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不是选择题

#哪一瞬间觉得自己长大了#
大概是三四岁的时候,天还没亮,我就一个人端着蛋炒饭,坐在托管所门口等开门。

我从小出生在农村。父亲白天送报纸,晚上养猪;母亲一整天都在麻布厂做工,手常年泡在染料里,连晚饭都顾不上做。他们每天清晨五点半就出门上班,唯一能为我做的,就是提前炒好一碗蛋炒饭。

从小被送进托管所,习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一个人等门开。小学后我们搬到了镇上,父母依旧忙,我也就习惯了一个人上下学。十岁的时候,便需要自己做饭、洗衣。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北方的孩子是父母从小接到大,南方的孩子从来没人接。”突然意识到,自己从小就被现实逼着成长了。

现在弟弟比我小十岁,家里条件好了,父母也换了工作,有了更多时间教育和陪伴,可效果却不甚良好。可能人就是这样,经历越多、吃过的苦越多,才会更早长大。

或许我们没有选择出身的机会,但可以选择走出去。
全部评论
其实,这种家庭不分南北,我小学二年级就自己开始上下学了,我是家里的老二,我父母更多的陪伴给了我哥哥,因为当时家里条件还不错,后来到我了,不得不出门打工,散养长大的我们,不就是社会最好的例子吗,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7-14 13:39 北京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7-10 17:22 安徽
看的鼻子一酸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7-10 14:37 辽宁
所以为什么不想生孩子,真的是老一辈所说的自私吗?我没法完全否认,因为确实 生孩子会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但是孩子呢,是否是孩子在来到这个世界前就可以选择呢?那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如何给孩子想要的呢,最坏一点来说,选择生孩子是出自于父母的意愿,这个决定本身是不是自私的呢?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7-10 14:07 上海
更感慨的是,从小自己想要什么玩具,就必须要拿成绩来换,比如一个陀螺一个溜溜球,就必须有一张奖状或者某一科目考到班上前几名,奖励是有条件的。对比我弟,今年刚初中毕业,成绩未出来前便向爸妈提条件,想要一部小米15Ultra,和他说爸妈都没用过这么好的,成绩都没出来,他现在凭啥要这么好的。结果他随便就能反驳着“别人家的孩子都用iPhone,你们就知道看成绩”,父母把他惯的极为攀比,当时和爸妈说了很多次给他买一个一千多的手机就够了,最后父母还是依了他的心思,买了个3000多块红米的K80至尊。前几天中考成绩刚出来,成绩刚好卡在区内末尾高中的投档线上面,差点连高中都上不了。有时候会觉得父母是不是偏心呢,可实际父母也并没有少我太多东西,早期的成长经历让我上大学后找父母要生活费都会有一种愧疚感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7-10 13:04 广东

相关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研究生毕业后入职深圳某科技公司。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的党员档案和人才档案一并打包回到了户籍所在地的人才服务中心。但我所在的公司党组织后续要继续发展我为正式党员,就需要调阅我这部分材料。所以,我回到老家湖北,亲自去了一趟人才服务中心,询问党员档案的借调流程。工作人员一听我说“公司要借阅档案”,立马脸就垮了:“你们这些公司怎么都这么‘赖’啊,想看档案就能看?想看就让他们从深圳亲自跑来湖北看。我们这边有规章制度,不能乱搞。”他的话里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敌意,仿佛我不是来办事,而是来添乱的。我当时就懵了。我只是一个应届毕业生,按流程来问一件该怎么做的事,怎么就成了“公司赖”“瞎搞”?我忍不住怼回去:“你凭什么这样说话?我只是来咨询流程,你需要什么材料我可以回去找公司准备,说这些公司赖不赖,有意义吗?你是来为人民服务的,就这样服务的吗?”可能是突然意识到办公大厅里有摄像头,他神色一慌,马上道歉:“哎不好意思,我不是那个意思。”态度缓和之后,他甩出几个不太合理的“替代方案”:要么我整个档案(含人才+党员)迁到深圳人才服务中心,彻底跟他们脱钩;要么我把党员组织关系转回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再由公司“重新发展”。我知道这两个方案听起来是在“提供选择”,但实质是把原本能按正规流程完成的事情绕开——只因他懒得处理。我也确实看到,他们手册里就写着“档案转出流程”,只是他不愿意按那个走。最后,我拨打了12345市长热线反映情况,问题才得以推进。至今,该流程还未走完,真怕到时候再给我卡一道下次再办事,我一定得随身带一个大疆随身相机
牛马上牛客当牛马: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我来深圳找社区党委和园区党组织仅用几个电话,然后线下就花了两分钟把借调函给搞好了,办事一点都不拖沓
社会教会你的第一课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2
1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