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大量同学都有1个求职误区,不知道该怎么做求职准备

社区待一段时间,发现大量的同学只关注简历优化,寻求浅浅的简历优化意见。
大量的同学只关注所谓实习的履历。
但没见过同学们有底层思考和问人才选拔逻辑的。

履历、简历、测评、一面二面三面安排、试用期等纬度选拔和环节安排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样的?互联网企业选拔人才的逻辑是什么样的?

简单分享几句吧:能认识到多少看你们自己。
1.对于简历:核心是在于校内外实践履历和学历成绩,用star法则可以解决60%的优化问题。

但是要达到80分以上,光靠star 法则是优化不到的。这里的差距核心是在于对项目的理解和打磨,涉及对于业务理解深度和项目复盘能力,以及对具体领域技能的理解深度。比如,产品经理简历,实践项目有没有体现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有没有结果思维?

所以所谓的找大家提提意见,至多就到60分的简历水位。说实在的表层的意见都谈不上价值,大家自己简单搜索就能找到达到60分水位的优化策略。

2.比面试更重要的是后面的2-4轮面试,泛泛的准备面试题目来提升回答问题的流畅程度,也就是60分的水位。对于普通公司来说,可能应该足够了。

但是要应对一线二线大厂,不可能,除非面试官水。但是要博这么低的概率吗?

原因是什么?因为面试会让一个简历优化的很好,但认知、思维、意识没跟上的同学原型毕露,一面挂的比例极高。

综上,简单分享下,观点就是,对就业普通要求的话简历到60分水位,面试准备到60分水位差不多了。

但要去好点的厂,请拿出目标感和主动性,不要依赖浅浅的信息获取来麻痹自己,这是巨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浪费。

怎么办? 求职准备的本质,是提高自己应聘成功合适岗位的确定性。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对于大一大二学生,建议花大量的时间潜心研究和实习实践,适当的提升思考问题的高度,提升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是能建立扎实的厚度。

对于大三和大四等,如果要赶时间,就找领域专业人士咨询吧,一句话:机会成本、时间成本才是最大的成本。
zoUhPgfaOdFixuqkoTSYT2XamxwFfaK6.jpg
#投递实习岗位前的准备##如何判断面试是否凉了##如何写一份好简历##产品经理简历##产品简历#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2 4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