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本秋招一个半月大败而归
截至上周五,鼠鼠我从9月初秋招已经投递了大概60份简历,投递量不算特别大,都是官网一个一个填简历投的。面试一共15场左右(算上3个AI面试),其中美团hr面挂,京东2面挂,美的3面终面挂,还有的AI面完就挂和一面挂。投递岗位大多第一志愿销售工程师,第二志愿技术支持,大多都是投了就石沉大海,约面的也感觉有点像KPI。
美团10.10投递,10.11突然电话面,没准备所以面得稀烂但过,10.14早上二面下午过,10.15早上hr面下午回到人才库,流程快得让我怀疑是不是部门没有人面,所以把我拉来当KPI。京东也是一样,10.14一面好几个技术问题都没答上来也稀里糊涂过了,10.15二面倒是感觉还行,泡了两天挂了。美的时间线记不清了,流程整体也很快,群面都没说几句话就过了,终面完泡不出来,又回到二面评估了。美团是城市大客户合作,京东是新锐之星技术支持,美的是区域服务经理,都是一些相对不那么热门的非技术岗,刷KPI的可能性会不会比较大?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有类似的感觉。鼠鼠我现在在犹豫要不要再修改下简历然后弄个销售相关的项目,还是说继续海投?
现在觉得目前的这个秋招形式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有大佬offer打牌,也有人辛苦老半天颗粒无收。感觉秋招就想开盲盒,除了面试结果根本没有什么正反馈。我的竞争对手是什么bg?他们的整体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在整体中又是如何?我的简历在候选人中是什么水平?这个岗位到底有多少人面试?面试官如何看待我的表现?我到底哪些地方答得好哪些地方答得不好?这个岗位表现最出色的人到底有多厉害?中学时代的考试都可以知道具体的对错,但是现在只能知道一个结果,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摸索调整。学校整天吹嘘就业率多高,真想问问导员到底正经就业了多少人?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到底多少人?进入中厂及以上的比例有多少?都是什么时候才开始收到offer的?秋招到底有多少人找到工作了?学校今年又扩招了,最近正在举办社团纳新活动,看着一大批韭菜开心地憧憬自己的校园生活,未免感到悲哀。
当年我也是这样充满向往,现在秋招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之后已老实,学院也只顾搞着一些形式主义的教学评价之类,完全不把学生的死活放在眼里。中国高校的教育体系早已崩塌,少数大佬能靠自己卷到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大多数人什么也没学到就稀里糊涂的进入了社会,这也许是秋招使大多数人都陷入迷茫的原因吧,92的比例毕竟只占一点,大多数人的困境应该与我相同。
不过好在也遇到了比较好的面试官,上周五面大华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听声音就很知性的面试官,虽然没开摄像头感觉很像KPI,但是本来只有15min的面试,就我不足的地方给了一些建议,大致是说我需要学习很多销售相关的知识,去看一些相关的课程,去用更多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对销售这份工作的热爱以及相关的技能匹配度,而不是空口说自己有多想做销售,或者是仅仅结合自己的技术支持经历以及对销售的一些理解,这些无法体现自己相较于他人的竞争优势,而且本身我自己确实也没有销售相关的实习经历,在销售思维和方法论上也确实有所欠缺。另一个是今天下午刚投递了德施曼的销售和技术支持岗位,hr姐姐就打电话来做了简单的了解,问我为什么想做销售,以及告诉我没有垂直的实习经历,简历很难过业务部门的初筛,建议我多关注技术支持岗位。
父母都希望我考研或者考公,我本来想走开发岗,做了技术支持的实习以后感觉没啥前途,想转B端的销售,投了挺多不是石沉大海就是KPI,只能说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竞争难度只有三种:大、非常大和非常非常大,基本不存在什么竞争小的岗位。唉,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难道真的应该继续做技术支持吗?感觉很多市面上的非技术岗门槛都不高,只要学学就能干,只是能做到什么高度取决于个人水平,但是现在没有垂直的经历连入行的门槛都够不到,根本没有尝试的机会。都说年轻人要多去尝试各种岗位,不断试错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好笑的是社会根本不给你试错的机会,没有垂直的经历连简历都过不了,如果经历太多又会觉得你不稳定、没有方向、不想深耕一个行业,说到底还是人太多了,要是只有100万毕业生企业就老实了,这变态内卷的时代到底什么时候能结束?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被变态的社会评价体系绑架的中国人一辈子都在上岸。
这几天唯一的好消息是数字货币小赚一点#秋招# #牛客解忧铺# #我的秋招日记# #牛客在线求职答疑中心# #双非本科求职如何逆袭# #牛客AI配图神器#
美团10.10投递,10.11突然电话面,没准备所以面得稀烂但过,10.14早上二面下午过,10.15早上hr面下午回到人才库,流程快得让我怀疑是不是部门没有人面,所以把我拉来当KPI。京东也是一样,10.14一面好几个技术问题都没答上来也稀里糊涂过了,10.15二面倒是感觉还行,泡了两天挂了。美的时间线记不清了,流程整体也很快,群面都没说几句话就过了,终面完泡不出来,又回到二面评估了。美团是城市大客户合作,京东是新锐之星技术支持,美的是区域服务经理,都是一些相对不那么热门的非技术岗,刷KPI的可能性会不会比较大?
现在觉得目前的这个秋招形式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有大佬offer打牌,也有人辛苦老半天颗粒无收。感觉秋招就想开盲盒,除了面试结果根本没有什么正反馈。我的竞争对手是什么bg?他们的整体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在整体中又是如何?我的简历在候选人中是什么水平?这个岗位到底有多少人面试?面试官如何看待我的表现?我到底哪些地方答得好哪些地方答得不好?这个岗位表现最出色的人到底有多厉害?中学时代的考试都可以知道具体的对错,但是现在只能知道一个结果,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摸索调整。学校整天吹嘘就业率多高,真想问问导员到底正经就业了多少人?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到底多少人?进入中厂及以上的比例有多少?都是什么时候才开始收到offer的?秋招到底有多少人找到工作了?学校今年又扩招了,最近正在举办社团纳新活动,看着一大批韭菜开心地憧憬自己的校园生活,未免感到悲哀。
不过好在也遇到了比较好的面试官,上周五面大华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听声音就很知性的面试官,虽然没开摄像头感觉很像KPI,但是本来只有15min的面试,就我不足的地方给了一些建议,大致是说我需要学习很多销售相关的知识,去看一些相关的课程,去用更多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对销售这份工作的热爱以及相关的技能匹配度,而不是空口说自己有多想做销售,或者是仅仅结合自己的技术支持经历以及对销售的一些理解,这些无法体现自己相较于他人的竞争优势,而且本身我自己确实也没有销售相关的实习经历,在销售思维和方法论上也确实有所欠缺。另一个是今天下午刚投递了德施曼的销售和技术支持岗位,hr姐姐就打电话来做了简单的了解,问我为什么想做销售,以及告诉我没有垂直的实习经历,简历很难过业务部门的初筛,建议我多关注技术支持岗位。
父母都希望我考研或者考公,我本来想走开发岗,做了技术支持的实习以后感觉没啥前途,想转B端的销售,投了挺多不是石沉大海就是KPI,只能说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竞争难度只有三种:大、非常大和非常非常大,基本不存在什么竞争小的岗位。唉,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难道真的应该继续做技术支持吗?感觉很多市面上的非技术岗门槛都不高,只要学学就能干,只是能做到什么高度取决于个人水平,但是现在没有垂直的经历连入行的门槛都够不到,根本没有尝试的机会。都说年轻人要多去尝试各种岗位,不断试错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好笑的是社会根本不给你试错的机会,没有垂直的经历连简历都过不了,如果经历太多又会觉得你不稳定、没有方向、不想深耕一个行业,说到底还是人太多了,要是只有100万毕业生企业就老实了,这变态内卷的时代到底什么时候能结束?
这几天唯一的好消息是数字货币小赚一点#秋招# #牛客解忧铺# #我的秋招日记# #牛客在线求职答疑中心# #双非本科求职如何逆袭# #牛客AI配图神器#
全部评论
已经很棒了宝子,我这里连个行业都进不去,专业太垃圾,继续加油啊!
相关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昨天 11:47
贵州民族大学 软件测试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