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中被问到竞品调研相关的问题,该怎么说
记得多年前有位同学晋升准备时把某领域所有产品列了满满三页纸,却讲不清这些产品和业务的关联。其实竞品调研最重要的是要从纷繁信息里找到对自己有用的线索。
今天和大家分享下在面试和产品工作中,被问到竞品调研相关的问题该怎么说。
首先竞品调研能力要看这四层:
很多人觉得竞品调研就是 “下载 App 体验一下”,其实远不止。真正有价值的调研,要能回答这四个问题:
第一,找对标
不是所有同类产品都是竞品。
比如做高端咖啡 App,不能把所有咖啡相关 App 都列进来,得看目标用户是否重合。商务人士常用的精品咖啡预订平台是核心竞品,而学生党爱用的平价咖啡优惠券 App 可能就不是。考验的是你能不能用 “目标用户 + 核心场景” 这两个筛子,从一堆产品里挑出真正需要关注的对手。
第二,看本质
光说某 App 有会员体系没用,得拆解清楚它的会员等级怎么划分?用户为什么愿意付费?这个体系对留存率有多少提升?不仅要看表面的功能,还要知道内部运营和战略是这么匹配的,要从功能、体验、数据、商业模式多维度分析,才算真正看懂竞品。
第三,为我所用
看到竞品的优点,不能只说 “我们也做一个”。比如发现某竞品的社区运营做得好,得进一步想他们的用户画像和我们有什么差异?直接照搬会不会水土不服?能不能调整成适合我们用户的版本?
调研的最终目的是给自家产品找方向,不是做竞品的复读机。
第四,持续追踪
竞品不是静止的标本。
今天看到的功能,可能下周就迭代了;这个季度的商业模式,下个季度可能就变了。要能建立自己的跟踪方法,比如订阅竞品的更新日志、关注其用户评价变化(常用于电商产品,可以定期关注竞品评论区的变化)、定期体验核心流程 —— 就像给对手建一个动态档案,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竞品调研的几种常见表现
结合我见过的案例,聊聊大家在调研中常出现的几种情况,或许能帮你对照看看自己的状态:
有的人拿到调研任务,会把应用商店里同类产品都下载一遍,列个清单,写上有搜索功能、支持分享这类表面特征。问他这些功能对我们有什么参考价值,就说不上来了。
有的人能深入分析竞品的某个亮点,比如某 App 的退款流程只需要两步,用户投诉率比行业平均低 30%。但当被问到我们的用户更在意退款速度还是退款金额透明时,就没考虑过。
还有的人,会先明确我们这次调研是为了解决用户留存问题,然后筛选出 3 个留存率高的竞品,逐一分析它们的留存策略:A 靠签到体系,B 靠专属客服,C 靠内容社区。接着结合自家产品的用户画像,提出先用签到体系做小范围测试,同时准备专属客服的备选方案。这种就是能把调研落到实处的表现。
其实大家刚开始做调研时,都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关键是要展现出我知道调研的目的是什么、我会从哪些角度分析,我要调研的竞品是什么,为什么是他们,我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这比完美的答案本身更重要。
面试时,这些问题背后在考什么?
面试官的问题看似五花八门,其实都是围绕前面说的四个维度。结合几个高频问题,说说背后的考察点和回答思路:
问题 1:“如果要做一款职场社交 App,你会选择哪些竞品?为什么?”
如果只说领英、脉脉这些都算,就没体现出筛选逻辑。
更好的回答是:我会先按核心场景筛选。领英的核心是职业发展,脉脉的核心是行业交流,这两个和职场社交强相关。但像钉钉虽然有职场用户,核心是办公沟通,就不算核心竞品。再结合我们的目标用户 。如果是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可能还要关注一些新兴的职场社交工具,他们的玩法更贴近年轻群体。
这里主要展现了 用核心场景和目标用户做筛选的思路,而不是简单罗列。
问题 2:“你怎么看某电商 App 最近上线的直播砍价功能?”
如果只说这个功能很火,用户参与度高,就停留在表面描述。
更好的回答是:从功能看,它把直播互动和促销结合,用户需要邀请好友助力才能砍价,既提升了直播间停留时长,又带来了新用户。从数据角度,可能会提高客单价,但也要看退货率有没有上升。从商业模式看,这种玩法适合低价引流品,对高价商品可能效果有限。
这种从功能、数据、商业模式多维度分析,体现了看透本质的思考方式。
问题 3:“通过调研某外卖 App,你能给我们的产品提什么建议?”
如果直接说他们有会员红包,我们也应该做,就忽略了自身情况。
更好的回答是:某外卖 App 的会员红包确实提升了复购,但他们的用户主要是白领,对价格敏感度高。我们的用户里家庭用户占比 60%,可能更在意是否能送菜上门、有没有家庭套餐。或许可以做一个家庭会员,权益包含免配送费、大额满减券,比单纯的红包更贴合我们的用户需求。
这里是要把竞品经验和自身产品的用户画像结合,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问题 4:“你会怎么持续跟踪一个竞品的动态?”
如果只说我会经常用用它,就显得方法太随意。
更专业的回答是:我会建立一个跟踪表,每周体验一次竞品的核心流程,记录新增功能;订阅它的官方公众号和应用商店更新日志;在用户社群里收集大家对竞品的评价变化;每月做一次小总结,看看它的迭代方向有没有变化。如果是重点竞品,还会关注它的招聘信息 —— 从招什么岗位,能看出未来要发力的方向。
这种回答展现了系统化的跟踪方法,比经常用用更能体现持续追踪的能力。
最后想说:竞品是镜子,不是靶子
做了这么多年产品,越来越觉得竞品调研像照镜子 。好的调研能帮你避开别人踩过的坑,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面试时,不用怕自己的分析不够完美。面试官更看重的是你的思考逻辑:有没有明确的调研目标?分析维度是否全面?能不能结合自身情况?只要展现出这种结构化思维,就算暂时有些细节考虑不周,也会被认可。
下次做竞品调研时,不妨从这四个问题问自己:找对标的了吗?看到本质了吗?能为我所用吗?跟踪到位了吗?把这四个问题变成习惯,你的调研能力会不知不觉提升。
更多产品工作专项能力详见我们的公众号
附录:关于竞品调研能力的我的测评结果
花了 10 分钟在自己的平台做了测评,竞品调研事后的跟踪机制和行业洞察偏少,在日常工作中确实是一个盲点,加紧学习了
#面试##产品经理##非技术面试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