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没想到,自家车主不服管
5月7日深夜,小米汽车的官方账号发了一篇《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承认SU7 Ultra的“锁马力”推送搞砸了,此前针对SU7 Ultra车型推送的“限制马力”版本更新存在沟通不充分、执行不当等问题,决定暂停推送,已更新用户将在4~8周后通过新版本“解锁”。
一句“我们错了”,让这场从五一开始燃烧的用户怒火,暂时按下暂停键。
有人说小米怂了,有人夸雷军听劝,还有人觉得这公司被自己的“速度信仰”给坑了。限速风波表面看是一次失败的更新,实际上暴露出更深层的问题:
自我打脸,容易两边不讨好。
果然像网友说的,敌人山呼海啸,还是不如自己人灵机一动。
“为你好”还是“你别闹”?
安全旗帜下的信任危机
SU7 Ultra之所以能在上市前后引发轰动,除了雷军本人的影响力外,“1548马力”是整个产品定义的灵魂。这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种用户心智的具象化——极致性能、竞速信仰、赛道基因。
然而,小米却在一次系统更新中,以“安全为由”,把这份信仰给“锁”了。
根据多位车主反馈,小米SU7 Ultra在推送1.7.0版本更新后,动力被限制,想要恢复最大马力输出,必须到官方赛道完成刷圈任务。
简单来说:虽然你买了全马力,想用?得先跑合格。
这个操作就很迷惑:
产品即承诺。用户买的是1548匹马力、1.98秒百公里加速。你宣传时说“我比保时捷快”,结果真要用的时候告诉我“你不行”,这不是阉割,是毁约。
大部分买家是用户不是赛车手,难道不在封闭赛道开,就不配拥有全性能?这不是所谓“安全设计”而是妥妥的“爸妈式管教”。
更何况SU7 Ultra的目标客户从来都不是鬼火少年,而是那些愿意为极致性能掏钱的成熟用户。小米这次搞“无差别降级”,伤得恰恰是它最想抓住的高端用户。
一句话,在这些车主看来:
马力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锁。
小米不仅锁住了马力,更打脸了自己“科技平权”的品牌宣言。
高速事故PTSD?
安全与性能的艰难平衡
不少人分析,这次限制马力的决策,其实是“3.29高速事故”后,小米在安全层面的神经过度紧绷,是一种“PTSD式”的反应。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铜陵高速发生事故,造成三名大学生身亡。
3月30日~4月1日,小米先后提交数据、回应事故,强调NOA系统在施工路段做出正确减速提醒,但未能阻止事故。
4月16日,工信部发布新规,强调智能网联汽车不得夸大宣传,须明确功能边界。
随后小米和其他友商一样秒怂,短短半个月,就悄悄在官网将“智驾Pro/Max”改成“辅助驾驶Pro/端到端辅助驾驶”,然后就有了1.7.0版本更新上线“锁马力”这一迷惑操作,试图以技术设限来规避极端驾驶行为,表面上是“为用户好”,实质上是一种对用户的防备。
我们来看几个小米对标过的品牌是怎么做的:
保时捷 Taycan:Taycan作为高性能电车,其750马力(Taycan Turbo S)并未因用户事故出现过马力下调。而其官网与交付流程中,会明确告知用户如何使用 Launch Control 模式、如何控制电池温度以达最佳性能。高性能车主被当作“成年人”对待,而不是“潜在危险分子”。
特斯拉 Model S Plaid:同样上千马力,用户可在设置中开启“狂暴+”模式。特斯拉也并未因事故对其进行过“远程限制”,反而持续宣传其性能,哪怕这可能带来争议。逻辑是:我告诉你风险,但我不替你决定。
这就是核心差别:
别的品牌在并不会一边追求极致性能的同时纠结安全问题,是通过法律法规,信息透明、明确使用边界,来确定顾客与品牌的责任。而小米被舆论压倒了,用“我替你做决定”的方式,来避免极端场景。
这种做法,暴露出的是产品团队被极端事件舆论裹挟,也反映出小米汽车在“安全”和“性能”之间,没有建立成熟的权衡机制。
从发布SU7开始,“速度”就是雷军反复传递的中心思想:
我们造的是一辆极致性能的智能汽车。
这是一辆比保时捷更快的车。
1.98秒破百,堪比超跑。
雷军用“速度”打动了第一批种子用户,也试图以此绑定高端形象。但现在,“速度”却成了这场风波的核心矛盾:
你卖的是速度,现在却在锁速度。“速度”,从卖点变成了某些人口中的黑点。
更何况,小米汽车起步时的信任筹码,大量包含雷军的人格特色。一旦出现背离,就会形成“双倍伤害”——既损害了技术口碑,又伤到了用户情绪。
显然,这次决策失误背后,还有更多原因。
YU7临近发布
雷军能否再次力挽狂澜?
就在这场风波发生的几天前,另一个重要事件也悄然发生:5月5日,雷军卸任“小米之家商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职务。
有三个信号值得留意:
1、聚焦汽车。雷军退出“小米之家”线下零售子公司,是在为汽车腾出精力。
2、权力下放与管理梯队成熟。王腾、卢伟冰等人的逐步上位,说明小米已具备职业经理人结构,雷军将集中火力于汽车主战场。
3、YU7发布在即,小米汽车二次定调。SU7是爆款,但并没有覆盖最优先的市场,高端纯电SUV YU7可能才是真正意义上“对标理想与华为”的走量车型。
此次品牌动荡,恰好也能倒逼小米重新审视YU7的策略,避免再翻一次车。
问题是:小米被困在舆论怪圈里,下一款产品就能修复吗?
手机时代,雷军可以靠快速迭代与极致用户服务“拉回来”。但现在,小米汽车面对的是更复杂的链条、更多元的用户需求、以及更高的技术门槛,能否复刻那套打法,并不好说。
汽车不是手机,一次OTA升级可能涉及安全、法规、硬件适配等多个部门协同,节奏无法快起来。
汽车用户也并非“极客”,更多是普通消费者,他们关注的是体验一致性、稳定性,而不是功能边界实验。更何况Yu7定位家庭用户更是如此。
一辆汽车动辄数十万,试错成本极高,“用户共创”在这里不再是优势,反而可能成为风险放大器。
换句话说,小米汽车习惯了的“手机思维”,听用户的想法,但现在用户侧已经被舆论搅浑了水。谁是用户?用户真实的声音如何?小米需要更审慎的决策。
写在最后:
从技术到信任,谁在“掌控”这台车?
这次限速风波,表面是一次软件更新失误,实质是一次信任权力的失衡。
为什么“马力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锁”这句话能刷屏?
因为它触发了一个目前智能汽车时代的新焦虑:我的车主,竟控制不了我的车。
当技术开始越权,当品牌试图替用户做决定,用户的第一反应不是“谢谢”,而是“凭什么”。
小米不是不可以改推送策略,也不是不能优化马力机制,但它至少得先回答一个问题:
你是要管用户,还是服务用户?
你是担心用户,还是担心你自己?
在舆论里,它的命运难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