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劝退预备役”到“被钉钉点赞”

一个绿厂实习生的100天成长记录

#职场上哪些行为很加分?# #我和mentor的爱恨情仇#

用泡泡小程序AiCV简历王修改了简历顺利拿到offer。
那天,我在钉钉上收到一条系统提示:

「恭喜你入选绿光榜!」

屏幕亮起的一瞬间,我愣了好几秒。
三个月前,我还在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实习劝退;
三个月后,我的名字出#实习生的蛐蛐区# 现在部门的公告栏上。
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实习不是试用,是成长的加速器。

 一、第一周:几乎要被“劝退”的社恐实习生

说实话,我的实习开局真的不算好。
刚入职那天,Mentor布置了一个任务:

 「做一份AI相机的用户体验分析报告。」

我点点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表现好。
结果那天下午,我对着电脑坐了五个小时,只打出了标题:
《XXX交互优化建议》。

整个人像掉进空白页的深渊。
思路堵死、语言卡壳、PPT空白,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进错了行业。
甚至偷偷在知乎搜:“实习表现太差会不会被辞退?”

就在我快崩溃时,Mentor走到我桌边,看了一眼我的屏幕,什么也没说,只发我一个文件夹,里面是详细的「新人上手指南」和她写的旧版报告。
她只说了一句话:

「别慌,我们看成长,不看姿势。」

那一刻,我彻底松了口气。
原来在绿厂,没人期待你第一天就无所不能。
他们更在意的是:你有没有在学、有没有在成长。

 二、从“执行机器”到“能提方案”的转折

转折点出现在第35天。
我们项目组临时接到一个任务——要为新款AI相机做一版交互demo。
我主动请缨,结果第一版被全组否掉。
理由简单:逻辑不通、用户流程混乱、体验一塌糊涂。

我当时真的脸红。
Mentor看出我状态不对,没责备,只让我先休息。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越想越不甘。
第二天早上,我打开  项目复盘模板,开始一点点拆:
用户场景、需求链路、迭代节奏。
我像在和自己较劲,整整写了6页的复盘笔记。

第三版交上去后,Mentor沉默了几秒,说了句让我记一辈子的话:
 「这才是产品sense。」

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参与创造”。
原来努力不是被看见的关键,复盘才是。

 三、“被看见”的那一刻

有次例会上,Mentor把我的demo放到了汇报环节。
我没想到,部门VP居然亲自点赞,还特地在钉钉的“绿光榜”上点了我的名。
整个办公室的消息提示音叮叮作响,我的名字亮了整整10秒。

对于一个社恐i人来说,那种被认可的瞬间真的有点梦幻。
我开始慢慢改变,从被动等待分配,到主动汇报进度、提出改进方案。
以前的我害怕被看见,现在的我希望每一次努力都能被记录。

Mentor笑我:“你现在像个自我进化的AI,一天一个版本。”
我回她:“那你就是系统更新包。”
我们都笑了。

 四、100天里的三个成长瞬间

🌱 ① 主动提问,但带方案。
我学会了“提问三件套”:
问题是什么、我试过什么、我倾向哪种解。
Mentor说我从“伸手党”变成了“思考党”。

💡 ② 每天10分钟复盘。
我在便签上写着每日三问:

今天学到什么?

哪个地方做得不好?

明天要改进什么?
久而久之,这成了我和焦虑和解的方式。

🤖 ③ 用AI提效,不偷懒。
不管是简历、周报、还是产品文案,我都会借助AI优化,但思考依旧靠自己。
AI是助推器,不是拐杖。
正因为有工具,我才能腾出时间做更有价值的思考。

 五、留下的理由,不只是offer

当转正通知下来的时候,我其实已经有别的选择。
但最后,我还是选择留在绿厂。

不是因为福利(虽然真挺香),而是因为:
这里的每个人都在认真工作、真诚交流。

部门没有内耗文化,大家更像“合伙人”。

不打卡、不PUA,结果导向但不压榨。

领导不高高在上,Mentor更像“职场妈妈”。

我们经常一起复盘失败、庆祝上线,
也在深夜讨论一个交互细节该不该加上0.3秒延迟。
那种认真到极致的状态,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热爱工作的快乐”。

Mentor在我转正那天拍了拍我肩膀说:

「你不是突然变厉害了,是你终于相信自己了。」
我差点当场破防。

 六、写在最后:每个“被劝退预备役”,都能逆袭成主角

100天前,我在工位上偷偷搜“实习太差会不会被辞退”;
100天后,我成了团队最年轻的转正员工之一。

这中间没有奇迹,只有一点点破防、复盘、再爬起来的过程。

我发现,实习不是用来证明你优秀的,而是让你知道自己有多能成长。
而成长的起点,不是自信,而是——哪怕害怕也不逃。

最后想问大家一句:
👉 你在实习中,最崩溃的瞬间是什么?
或者,你的Mentor有没有教过你一句至今难忘的话?
留言区见,咱们一起聊聊那些从焦虑到发光的瞬间?
#牛客AI配图神器#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哇哇的菜鸡oc:他这不叫校招offer,而是实习offer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10-23 18:30
已编辑
门头沟学院 Java
当然,并不是美团的同事人不好。而是我深切地意识到我们之间的状态鸿沟,无话可讲。在美团深耕多年的同学,下班后总说“回家就能吃到老婆做的热饭,顺便陪孩子玩会儿积木”。他的休闲是“周末约同事去郊区钓鱼,或者带家人去商场逛亲子乐园”,偶尔提的“放松方式”是“月底休年假,带爸妈去周边城市旅个游”。我是刚入职没多久的异地恋女孩,下班后迎接我的只有空荡荡的出租屋,桌上还放着早上没来得及洗的马克杯,只能对着手机和男朋友互道“今天也辛苦啦”。美团同学的规划是“今年争取评上优秀员工,明年再竞聘个小主管,多赚点钱给孩子报更好的兴趣班”;而我的规划是“这个月能不能多攒点钱,月底凑够往返车票去见男朋友,要是加班太多,连视频的时间都要挤”。美团同学烦恼的是“晚上要不要跟朋友去吃新开的烧烤店,还是在家点个高端日料外卖”;我焦虑的是“楼下菜市场的菜今天新不新鲜,要是买多了吃不完会浪费,今晚就简单做个番茄炒蛋配米饭”。偶尔在公司楼下碰到美团同学和家人视频,说“周末带孩子去游乐园,还订了孩子最想吃的蛋糕”,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羡慕——那些关于家庭的温暖日常、不用隔着屏幕的陪伴,对我而言还只是遥不可及的期待。有一次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下班后能挽着男朋友的手逛超市,周末一起在家煮火锅、看电影。梦中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我睁开眼发现自己还在拥挤的地铁上,手机里还躺着男朋友发来的“明天我要加班,视频可能要晚点”的消息。我从开始就知道,我们暂时不是一路人。不管美团同学再怎么“纠结周末去哪玩”,都在我这现阶段努力追逐的、遥远的终点站。参考文献:[1] 本科时候,我几乎不敢和北京同学说话.小红书教育出版社[2] 本科时候,我几乎不敢和山西同学说话.小红书教育出版社[3] 本科时候,我几乎不敢和班里的陕西同学说话.小红书教育出版社
双尔:人与人之间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厚障壁 之前在一家公司实习,大家组团吃了顿饭,饭局上才知道是因为一位同事要结婚,聊了一下才发现这位同事才24岁,只比我大两岁,脸上已经是带着沧桑了,说是已经贷款买了房子,之后要开始月供还房贷,不清楚他要还多久,但是他今后十几年的人生一眼就望得到头,我不知为什么感到些许伤感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1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