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内部招聘要求:“要招超过50%的人”

偶然翻到团子的面试官内部培训资料,看到一条让我印象很深的招聘判断逻辑:

“要招,就招超过团队平均水平50%的人。”

听上去挺合理,但我更好奇:他们是怎么判断这个人是不是“超过50%”的?

看完后觉得,其实我们可以代入招聘者的视角,倒推出一些求职者面试准备可以优化的地方,知己知彼。

1️⃣ 一场“心里排序游戏”比如你面的是 L6 岗位,那面试官会先想他认识的三个 L6,排个序:a > b > c,然后把你放进去一比:

如果比 a 更强:强烈建议录用 如果比b强:建议录用

乍一看挺粗暴的,但想想也合理,因为基准来自他身边的日常合作,参考值其实很高。

2️⃣ 职级不同,评估重点也不同

高职级(L8+) 会看你有没有“站在高处看业务”的能力,有没有过方法论沉淀、长期学习和行业思考的习惯。

中低职级(L7及以下) 就更看“潜力”,但这个潜力不只是为候选人的未来买单。还要看你过去是不是做出过成功case,能不能说明自己有“可迁移的成功经验”。

3️⃣ 那么,什么人是“高潜”?其实不一定多强,这里可以问自己3个问题:

- 我做成过哪些具体项目?(验证成功)

- 做成它时用了哪些方法?(能力沉淀)

- 这些方法能在别的岗位上继续复用吗?(迁移预期)

这三件事,说清楚了,再用 STAR 法准备 2~3 个案例,做到面试张嘴就来的程度,业务面基本就没问题了。

4️⃣ 团队配置的另一种真相

文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是,大部分领导希望团队的组成是这样的:几个能力明显超过“50%”的人,撑住团队下限;一群高潜选手,拉高成长空间和天花板。

所以,这里对非对口专业或者转行的朋友们,反而是友好的。只要你在原来行业里有积累,多在面试的时候给面试官展现出你的迁移能力,重点是让对方相信:“我虽然不是标准答案,但我能讲清楚我的方法,也能打”,比起“我对这个岗位很感兴趣”,说服力就强太多了。

——————

面试本身就是主观的,所以我们更需要让自己的经历在别人的标准下也能被理解,这样的话成功率就会高很多。

祝正在求职路上的宝宝们面试即上岸!

#美团#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MCP(模型上下文协议)可以理解成一个“AI翻译官+智能管家”的组合体,它的核心作用是让AI大模型能更流畅地与外部世界“对话”和“合作”。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1. MCP是AI的“万能翻译官”假设你有一个只会说中文的AI助手,但你想让它帮你操作家里的英文智能音箱、查询法国天气、甚至调用公司的数据库。这时候,MCP就像一个翻译官:统一语言:它把AI的“中文指令”翻译成各种设备/系统能听懂的语言(比如API接口、数据库查询语句),同时把外部系统的反馈再翻译回中文告诉AI。打破隔阂:无论设备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只要支持MCP协议,AI都能直接“喊话”操作,不用为每个设备单独学外语。2. MCP是AI的“任务调度员”当AI需要完成复杂任务时(比如“帮我订一张明天上海飞北京的机票,然后发邮件通知同事”),MCP会像管家一样拆分任务:分步执行:先让AI查航班信息,再调用订票接口,最后通过邮件工具发通知。自动纠错:如果某个步骤失败(比如航班售罄),MCP会告诉AI重新规划,比如“换下午的航班”或“改高铁”。3. MCP是AI的“记忆助手”大模型虽然聪明,但容易“健忘”(比如对话太长就记不住上下文)。MCP的作用是:整理重点:把长对话压缩成“关键词+逻辑链”,比如把“用户昨天说喜欢川菜,今天要请客”简化成“用户需求:川菜餐厅推荐,6人,预算500元”。按需调用:当AI需要回忆细节时,MCP会快速“翻笔记”,而不是让AI从头读所有对话。4. MCP是AI的“安全保镖”当AI需要操作敏感信息(比如银行账户、医疗记录)时,MCP会:检查权限:确认AI有资格访问这些数据(比如用户已授权)。加密通道:像“保密通话”一样,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听。MCP让AI从“学霸”变成“社会人”没有MCP时,AI像是一个只会读书的学霸,虽然知识渊博,但不会用手机、不会点外卖、不会打车。有了MCP,AI就像一个精通多国语言、会规划行程、能处理突发状况的“社会人”,能无缝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 #牛客激励计划#  #ai智能作图#  #聊聊我眼中的AI#  #产品经理# #牛客AI配图神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4
4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