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个角度谈谈为什么校招要卡985/211

每到秋招季,总会有人问:“为什么公司都卡985、211?”,类似的问题下方,常常是一片愤懑与不甘。

双非当然有很多优秀的同学,很多遗珠,所以很多同学会觉得愤愤不平,觉得怀才不遇。

“能力不看学校” “名校光环不代表实力” “我身边的985也有很多‘水货’”

这些话,都有道理。但如果你愿意从企业的角度、从概率的角度去看问题,可能就会发现,这件事其实没那么针对,也没那么阴暗。

企业不是在找最好的人,而是在找ROI最高的动作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从概率上看,双非的人才密度不如985/211,同样是开一场招聘会,付出了同样的成本,那为何不做ROI高一些的事。

校招本质上是一场投资行为。对企业来说,每开一次招聘会、每跑一轮面试、每做一场宣讲,都是在消耗时间、预算和人力。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的资源投入,去一个211学校,平均能找到的合适候选人更多一些,那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这并不是歧视,而是一种理性的ROI选择。在一条贫瘠的河里,也许你能挖出黄金,但效率太低;而去金矿里,虽然同样辛苦,但你更有可能有所收获。企业不是不相信“英雄不看出身”,而是他们要用有限的时间做更高概率的决策。

那双非的同学怎么办?

首先,要承认现实,985/211的学生,站在的是一个更容易被看到的起点。

不要等待,要主动出击,要记住,别人是没有义务来主动发掘你的闪光点的,我以往见过很多从双非学校逆袭到大厂的同学,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内耗。

  • 他们不抱怨,也不等着机会自己上门。
  • 他们会主动找人聊项目、主动去实习、主动Show出自己的成果。
  • 他们知道,没有人有义务去挖掘你的闪光点。

可能会很幼稚,没关系,可能会失败,也没关系。因为成长从来不是在完美的轨迹中发生的,而是在一次次主动尝试、一次次被拒绝后逐渐成形的。

如果你的学校名气不够,那就让别人记住你的名字。让人记得你在某个领域的研究、某个作品、某个项目成果。你可以去写技术博客、在GitHub贡献代码、去实习、去做副业项目、去分享你的见解。我们不能选择出身的起点,但我们能决定,自己的存在。

卡学校的确是一种看似不公平方式。但在一个信息过载、岗位有限的世界里,它是一种低成本的判断机制。既然机制一时难改,那最实际的策略就是:让自己成为那个能被例外录取的人。

#双非有机会进大厂吗##双非应该如何逆袭?#
全部评论
招聘就像抽卡,卡池出金的概率不同捏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昨天 11:20 内蒙古

相关推荐

瑞雪兆丰年_:可以贴个超级大的校徽,以防HR眼拙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3
1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