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All-in之后:百度Q3 AI业务近百亿,主业广告连续6个季度下滑

文:Leon
编辑:cc孙聪颖
“大模型应该赚到芯片10倍的价值,基于模型开发出来的应用能够创造100倍的价值,这才是健康的AI产业结构。”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2025百度世界大会上发表了他对AI市场前景的判断。
李彦宏的信心,源于百度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中 AI 业务的强劲表现:AI 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 50%,约 100 亿元人民币。
但 AI 业务的增长难掩百度转型阵痛。报告期内,集团总营收 312 亿元,同比下滑 7%;净亏损 112 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亏损 247%。亏损主因是 162 亿元的长期资产减值,剔除该影响后,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净利润 38 亿元,仍同比减少 36%,降幅显著。

自 2017 年时任 CEO 陆奇提出 “All-in-AI” 战略,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已迈入第八个年头。作为国内最早锚定 AI 赛道的互联网企业之一,百度在此期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构建起包括芯片、框架、应用在内的技术生态体系,但市场表现并未同步兑现预期。
从财务数据来看,2017 年至 2024 年三季度,百度市值始终在区间内波动,未实现实质性突破。
同期,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凭借多元业务增长与生态协同,市值规模持续扩大,百度与头部阵营的差距逐渐显现,已退出中国互联网第一梯队行列。
回溯发展历程,百度曾在 PC 搜索时代占据绝对市场优势,随着移动互联网迭代与 AI 产业落地周期拉长,其业务转型节奏与市场预期形成一定偏差,多元业务拓展尚未形成新的增长引擎。
当前,人工智能行业进入商业化落地关键期,赛道竞争日趋白热化。掌舵人李彦宏持续聚焦 AI 核心赛道,通过大模型、智能驾驶等业务深化布局,试图打开增长空间。
但从现实挑战来看,百度仍需跨越三重考验:
·业务转型期的盈利结构优化压力,财报显示其 AI 相关业务尚未形成规模化盈利,传统业务增长放缓;
· AI 行业估值波动带来的市场信心影响,技术落地周期与资本回报预期存在时差;
·头部企业与新兴玩家的双重竞争挤压,字节跳动、腾讯等均在 AI 领域加大投入,市场份额争夺加剧。
AI与传统业务的“冰火两重天”
排除爱奇艺,2025年第三季度百度核心收入为人民币247亿元,同比减少7%。其中,“在线营销服务”(广告)收入为153亿元,同比减少18%,迎来了自2024Q2开始的连续6个季度下滑。
“非在线营销”收入为93亿元,同比增长21%,主要由智能云业务增长带动,与AI业务的收入基本吻合。
具体来说,AI业务的增长包括:萝卜快跑无人车Q3订单数达310万单,同比增长212%;智能云基础设施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33%;AI应用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6%;AI原生营销服务(包括智能体和数字人)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262%。不过,百度并未透露上述业务的利润情况。

传统业务增长放缓与 AI 业务持续发力的鲜明对比,正是百度转型阵痛期的核心特征。这一现状也引出了一个关键疑问:李彦宏曾多次在公开演讲中强调“AI 赋能” 传统业务,百度亦是行业内较早将旗下 App 全面接入 AI 大模型的企业,为何 AI 技术未能有效带动 “在线营销服务” 这一核心传统业务实现增长?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搞清楚“在线营销服务”的构成。根据资料显示,百度广告服务主要包括搜索竞价、P4P(效果广告)等。其中,搜索竞价的模式被AI技术颠覆,GEO(生成引擎优化)正在成为新的流量定价逻辑。
此前百度湖北总代理公司破产清算、多地代理商发不出工资,已从侧面说明了搜索盈利模式变化带来的冲击。
同时,百度App用户增长停滞、原生AI应用竞争力不足,导致P4P广告收入停滞。来自百度财报的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9月,百度App的月活跃用户数为7.08亿,同比增長仅1%。百度未透露原生AI应用“文小言”的数据,第三方数据显示其9月月活用户数为531万,显著低于豆包的1.7亿。
在苹果AppStore中国区免费应用排行榜中,百度系应用排名最靠前的是位列第18位的百度网盘,百度App仅为第67位,原生AI应用“文小言”更是毫无存在感。

在“新BAT”通过超级App矩阵掌握大流量的当下,百度的App集群战略未显著奏效,尤其是AI原生应用表现低迷。叠加以往较为负面的口碑(如百度网盘限速、搜索第一条结果为广告等),很难在一众超级AI应用中杀出重围,分得更多流量。
即便百度曾尝试改变,试图通过新品牌重获用户,比如无广告的“简单搜索”。但在AI重构搜索流量逻辑的当下,用户们的选择太多,“简单搜索”甚至没激起一丝水花。

李彦宏要厘清“核心方向”,AI业务仍然难 “聚焦”
百度转型的核心逻辑,是逐步剥离其赖以生存的“搜索框 + 竞价排名” 传统模式,全面转向 AI 驱动的多业务盈利体系。
为此,百度构建了以文心大模型为核心底座,覆盖AI 应用与 AI 硬件的业务布局,实现对 to C、to B 两端市场的全面覆盖。而这一 AI 版图并未止步于此,还进一步延伸至智能驾驶(萝卜快跑)、AI 算力芯片(昆仑芯)等多个独立赛道,形成多线并行的扩张态势。
但随着百度在AI 领域多点铺开、全面深耕,“不聚焦” 的问题再度凸显 —— 多条业务线同时发力却未能在任一核心赛道形成绝对竞争优势,这一状态与此前以 “搜索” 为核心,向社交、电商、外卖等互联网领域扩张时的困境高度相似。
作为百度掌舵人,李彦宏在转型过程中曾罕见反思公司发展中的“不聚焦” 问题。据报道,他在今年一次内部季度高管会议上明确表示:“并非所有赛道百度都适合参与、都能胜出,因此必须厘清核心方向,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但从实际业务布局来看,这一反思尚未有效落地,“多线作战” 的态势仍在持续。
接近百度总裁办的内部人士向《华尔街科技眼》自嘲,“不聚焦” 或许已成为百度的业务底色,其业务布局繁杂、投资版图分散,中途停滞的项目不在少数。
这种不聚焦直接体现在各业务线的市场表现上:大模型作为AI 基础设施的关键环节,市场竞争尤为激烈。百度文心大模型目前已迭代至 5.0 版本,为旗下所有 AI 业务提供技术支撑,但市场表现整体平平。
如前文所述,文小言、百度App 等产品在 AI 原生应用、AI 搜索赛道均未占据优势,用户基数与月活数据均落后于豆包、千问、夸克等众多竞品。缺乏足够的用户规模,自然难以积累可观的流量与数据,这不仅影响业务变现,还可能制约后续模型的迭代训练,引发连锁反应。
一个典型例证是:去年发布、今年双11 期间低调上市的小度 AI 眼镜,目前在天猫小度自营旗舰店、京东自营旗舰店的销量均仅为 100 余件,显著低于 Rokid、夸克等同类竞品。
在B 端市场,百度的布局集中于大模型 API 调用、MaaS(模型即服务)等核心领域。这一赛道的竞争格局颇具看点:受统计口径、指标定义的差异影响,阿里、字节跳动、百度均曾凭借不同维度的统计数据斩获 “市场第一” 的称号。
例如,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以 API 调用量、MaaS 市场份额双第一(IDC 数据);阿里以 AI 云市场份额位列榜首(Omdia 数据);百度智能云则拿下 “中国 AI 公有云服务市场” 第一的成绩。
可以明确的是,无论采用何种统计标准,中国 AI 大模型 To B 市场的竞争均趋于白热化,且呈现头部大厂主导的行业态势 ——AI 产业本质上是一场围绕技术、资源的 “军备竞赛”。当前行业已进入价格战与营销战并行的阶段,百度在这一赛道上面临着 “难守难攻” 的竞争困境,未能凭借先发优势建立稳固壁垒。

在百度众多AI 业务中,具备 “物理 AI” 属性的萝卜快跑被寄予厚望,也是其少数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核心项目。据官方披露,萝卜快跑目前已覆盖全球 22 个城市,全球化扩张持续推进,已在中国香港地区及瑞士、阿联酋等国家落地运营或取得无人车运营资质。但 Robotaxi 市场虽被广泛看好,却需长期承担巨额投入,且规模化盈利周期漫长,同时赛道竞争日趋激烈,并非易事。
今年以来,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Robotaxi 垂直领域企业相继登陆港交所,并持续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无人车测试或运营资质,与百度形成直接竞争态势。
激烈的行业竞争并未有效降低车辆采购及运营成本。东吴证券研报显示,百度第六代无人车Apollo RT6 售价为 20.5 万元,小马智行第七代车型总成本约 30 万元,均显著高于传统出租车的采购成本。
高盛研报进一步指出,Robotaxi 运营成本中,车辆折旧占比约 43%,运营分摊费用占比约 44%,远程安全控制员成本占比约 13%。
高昂的成本直接体现为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的巨额亏损,萝卜快跑大概率也难以幸免,这或将进一步加剧百度集团的财务压力,成为分散资源的重资产业务。
值得关注的是,百度AI 版图还涵盖 AI 算力芯片业务,该板块由昆仑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独立运营。在 2025 百度世界大会上,昆仑芯发布两款新品,释放出业务进一步扩张的明确信号。
但IDC 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 年昆仑芯的出货量约为 6.9 万片,市场份额被归类至 “其他” 阵营,与华为昇腾 23% 的市场占比存在明显差距。
尽管英伟达已退出中国算力芯片市场,但该赛道的竞争格局并未松动,依然保持白热化态势。对于昆仑芯而言,若要在公开市场进一步扩大份额,既需要在产品性能优化、市场推广布局等方面直面行业竞品的竞争,还需持续投入大量资源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不断完善与各类大模型的适配兼容性,无疑又将分散百度在核心AI 业务上的资源投入。

百度 AI 转型陷入战略失焦困境,在多赛道同步扩张却缺乏清晰主轴,关键资源被分散稀释。即便李彦宏曾强调需厘清核心方向,实际仍未精简布局,最终导致各业务均难形成差异化优势,既拖累了核心能力沉淀,也延缓了盈利兑现节奏。
业务转型期,高层调整频繁
业务线的广撒网和反复,同时反映在百度高层人员的频繁变动上。
核心业务群组的人事调整紧随业务架构和业务重心同步调整的步伐。
智能云事业群组(ACG)在10月完成负责人更替,沈抖出任集团执行副总裁并接管该业务,网盘与TGE业务同步划归ACG麾下,此次调整距此前王海峰兼任负责人的安排未满一年。
移动生态事业群组(MEG)虽保持罗戎集团总裁的领导架构,但内部业务负责人调整不断,三季度王颖晋升集团副总裁,统管百度文库与网盘业务,平晓黎则在8月晋升后继续负责电商及数字人业务,而健康事业部、短剧业务的负责人也均为近年新任,其中短剧业务于11月迎来新主,樊婷婷接替离职创业的于轲,后者任职未满一年便离任。
智能驾驶事业群组(IDG)虽由王云鹏稳定执掌,但原负责人李震宇此前的轮岗调整,也反映出业务管理架构的动态变化。
新兴业务与成熟独立板块的人事变动更显频繁。AI创新业务中文心App原负责人薛苏于11月卸任,新任负责人暂未公开,该业务自2024年5月推出以来,负责人岗位仅维持一年多便出现调整。
百度地图业务则传出原统筹负责人尚国斌即将离职的消息,其汇报线此前已多次变动,截至目前官方仍未披露继任者信息,业务管理的连续性面临考验。
职能部门的人事调整同样密集。财务部门在7月迎来外部加盟的何海建出任CFO,此前该职位由何俊杰代理。
同期,何俊杰轮岗担任集团资深副总裁,负责人力资源及行政管理,接替此前负责该部门的崔珊珊,而崔珊珊仅保留文化委员会秘书长一职。
短短数月内,核心职能部门负责人完成全面更替,且涉及外部引入与内部轮岗两种形式。
相较于同期其他互联网大厂,百度此次高层变动密度更为突出。这一现象源于业务架构和业务重心的同步调整,也反映出百度内部的业务考核导向。高层岗位频繁更迭,影响了部分业务的管理连续性。这既凸显出百度在平衡业务变革与组织稳定间的挑战,也意味着其后续业务推进,将与人事调整的适配情况深度绑定。

业务架构和业务重心的同步调整,不仅引发百度高层人事动荡,也传导至基层员工层面。
2025年三季度,百度营收同比下滑7%至312亿元,创上市以来最大季度跌幅,非GAAP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6%,盈利能力显著承压。在此背景下,公司显现明确的裁员倾向,部分边缘业务与低效项目组已启动人员优化,补偿标准参照行业常见的N+1执行。
同时,多方信息显示,百度已全面收紧招聘口径,社会招聘窗口基本关闭,仅少量特殊战略岗位需经CEO特批,校招则按原计划推进,整体人力策略转向“降本增效”与内部优化。
百度业务调整伴随的高层人事变动与基层人力优化,正遭遇组织层面的现实挑战:核心岗位频繁更替易打乱决策节奏,影响管理衔接与战略落地连贯性,不利于核心能力沉淀;基层人员优化与招聘收紧虽为降本增效的阶段性选择,却也可能间接影响团队士气与人才留存,考验核心人才稳定性。
百度能否在推进 AI 转型的同时,降低人事变动对业务的干扰,将直接关系到其能否顺利闯过转型深水区、兑现战略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