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岗位要求-找匹配
在本篇里我们一起探讨3对匹配关系:工作内容vs你的兴趣、能力要求vs你的履历、企业文化 vs你的价值观。
一、 工作内容vs你的兴趣
1、 揭开工作内容真面目的3个途径
1) 问前辈
学习前人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来都是事半功倍的捷径。前辈一般分为初级前辈(工作0-4年)和高级前辈(工作5-10年)。由于资历、眼界和经验的不同,可以从这两类前辈身上学到的知识也不尽相同,找到他们的渠道也有所差异。
① 初级前辈给你的赋能和接触他们的渠道。
赋能:这类人一般是刚入职不久的年轻员工,他们在做的工作和状态基本就是你进去以后的样子。从他们的嘴里可以了解工作的实际内容,核心能力要求以及之前未预料到的挑战等等。比如我刚毕业以世界500强快消公司Marketing Management Trainee(市场部管培生)的身份入职时,发现真实的Marketing工作和想象中差异很大,入职前以为Marketing的决策主要靠创新,入职后发现数据分析能力更重要。入职前以为Marketing作为公司的核心部门话语权很大,入职后发现其实经常受到销售、物流、财务等多个部门的挑战,需要优秀的跨部门沟通能力才能胜任。这些信息都可以帮助你精准预估雇主需要的能力,匹配过往的经历在群面中展现。
接触渠道:a)同为校友的师兄师姐;b)通过一些跨校的机构组织比如AIESEC、创行等拓展人脉圈;c)类似牛客网、应届生求职网、51job等网站的论坛上寻找。
② 高级前辈给你的赋能和接触他们的渠道。
赋能:这类人已经工作了5-10年,在公司中基本已经获得了至少1次的晋升,负责的工作内容更加宏观、经验更加丰富、视野也更开阔。他们可以帮助你回答一个面试官常问的关键问题:“未来3-5年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这些前辈可以现身说法,告诉你未来几年在这家公司可能遇到的发展路径,以及为了晋升所要提前做好的准备。
2) 查资料
二手资料向来都是比较容易获取的。现在网络十分发达,从公司官网、本校求职论坛、公众号、知乎、贴吧等很多渠道都可以找到大量信息,牛客网上就有超级多人在分享,都是学生的真实体验,所以更能得到有效且真实的信息。如今的挑战,已经从信息匮乏变成了信息爆炸。你要做的是搜集、筛选、认知和记忆。
① 搜集与岗位相关的文章、分享及其他信息。这一步类似头脑风暴,只要是相关的内容都找来读一读。比如你要申请社交类产品的产品经理岗位,但凡关键词与社交、产品经理有关的内容都可以找来。这一步既是搜集信息,也是拓展视野,因为在搜索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与过往认知不同的内容出现;
② 筛选匹配度高的内容。既然我们要看自己是否与岗位要求匹配,那么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来的部分,就应该紧扣岗位的工作内容、挑战、发展路径、技能要求、最新趋势等关键词。帮助你把精力聚焦在关键点上;
③ 多角度认知岗位的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即便是同一个职位,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不同的产品经理。你要做的是,找出不同作者分析的角度,观点相近的是一类,观点不同的可以结合上一步的“问前辈”和下一步的“实际干”来综合判断;
④ 记忆前面3步提炼出来的内容。
3) 实际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间接得来的信息都不如亲身体验来得真实与深刻。无论你是通过实习、兼职还是自己创业收获了与岗位相关联的经验,都将帮助你揭开工作最真实的面目。
2、 你真的喜欢那个工作吗?
1) 辨别“假兴趣”和“真兴趣”
当代大学生最苦恼的一个灵魂拷问是:“我究竟喜欢什么工作?”很多同学会发现,自己喜欢的岗位不止一个。你可能既喜欢战略咨询师高大上的指点江山,也喜欢产品经理从0到1的创新变革,还喜欢投资银行家的丰厚收入。所以由此得出结论,我对很多岗位都感兴趣。然而,这些“兴趣”在我看来都是“假兴趣”,会误导你的判断和选择。只有挖掘并识别出“真兴趣”,才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
2) 认清想象中的你、别人眼中的你和真实的你
古希腊德尔菲神殿的墙壁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人啊!认识你自己。”但很可惜,我年轻时候和很多同学一样,经常无法对自己的能力、性格、特点有客观正确的判断。或者即便发现了,也不愿意承认对自己的认知。
我上大学时最想做的职业就是战略咨询顾问。因为当时获得了学校的辩论赛冠军,我对自己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和沟通能力都颇为自信。这些都是符合咨询顾问的能力要求的。然而,当我真正去面试咨询顾问的岗位时,我完全傻眼了,咨询要求的分析更多偏用户数据和财务报表,而我对财务知识一窍不通,对数字的敏感度也不是很突出。所谓的逻辑能力,是要用一个思考周全且对行业有深入洞察的解决方案替客户解决难题,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框架。结果,我当时所有的咨询面试全部折戟沉沙,让我一度意志消沉,怀疑人生。后来我问了一下身边人对我的印象,他们普遍觉得我很有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强、亲和力强、学习能力也不错,这些素质都很适合去做营销销售类的岗位。果不其然,后来我就加入了世界500强的快速消费品公司做Marketing & Sales。正应了那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这段经历里,咨询顾问就是“想象中的我”,营销销售就是“别人眼中的我”,而一个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强,但数字敏感度弱和对行业了解比较浅的我,才是“真实的我”。如果你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体内是不是也住着这3个不同的“我”?处理好这3个“我”的关系,是助力你找到适合岗位的钥匙。
剩余60%内容,订阅专栏后可继续查看/也可单篇购买
<p> 全套系统的群面通关攻略,适合所有行业所有岗位想要通过群面的同学。专刊的每个字都融入作者的亲身体验、以及提炼&优化的技巧与方法,希望能够帮你走上捷径,斩获offer! 本专刊购买后即可解锁所有章节,故不可以退换哦~ </p> <p> <br /> </p> <p> <br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