版被全组否掉。
理由简单:逻辑不通、用户流程混乱、体验一塌糊涂。
我当时真的脸红。
Mentor看出我状态不对,没责备,只让我先休息。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越想越不甘。
第二天早上,我打开 项目复盘模板,开始一点点拆:
用户场景、需求链路、迭代节奏。
我像在和自己较劲,整整写了6页的复盘笔记。
第三版交上去后,Mentor沉默了几秒,说了句让我记一辈子的话:
「这才是产品sense。」
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参与创造”。
原来努力不是被看见的关键,复盘才是。
三、“被看见”的那一刻
有次例会上,Mentor把我的demo放到了汇报环节。
我没想到,部门VP居然亲自点赞,还特地在钉钉的“绿光榜”上点了我的名。
整个办公室的消息提示音叮叮作响,我的名字亮了整整10秒。
对于一个社恐i人来说,那种被认可的瞬间真的有点梦幻。
我开始慢慢改变,从被动等待分配,到主动汇报进度、提出改进方案。
以前的我害怕被看见,现在的我希望每一次努力都能被记录。
Mentor笑我:“你现在像个自我进化的AI,一天一个版本。”
我回她:“那你就是系统更新包。”
我们都笑了。
四、100天里的三个成长瞬间
🌱 ① 主动提问,但带方案。
我学会了“提问三件套”:
问题是什么、我试过什么、我倾向哪种解。
Mentor说我从“伸手党”变成了“思考党”。
💡 ② 每天10分钟复盘。
我在便签上写着每日三问:
今天学到什么?
哪个地方做得不好?
明天要改进什么?
久而久之,这成了我和焦虑和解的方式。
🤖 ③ 用AI提效,不偷懒。
不管是简历、周报、还是产品文案,我都会借助AI优化,但思考依旧靠自己。
AI是助推器,不是拐杖。
正因为有工具,我才能腾出时间做更有价值的思考。
五、留下的理由,不只是offer
当转正通知下来的时候,我其实已经有别的选择。
但最后,我还是选择留在绿厂。
不是因为福利(虽然真挺香),而是因为:
这里的每个人都在认真工作、真诚交流。
部门没有内耗文化,大家更像“合伙人”。
不打卡、不PUA,结果导向但不压榨。
领导不高高在上,Mentor更像“职场妈妈”。
我们经常一起复盘失败、庆祝上线,
也在深夜讨论一个交互细节该不该加上0.3秒延迟。
那种认真到极致的状态,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热爱工作的快乐”。
Mentor在我转正那天拍了拍我肩膀说:
「你不是突然变厉害了,是你终于相信自己了。」
我差点当场破防。
六、写在最后:每个“被劝退预备役”,都能逆袭成主角
100天前,我在工位上偷偷搜“实习太差会不会被辞退”;
100天后,我成了团队最年轻的转正员工之一。
这中间没有奇迹,只有一点点破防、复盘、再爬起来的过程。
我发现,实习不是用来证明你优秀的,而是让你知道自己有多能成长。
而成长的起点,不是自信,而是——哪怕害怕也不逃。
最后想问大家一句:
👉 你在实习中,最崩溃的瞬间是什么?
或者,你的Mentor有没有教过你一句至今难忘的话?
留言区见,咱们一起聊聊那些从焦虑到发光的瞬间?
#牛客AI配图神器#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双尔:人与人之间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厚障壁
之前在一家公司实习,大家组团吃了顿饭,饭局上才知道是因为一位同事要结婚,聊了一下才发现这位同事才24岁,只比我大两岁,脸上已经是带着沧桑了,说是已经贷款买了房子,之后要开始月供还房贷,不清楚他要还多久,但是他今后十几年的人生一眼就望得到头,我不知为什么感到些许伤感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10-03 21:38
深圳技术大学 算法工程师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