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笔记整理自javaguide,程序员大彬,CT-NOTES等博客。之所以自己整理笔记是想让知识内容更简洁,条理更清晰。笔记内容较简单,大家可以拿走然后在此基础上自己增删修改。另外,如果大家有面试中遇到了没被此笔记覆盖的知识点,欢迎在此文章下留言,我可以添加上去。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同名掘金号,谢谢喵。计网0.OSI和TCP/IP 网络分层模型1.OSI 七层模型2.TCP/IP模型由以下 4 层组成: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1.应用层应用层位于传输层之上,主要提供两个终端设备上的应用程序之间信息交换的服务,它定义了信息交换的格式,消息会交给下一层传输层来传输。 我们把应用层交互的数据单元称为报文。应用层常见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基于 TCP 协议,是一种用于传输超文本和多媒体内容的协议,主要是为 Web 浏览器与 Web 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而设计的。当我们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的时候,我们网页就是通过 HTTP 请求进行加载的。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发送协议):基于 TCP 协议,是一种用于发送电子邮件的协议。注意 ⚠️:SMTP 协议只负责邮件的发送,而不是接收。要从邮件服务器接收邮件,需要使用 POP3 或 IMAP 协议。POP3/IMAP(邮件接收协议):基于 TCP 协议,两者都是负责邮件接收的协议。IMAP 协议是比 POP3 更新的协议,它在功能和性能上都更加强大。IMAP 支持邮件搜索、标记、分类、归档等高级功能,而且可以在多个设备之间同步邮件状态。几乎所有现代电子邮件客户端和服务器都支持 IMAP。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 : 基于 TCP 协议,是一种用于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文件的协议,可以屏蔽操作系统和文件存储方式。注意 ⚠️:FTP 是一种不安全的协议,因为它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对数据进行加密。建议在传输敏感数据时使用更安全的协议,如 SFTP。Telnet(远程登陆协议):基于 TCP 协议,用于通过一个终端登陆到其他服务器。Telnet 协议的最大缺点之一是所有数据(包括用户名和密码)均以明文形式发送,这有潜在的安全风险。这就是为什么如今很少使用 Telnet,而是使用一种称为 SSH 的非常安全的网络传输协议的主要原因。SSH(Secure Shell Protocol,安全的网络传输协议):基于 TCP 协议,通过加密和认证机制实现安全的访问和文件传输等业务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通常基于 UDP 协议,但也支持 TCP 协议。它提供了端到端的实时传输数据的功能,但不包含资源预留存、不保证实时传输质量,这些功能由 WebRTC 实现。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管理系统): 基于 UDP 协议,用于解决域名和 IP 地址的映射问题。2.传输层传输层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向两台终端设备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应用进程利用该服务传送应用层报文。“通用的”是指并不针对某一个特定的网络应用,而是多种应用可以使用同一个运输层服务。传输层常见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提供 面向连接 的,可靠 的数据传输服务。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协议):提供 无连接 的,尽最大努力 的数据传输服务(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简单高效。3.网络层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把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和包进行传送。在 TCP/IP 体系结构中,由于网络层使用 IP 协议,因此分组也叫 IP 数据报,简称数据报。网络层常见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TCP/IP 协议中最重要的协议之一,主要作用是定义数据包的格式、对数据包进行路由和寻址,以便它们可以跨网络传播并到达正确的目的地。目前 IP 协议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过去的 IPv4,另一种是较新的 IPv6,目前这两种协议都在使用,但后者已经被提议来取代前者。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ARP 协议解决的是网络层地址和链路层地址之间的转换问题。因为一个 IP 数据报在物理上传输的过程中,总是需要知道下一跳(物理上的下一个目的地)该去往何处,但 IP 地址属于逻辑地址,而 MAC 地址才是物理地址,ARP 协议解决了 IP 地址转 MAC 地址的一些问题。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一种用于传输网络状态和错误消息的协议,常用于网络诊断和故障排除。例如,Ping 工具就使用了 ICMP 协议来测试网络连通性。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协议):NAT 协议的应用场景如同它的名称——网络地址转换,应用于内部网到外部网的地址转换过程中。具体地说,在一个小的子网(局域网,LAN)内,各主机使用的是同一个 LAN 下的 IP 地址,但在该 LAN 以外,在广域网(WAN)中,需要一个统一的 IP 地址来标识该 LAN 在整个 Internet 上的位置。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 ):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也是广泛使用的一种动态路由协议,基于链路状态算法,考虑了链路的带宽、延迟等因素来选择最佳路径。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也是一种动态路由协议,基于距离向量算法,使用固定的跳数作为度量标准,选择跳数最少的路径作为最佳路径。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一种用来在路由选择域之间交换网络层可达性信息(Network Layer Reachability Information,NLRI)的路由选择协议,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4.网络接口层我们可以把网络接口层看作是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合体。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通常简称为链路层( 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总是在一段一段的链路上传送的)。数据链路层的作用是将网络层交下来的 IP 数据报组装成帧,在两个相邻节点间的链路上传送帧。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控制等)。物理层的作用是实现相邻计算机节点之间比特流的透明传送,尽可能屏蔽掉具体传输介质和物理设备的差异3.网络为什么要分层?我觉得主要有 3 方面的原因:各层之间相互独立:各层之间相互独立,各层之间不需要关心其他层是如何实现的,只需要知道自己如何调用下层提供好的功能就可以了(可以简单理解为接口调用)。这个和我们对开发时系统进行分层是一个道理。提高了整体灵活性:每一层都可以使用最适合的技术来实现,你只需要保证你提供的功能以及暴露的接口的规则没有改变就行了。这个和我们平时开发系统的时候要求的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也是可以对应上的。大问题化小:分层可以将复杂的网络问题分解为许多比较小的、界线比较清晰简单的小问题来处理和解决。这样使得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变得易于设计,实现和标准化。 这个和我们平时开发的时候,一般会将系统功能分解,然后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容易理解的更小的问题是相对应的,这些较小的问题具有更好的边界(目标和接口)定义。1.TCP和UDP0.为什么需要TCP?IP 层是「不可靠」的,它不保证网络包的交付、不保证网络包的按序交付、也不保证网络包中的数据的完整性。因为 TCP 是一个工作在传输层的可靠数据传输的服务,它能确保接收端接收的网络包是无损坏、无间隔、非冗余和按序的。1.TCP和UDP的区别?TCP:传输控制协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区别:1.TCP面向连接,即使用TCP通信双方传输前要三次握手来简历TCP连接;UDP是无连接的,即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可以随时发送数据。2.TCP仅支持单播(即一对一通信);UDP支持单播、多播和广播;3.TCP提供可靠的服务(即不会出现无码、丢失等传输差错);UDP提供不可靠服务。因此,TCP适用于要求可靠传输且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如文件传输和电子邮件;而UDP适合视频会议等实时应用。4.TCP面向字节流,即把应用报文看成一连串无结构的字节流;UDP是面向报文的,即对应用保温既不合并也不拆分而是保留报文的边界。5.TCP有拥塞控制;UDP没有拥塞控制,因此网络出现拥塞不会使源主机的发送速率降低(对实时应用很有用,如实时视频会议等)。6.TCP首部开销20字节;UDP的首部开销小,只有8个字节。2.使用 TCP 的协议有哪些?使用 UDP 的协议有哪些?基于TCP的应用层协议有:HTTP、FTP、SMTP、TELNET、SSH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默认端口80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传输协议), 默认端口(20用于传输数据,21用于传输控制信息)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默认端口25TELNET: Teletype over the Network (网络电传), 默认端口23SSH:Secure Shell(安全外壳协议),默认端口 22基于UDP的应用层协议:DNS、TFTP、SNMPDNS : Domain Name Service (域名服务),默认端口 53TFTP: 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默认端口69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通过UDP端口161接收,只有Trap信息采用UDP端口162。3.TCP 协议是如何保证可靠传输的?数据包校验:目的是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任何变化,若校验出包有错,则丢弃报文段并且不给出响应,这时 TCP 发送数据端超时后会重发数据;对失序数据包重排序:既然 TCP 报文段作为 IP 数据报来传输,而 IP 数据报的到达可能会失序,因此 TCP 报文段的到达也可能会失序。TCP 将对失序数据进行重新排序,然后才交给应用层;丢弃重复数据:对于重复数据,能够丢弃重复数据;应答机制:当 TCP 收到发自 TCP 连接另一端的数据,它将发送一个确认。这个确认不是立即发送,通常将推迟几分之一秒;超时重发流量控制:TCP 连接的每一方都有固定大小的缓冲空间。TCP 的接收端只允许另一端发送接收端缓冲区所能接纳的数据,这可以防止较快主机致使较慢主机的缓冲区溢出,这就是流量控制。TCP 使用的流量控制协议是可变大小的滑动窗口协议。拥塞控制 : 当网络拥塞时,减少数据的发送。TCP 在发送数据的时候,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接收方的接收能力,二是网络的拥塞程度。接收方的接收能力由滑动窗口表示,表示接收方还有多少缓冲区可以用来接收数据。网络的拥塞程度由拥塞窗口表示,它是发送方根据网络状况自己维护的一个值,表示发送方认为可以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量。发送方发送数据的大小是滑动窗口和拥塞窗口的最小值,这样可以保证发送方既不会超过接收方的接收能力,也不会造成网络的过度拥塞。4.TCP怎么实现流量控制(滑动窗口)TCP 利用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流量控制是为了控制发送方发送速率,保证接收方来得及接收。接收方发送的确认报文中的窗口字段可以用来控制发送方窗口大小,从而影响发送方的发送速率。将窗口字段设置为 0,则发送方不能发送数据。5.TCP的重传机制是什么?TCP在发送一个数据之后,就开启一个定时器,若是在这个时间内没有收到发送数据的ACK确认报文,则对该报文进行重传,在达到一定次数还没有成功时放弃并发送一个复位信号。6.TCP 的拥塞控制是怎么实现的?拥塞控制是为了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为了进行拥塞控制,TCP 发送方要维持一个 拥塞窗口(cwnd) 的状态变量。拥塞控制窗口的大小取决于网络的拥塞程度,并且动态变化。发送方让自己的发送窗口取为拥塞窗口和接收方的接受窗口中较小的一个。TCP 的拥塞控制采用了四种算法,即 慢开始、 拥塞避免、快重传 和 快恢复。在网络层也可以使路由器采用适当的分组丢弃策略(如主动队列管理 AQM),以减少网络拥塞的发生。慢开始: 慢开始算法的思路是当主机开始发送数据时,如果立即把大量数据字节注入到网络,那么可能会引起网络阻塞,因为现在还不知道网络的符合情况。经验表明,较好的方法是先探测一下,即由小到大逐渐增大发送窗口,也就是由小到大逐渐增大拥塞窗口数值。cwnd 初始值为 1,每经过一个传播轮次,cwnd 加倍。拥塞避免: 拥塞避免算法的思路是让拥塞窗口 cwnd 缓慢增大,即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 RTT 就把发送方的 cwnd 加 1.快重传与快恢复: 在 TCP/IP 中,快速重传和恢复(fast retransmit and recovery,FRR)是一种拥塞控制算法,它能快速恢复丢失的数据包。没有 FRR,如果数据包丢失了,TCP 将会使用定时器来要求传输暂停。在暂停的这段时间内,没有新的或复制的数据包被发送。有了 FRR,如果接收机接收到一个不按顺序的数据段,它会立即给发送机发送一个重复确认。如果发送机接收到三个重复确认,它会假定确认件指出的数据段丢失了,并立即重传这些丢失的数据段。有了 FRR,就不会因为重传时要求的暂停被耽误。  当有单独的数据包丢失时,快速重传和恢复(FRR)能最有效地工作。当有多个数据信息包在某一段很短的时间内丢失时,它则不能很有效地工作。7.说说TCP的三次握手(序号字段seq:本TCP报文段数据载荷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确认号字段ack:指出希望受到对方下一个TCP报文段的数据载荷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同时也是对之前收到的数据的确认;确认标志位ACK:值为1表示确认号字段有效;同步标志位SYN:SYN=1且ACK=0表示是个TCP连接请求报文段;SYN=1且ACK=1表示同意连接请求报文段)假设发送端为客户端,接收端为服务端。开始时客户端和服务端的状态都是CLOSED。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向服务端发起建立连接请求,客户端会随机生成一个起始序列号x,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连接请求报文,其中包含标志位SYN=1,序列号seq=x。第一次握手前客户端的状态为CLOSE,第一次握手后客户端的状态为SYN-SENT。此时服务端的状态为LISTEN。第二次握手:服务端在收到客户端发来的连接请求报文后,会随机生成一个服务端的起始序列号y,然后给客户端回复确认报文段,其中包括标志位SYN=1,确认标志位ACK=1(表示这是个TCP连接请求确认报文段),序列号seq=y,确认号ack=x+1。第二次握手前服务端的状态为LISTEN,第二次握手后服务端的状态为SYN-RCVD,此时客户端的状态为SYN-SENT。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端发来的报文后,会再向服务端发送确认报文段,其中包含确认标志位ACK=1,序列号seq=x+1,确认号ack=y+1。第三次握手前客户端的状态为SYN-SENT,第三次握手后客户端和服务端的状态都为ESTABLISHED。此时连接建立完成。为什么不是两次握手?之所以需要第三次握手,主要为了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突然又传输到了服务端,导致产生问题。比如客户端A发出连接请求,可能因为网络阻塞原因,A没有收到确认报文,于是A再重传一次连接请求。然后连接成功,等待数据传输完毕后,就释放了连接。A发出的第一个连接请求等到连接释放以后的某个时间才到达服务端B,此时B误认为A又发出一次新的连接请求,于是就向A发出确认报文段。如果不采用三次握手,只要B发出确认,就建立新的连接了,此时A不会响应B的确认且A不发送数据,这时候B处于SYN-RECV状态一直等待A发送数据,浪费资源。8.TCP的4次挥手客户端先向其TCP发出连接释放报文段(FIN=1,seq=u),并停止再发送数据,主动关闭TCP连接,进入FIN-WAIT-1(终止等待1)状态,等待服务端的确认。服务端收到连接释放报文段后即发出确认报文段(ACK=1,ack=u+1,seq=v),服务端进入CLOSE-WAIT(关闭等待)状态,此时的TCP处于半关闭状态,A到B的连接释放。A收到B的确认后,进入FIN-WAIT-2(终止等待2)状态,等待B发出的连接释放报文段。B发送完数据,就会发出连接释放报文段(FIN=1,ACK=1,seq=w,ack=u+1),B进入LAST-ACK(最后确认)状态,等待A的确认。A收到B的连接释放报文段后,对此发出确认报文段(ACK=1,seq=u+1,ack=w+1),A进入TIME-WAIT(时间等待)状态。此时TCP未释放掉,需要经过时间等待计时器设置的时间2MSL(最大报文段生存时间)后,A才进入CLOSED状态。B收到A发出的确认报文段后关闭连接,若没收到A发出的确认报文段,B就会重传连接释放报文段。第四次挥手为什么客户端要等待2MSL才进入Closed状态?保证A发送的最后一个ACK报文段能够到达B。这个ACK报文段有可能丢失,B收不到这个确认报文,就会超时重传连接释放报文段,然后A可以在2MSL时间内收到这个重传的连接释放报文段,接着A重传一次确认,重新启动2MSL计时器,最后A和B都进入到CLOSED状态,若A在TIME-WAIT状态不等待一段时间,而是发送完ACK报文段后直接进入Closed状态,则A无法收到B重传的连接释放报文段,然后B就会反复重传连接释放报文段而不会进入Closed状态。为什么是四次挥手?在关闭连接时,当Server端收到Client端发出的连接释放报文时,很可能并不会立即关闭SOCKET,即服务端的报文还没有发完,所以Server端先回复一个ACK确认报文,告诉Client端我收到你的连接释放报文了。只有等到Server端所有的报文都发送完了,这时Server端才能发送连接释放报文,之后两边才会真正的断开连接。故需要四次挥手。9.TIME_WAIT 状态会导致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我们考虑高并发短连接的业务场景,在高并发短连接的 TCP 服务器上,当服务器处理完请求后主动请求关闭连接,这样服务器上会有大量的连接处于 TIME_WAIT 状态,服务器维护每一个连接需要一个 socket,也就是每个连接会占用一个文件描述符,而文件描述符的使用是有上限的,如果持续高并发,会导致一些正常的 连接失败。有很多 TIME-WAIT 状态如何解决服务器可以设置 SO_REUSEADDR 套接字选项来通知内核,如果端口被占用,但 TCP 连接位于 TIME_WAIT 状态时可以重用端口。10.SIN/FIN不包含数据却要消耗序列号凡是需要对端确认的,一定消耗TCP报文的序列号。SYN和FIN需要对端的确认,因此需要消耗一个序列号。SYN作为三次握手的确认。FIN作为四次挥手的确认。如果没有序列号,会导致SYN请求多次重发,服务端多次处理,造成资源浪费11.TCP报文首部有哪些字段,其作用又分别是什么?16位端口号:源端口号,主机该报文段是来自哪里;目标端口号,要传给哪个上层协议或应用程序32位序号:一次TCP通信(从TCP连接建立到断开)过程中某一个传输方向上的字节流的每个字节的编号。32位确认号:用作对另一方发送的tcp报文段的响应。其值是收到的TCP报文段的序号值加1。4位头部长度:表示tcp头部有多少个32bit字(4字节)。因为4位最大能标识15,所以TCP头部最长是60字节。6位标志位:URG(紧急指针是否有效),ACk(表示确认号是否有效),PSH(缓冲区尚未填满),RST(表示要求对方重新建立连接),SYN(建立连接消息标志接),FIN(表示告知对方本端要关闭连接了)16位窗口大小:是TCP流量控制的一个手段。这里说的窗口,指的是接收通告窗口。它告诉对方本端的TCP接收缓冲区还能容纳多少字节的数据,这样对方就可以控制发送数据的速度。16位校验和:由发送端填充,接收端对TCP报文段执行CRC算法以检验TCP报文段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损坏。注意,这个校验不仅包括TCP头部,也包括数据部分。这也是TCP可靠传输的一个重要保障。16位紧急指针:一个正的偏移量。它和序号字段的值相加表示最后一个紧急数据的下一字节的序号。因此,确切地说,这个字段是紧急指针相对当前序号的偏移,不妨称之为紧急偏移。TCP的紧急指针是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紧急数据的方法12.TCP的粘包和拆包问题及其解决方案TCP是面向流,没有界限的一串数据。TCP底层并不了解上层业务数据的具体含义,它会根据TCP缓冲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包的划分,所以在业务上认为,一个完整的包可能会被TCP拆分成多个包进行发送,也有可能把多个小的包封装成一个大的数据包发送,这就是所谓的TCP粘包和拆包问题。为什么会产生粘包和拆包呢?要发送的数据小于TCP发送缓冲区的大小,TCP将多次写入缓冲区的数据一次发送出去,将会发生粘包;接收数据端的应用层没有及时读取接收缓冲区中的数据,将发生粘包;要发送的数据大于TCP发送缓冲区剩余空间大小,将会发生拆包;待发送数据大于MSS(最大报文长度),TCP在传输前将进行拆包。即TCP报文长度-TCP头部长度>MSS。解决方案:发送端将每个数据包封装为固定长度在数据尾部增加特殊字符进行分割将数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头部,一部分是内容体;其中头部结构大小固定,且有一个字段声明内容体的大小13.什么是SYN攻击我们都知道 TCP 连接建立是需要三次握手,假设攻击者短时间伪造不同 IP 地址的 SYN 报文,服务端每接收到 一个 SYN 报文,就进入 SYN_RCVD 状态,但服务端发送出去的 ACK + SYN 报文,无法得到未知 IP 主机的ACK 应答,久而久之就会占满服务端的 SYN 接收队列(未连接队列),使得服务器不能为正常用户服务。14.如何唯一确定一个TCP连接呢?TCP 四元组可以唯一的确定一个连接,四元组包括如下: 源地址 源端口 目的地址 目的端口。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字段(32位)是在 IP 头部中,作用是通过 IP 协议发送报文给对方主机。源端口和目的端口的字段(16位)是在 TCP 头部中,作用是告诉 TCP 协议应该把报文发给哪个进程。2.HTTP1.2种HTTP报文结构客户端发送一个请求报文给服务器,服务器根据请求报文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放入响应报文中返回给客户端。HTTP 请求报文由请求行、请求头、空行和请求包体(body)组成。请求报文结构:请求行:包含了请求方法、URL、http协议版本;请求头部 Header:每个首部都有一个首部名称,以及对应的值。空行:一个空行用来分隔首部和内容主体 Body请求体body响应报文结构:状态行:包含http协议版本、状态码和状态描述,最常见的是 200 OK 表示请求成功了响应头部空行:一个空行分隔首部和内容主体响应体body2.URI 和 URL 的区别是什么?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 是统一资源标志符,可以唯一标识一个资源。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是统一资源定位符,可以提供该资源的路径。URL是URI的子集,它是一种具体的 URI,即 URL 可以用来标识一个资源,而且还指明了如何 定位这个资源。3.HTTP状态码101 切换请求协议,从 HTTP 切换到 WebSocket200 请求成功,有响应体301 Moved Permanently:资源被永久重定向了。比如你的网站的网址更换了。403 服务器禁止访问404 资源未找到400 请求错误500 服务器端错误503 服务器繁忙4.HTTP方法1.有哪些HTTP方法2.POST和GET有哪些区别?各自应用场景?1.使用场景:GET 用于获取资源,而 POST 用于传输实体主体。2.参数:GET 和 POST 的请求都能使用额外的参数,但是 GET 的参数是以查询字符串出现在 URL 中,而 POST 的参数存储在实体主体中。3.安全性:安全的 HTTP 方法不会改变服务器状态,也就是说它只是可读的。GET 方法是安全的,而 POST 却不是,因为 POST 的目的是传送实体主体内容,这个内容可能是用户上传的表单数据,上传成功之后,服务器可能把这个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因此状态也就发生了改变。4.幂等性:幂等的 HTTP 方法,同样的请求被执行一次与连续执行多次的效果是一样的,服务器的状态也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就是,幂等方法不应该具有副作用(统计用途除外)。所有的安全方法也都是幂等的。即GET幂等,POST不幂等。5.HTTP头部header有 4 种类型的首部字段:通用首部字段、请求首部字段、响应首部字段和实体首部字段。通用首部字段6.HTTP长连接和短连接HTTP1.0协议不支持长连接,从HTTP1.1协议以后,连接默认都是长连接。1.什么是长连接和短连接长连接:客户端与服务端先建立连接,连接建立后不断开,然后再进行报文交易。适用于操作频繁、点对点通讯,如数据库的连接。短连接:客户端与服务端每进行一次报文收发交易时才进行通讯连接,交易完毕后立即断开连接。此方式常用于一点对多点通讯,如web网站的http服务·。2.操作步骤区别:短连接的操作步骤是: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关闭连接…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关闭连接长连接的操作步骤是:建立连接——数据传输…(保持连接)…数据传输——关闭连接。3.使用场景区别:长连接多用于操作频繁,点对点的通讯,而且连接数不能太多情况。每个 TCP 连接都需要三步握手,这需要时间,如果每个操作都是先连接,再操作的话那么处理速度会降低很多,所以每个操作完后都不断开,次处理时直接发送数据包就 OK 了,不用建立 TCP 连接。例如:数据库的连接用长连接, 如果用短连接频繁的通信会造成 socket 错误,而且频繁的 socket 创建也是对资源的浪费。而像 WEB 网站的 http 服务一般都用短链接,因为长连接对于服务端来说会耗费一定的资源,而像 WEB 网站这么频繁的成千上万甚至上亿客户端的连接用短连接会更省一些资源,如果用长连接,而且同时有成千上万的用户,如果每个用户都占用一个连接的话,那可想而知吧。所以并发量大,但每个用户无需频繁操作情况下需用短连好。7.在浏览器中输入 URL 地址到显示主页的过程?DNS 解析:浏览器查询DNS把域名解析成 IP 地址TCP 连接:浏览器获得域名对应的 IP 地址以后,浏览器向服务器请求建立链接,发起三次握手发送 HTTP 请求:TCP 连接建立起来后,浏览器向服务器发送 HTTP 请求服务器处理请求并返回 HTTP 报文:服务器接收到这个请求,并根据路径参数映射到特定的请求处理器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相应的视图返回给浏览器;浏览器解析渲染页面断开连接:TCP 四次挥手断开连接8.HTTPSHTTPS 并不是新协议,而是让 HTTP 先和 SSL(Secure Sockets Layer)通信,再由 SSL 和 TCP 通信,也就是说 HTTPS 使用了隧道进行通信。通过使用 SSL,HTTPS 具有了加密(防窃听)、认证(防伪装)和完整性保护(防篡改)。1.加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加密分为对称密匙加密和非对称密匙加密2种。对称密钥加密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同一个密钥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密钥发送问题,即如何安全地将密钥发给对方。优点:  对称加密算法的优点是算法公开、计算量小、加密速度快、加密效率高。缺点:  没有非对称加密安全.用途: 一般用于保存用户手机号、身份证等敏感但能解密的信息。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有: AES、HS256非对称加密是指使用一对非对称密钥,即公钥和私钥,公钥可以随意发布,但私钥只有自己知道。发送密文的一方使用对方的公钥进行加密处理,对方接收到加密信息后,使用自己的私钥进行解密。优点:  非对称加密与对称加密相比,其安全性更好;缺点:  非对称加密的缺点是加密和解密花费时间长、速度慢,只适合对少量数据进行加密。用途: 一般用于签名和认证。私钥服务器保存, 用来加密,  公钥客户拿着用于对于令牌或者签名的解密或者校验使用.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有: RSA、DSA(数字签名用)、ECC(移动设备用)、RS256 (采用SHA-256 的 RSA 签名) HTTPS 采用混合的加密机制:使用非对称密钥加密方式,传输对称密钥加密方式所需要的 Secret Key,从而保证安全性;获取到 Secret Key 后,再使用对称密钥加密方式进行通信,从而保证效率。2.认证通过使用 证书 来对通信方进行认证。数字证书认证机构(CA,Certificate Authority)是客户端与服务器双方都可信赖的第三方机构。服务器的运营人员向 CA 提出公开密钥的申请,CA 在判明提出申请者的身份之后,会对已申请的公开密钥做数字签名,然后分配这个已签名的公开密钥,并将该公开密钥放入公开密钥证书后绑定在一起。进行 HTTPS 通信时,服务器会把证书发送给客户端。客户端取得其中的公开密钥之后,先使用数字签名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就可以开始通信了。3.完整性保护SSLSSL 提供报文摘要功能来进行完整性保护。HTTP 也提供了 MD5 报文摘要功能,但不是安全的。例如报文内容被篡改之后,同时重新计算 MD5 的值,通信接收方是无法意识到发生了篡改。HTTPS 的报文摘要功能之所以安全,是因为它结合了加密和认证这两个操作。试想一下,加密之后的报文,遭到篡改之后,也很难重新计算报文摘要,因为无法轻易获取明文。4.简单说下 HTTPS 和 HTTP 的区别Http协议运行在TCP之上,明文传输(不安全),客户端与服务器端都无法验证对方的身份;Https是身披SSL(Secure Socket Layer)外壳的Http,运行于SSL上,SSL运行于TCP之上,是添加了加密和认证机制的HTTP。二者之间存在如下不同:1、端口不同:Http与Https使用不同的连接方式,用的端口也不一样,前者是80,后者是443;2、资源消耗:和HTTP通信相比,Https通信会由于加减密处理消耗更多的CPU和内存资源;3、开销:Https通信需要证书,而证书一般需要向认证机构购买; 4、安全性:HTTP 的连接很简单,是无状态的;HTTPS 协议是由 TLS+HTTP 协议构建的可进行加密传输、身份认证的网络协议,比 HTTP 协议安全5.HTTPS是如何保证数据安全的呢?HTTPS是基于HTTP的上层添加了一个叫做TLS的安全层,对数据的加密等操作都是在这个安全层中进行处理的,其底层还是应用的HTTP。用对称加密来传送消息,但对称加密所使用的密钥是通过非对称加密的方式发送出去。9.HTTP协议属于TCP/IP 模型哪一层? 属于应用层。 10.HTTP的无状态无状态,就是http协议本身是无法在浏览器与服务器上留下数据,没有数据就无法区分一系列请求是有联系的。最简单的案例就是,用户访问某网站,服务器不知道这个访问者是谁?   服务器与浏览器为了进行会话跟踪(知道是谁访问我),就必须主动的去维护一个状态,这个状态就要通过cookie和session机制去实现。也就是cookie和session是不属于http协议的东西,在协议之上。 1.HTTP 是不保存状态的协议, 如何保存用户状态?HTTP 是一种不保存状态,即无状态(stateless)协议。也就是说 HTTP 协议自身不对请求和响应之间的通信状态进行保存。那么我们如何保存用户状态呢?Session 机制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ession 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服务端记录用户的状态。典型的场景是购物车,当你要添加商品到购物车的时候,系统不知道是哪个用户操作的,因为 HTTP 协议是无状态的。服务端给特定的用户创建特定的 Session 之后就可以标识这个用户并且跟踪这个用户了(一般情况下,服务器会在一定时间内保存这个 Session,过了时间限制,就会销毁这个 Session)。在服务端保存 Session 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就是内存和数据库(比如是使用内存数据库 redis 保存)。既然 Session 存放在服务器端,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在 Cookie 中附加一个 Session ID 的方式来进行session跟踪。2.Cookie 和 Session 有什么区别?Session 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服务端记录用户的状态。 典型的场景是购物车,当你要添加商品到购物车的时候,系统不知道是哪个用户操作的,因为 HTTP 协议是无状态的。服务端给特定的用户创建特定的 Session 之后就可以标识这个用户并且跟踪这个用户了。Cookie 数据保存在客户端(浏览器端),Session 数据保存在服务器端。相对来说 Session 安全性更高。如果使用 Cookie 的一些敏感信息不要写入 Cookie 中,最好能将 Cookie 信息加密然后使用到的时候再去服务器端解密。3.websocket1.什么是websocket?WebSocket 是一种基于 TCP 连接的全双工通信协议,即客户端和服务器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WebSocket 协议在 2008 年诞生,2011 年成为国际标准,几乎所有主流较新版本的浏览器都支持该协议。不过,WebSocket 不只能在基于浏览器的应用程序中使用,很多编程语言、框架和服务器都提供了 WebSocket 支持。WebSocket 协议本质上是应用层的协议,用于弥补 HTTP 协议在持久通信能力上的不足。客户端和服务器仅需一次握手,两者之间就直接可以创建持久性的连接,并进行双向数据传输。2.WebSocket 和 HTTP 有什么区别?WebSocket 和 HTTP 两者都是基于 TCP 的应用层协议,都可以在网络中传输数据。下面是二者的主要区别:WebSocket 是一种双向实时通信协议,而 HTTP 是一种单向通信协议。并且,HTTP 协议下的通信只能由客户端发起,服务器无法主动通知客户端。WebSocket 使用 ws:// 或 wss://(使用 SSL/TLS 加密后的协议,类似于 HTTP 和 HTTPS 的关系) 作为协议前缀,HTTP 使用 http:// 或 https:// 作为协议前缀。WebSocket 可以支持扩展,用户可以扩展协议,实现部分自定义的子协议,如支持压缩、加密等。WebSocket 通信数据格式比较轻量,用于协议控制的数据包头部相对较小,网络开销小,而 HTTP 通信每次都要携带完整的头部,网络开销较大(HTTP/2.0 使用二进制帧进行数据传输,还支持头部压缩,减少了网络开销)。3.WebSocket 的工作过程是什么样的?WebSocket 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 HTTP 请求,请求头中包含 Upgrade: websocket 和 Sec-WebSocket-Key 等字段,表示要求升级协议为 WebSocket;服务器收到这个请求后,会进行升级协议的操作,如果支持 WebSocket,它将回复一个 HTTP 101 状态码,响应头中包含 ,Connection: Upgrade和 Sec-WebSocket-Accept: xxx 等字段、表示成功升级到 WebSocket 协议。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了一个 WebSocket 连接,可以进行双向的数据传输。数据以帧(frames)的形式进行传送,WebSocket 的每条消息可能会被切分成多个数据帧(最小单位)。发送端会将消息切割成多个帧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接收消息帧,并将关联的帧重新组装成完整的消息。客户端或服务器可以主动发送一个关闭帧,表示要断开连接。另一方收到后,也会回复一个关闭帧,然后双方关闭 TCP 连接。4.ping命令1.PING 命令的作用是什么?PING 命令是一种常用的网络诊断工具,经常用来测试网络中主机之间的连通性和网络延迟。PING 命令的输出结果通常包括以下几部分信息:ICMP Echo Request(请求报文)信息:序列号、TTL(Time to Live)值。目标主机的域名或 IP 地址:输出结果的第一行。往返时间(RTT,Round-Trip Time):从发送 ICMP Echo Request(请求报文)到接收到 ICMP Echo Reply(响应报文)的总时间,用来衡量网络连接的延迟。统计结果(Statistics):包括发送的 ICMP 请求数据包数量、接收到的 ICMP 响应数据包数量、丢包率、往返时间(RTT)的最小、平均、最大和标准偏差值。如果 PING 对应的目标主机无法得到正确的响应,则表明这两个主机之间的连通性存在问题(有些主机或网络管理员可能禁用了对 ICMP 请求的回复,这样也会导致无法得到正确的响应)。如果往返时间(RTT)过高,则表明网络延迟过高。2.PING 命令的工作原理是什么?PING 基于网络层的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其主要原理就是通过在网络上发送和接收 ICMP 报文实现的。ICMP 报文中包含了类型字段,用于标识 ICMP 报文类型。ICMP 报文的类型有很多种,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查询报文类型:向目标主机发送请求并期望得到响应。差错报文类型:向源主机发送错误信息,用于报告网络中的错误情况。PING 用到的 ICMP Echo Request(类型为 8 ) 和 ICMP Echo Reply(类型为 0) 属于查询报文类型 。PING 命令会向目标主机发送 ICMP Echo Request。如果两个主机的连通性正常,目标主机会返回一个对应的 ICMP Echo Reply。5.DNS域名解析协议1.DNS 的作用是什么?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管理系统,是当用户使用浏览器访问网址之后,使用的第一个重要协议。DNS 要解决的是域名和 IP 地址的映射问题。2.DNS 解析的过程DNS域名解析总体可分为一下过程:主机先向本地域名服务器进行递归查询本地域名服务器采用迭代查询,向一个根域名服务器进行查询根域名服务器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下一次应该查询的顶级域名服务器的IP地址本地域名服务器向顶级域名服务器进行查询顶级域名服务器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下一步查询权限服务器的IP地址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权限服务器进行查询权限服务器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所查询的主机的IP地址本地域名服务器最后把查询结果告诉主机3、DNS 劫持/DNS重定向了解吗?如何应对?DNS 劫持是一种网络攻击,它通过修改 DNS 服务器的解析结果,使用户访问的域名指向错误的 IP 地址,从而导致用户无法访问正常的网站,或者被引导到恶意的网站。DNS 劫持有时也被称为 DNS 重定向、DNS 欺骗或 DNS 污染。6.IP协议-1.IP地址编码方式IP 地址的编址方式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分类子网划分无分类分类IP地址由两部分组成,网络号和主机号。子网划分通过在主机号字段中拿一部分作为子网号,把两级 IP 地址划分为三级 IP 地址。IP 地址 ::= {< 网络号 >, < 子网号 >, < 主机号 >}要使用子网,必须配置子网掩码。一个 B 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为 255.255.0.0,如果 B 类地址的子网占两个比特,那么子网掩码为 11111111 11111111 11000000 00000000,也就是 255.255.192.0。注意,外部网络看不到子网的存在。无分类无分类编址 CIDR 消除了传统 A 类、B 类和 C 类地址以及划分子网的概念,使用网络前缀和主机号来对 IP 地址进行编码,网络前缀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变化。IP 地址 ::= {< 网络前缀号 >, < 主机号 >}CIDR 的记法上采用在 IP 地址后面加上网络前缀长度的方法,例如 128.14.35.7/20 表示前 20 位为网络前缀。CIDR 的地址掩码可以继续称为子网掩码,子网掩码首 1 长度为网络前缀的长度。一个 CIDR 地址块中有很多地址,一个 CIDR 表示的网络就可以表示原来的很多个网络,并且在路由表中只需要一个路由就可以代替原来的多个路由,减少了路由表项的数量。把这种通过使用网络前缀来减少路由表项的方式称为路由聚合,也称为 构成超网 。在路由表中的项目由“网络前缀”和“下一跳地址”组成,在查找时可能会得到不止一个匹配结果,应当采用最长前缀匹配来确定应该匹配哪一个。0.IP数据报格式版本 : 有 4(IPv4)和 6(IPv6)两个值;首部长度 : 占 4 位,因此最大值为 15。值为 1 表示的是 1 个 32 位字的长度,也就是 4 字节。因为固定部分长度为 20 字节,因此该值最小为 5。如果可选字段的长度不是 4 字节的整数倍,就用尾部的填充部分来填充。区分服务 : 用来获得更好的服务,一般情况下不使用。总长度 : 包括首部长度和数据部分长度。生存时间 :TTL,它的存在是为了防止无法交付的数据报在互联网中不断兜圈子。以路由器跳数为单位,当 TTL 为 0 时就丢弃数据报。协议 :指出携带的数据应该上交给哪个协议进行处理,例如 ICMP、TCP、UDP 等。首部检验和 :因为数据报每经过一个路由器,都要重新计算检验和,因此检验和不包含数据部分可以减少计算的工作量。标识 : 在数据报长度过长从而发生分片的情况下,相同数据报的不同分片具有相同的标识符。片偏移 : 和标识符一起,用于发生分片的情况。片偏移的单位为 8 字节。1.IP 协议的作用是什么?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 是 TCP/IP 协议中最重要的协议之一,属于网络层的协议,主要作用是定义数据包的格式、对数据包进行路由和寻址,以便它们可以跨网络传播并到达正确的目的地。2.什么是 IP 地址?IP 寻址如何工作?每个连入互联网的设备或域(如计算机、服务器、路由器等)都被分配一个 IP 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作为唯一标识符。每个 IP 地址都是一个字符序列,如 192.168.1.1(IPv4)、2001:0db8:85a3:0000:0000:8a2e:0370:7334(IPv6) 。当网络设备发送 IP 数据包时,数据包中包含了 源 IP 地址 和 目的 IP 地址 。源 IP 地址用于标识数据包的发送方设备或域,而目的 IP 地址则用于标识数据包的接收方设备或域。这类似于一封邮件中同时包含了目的地地址和回邮地址。网络设备根据目的 IP 地址来判断数据包的目的地,并将数据包转发到正确的目的地网络或子网络,从而实现了设备间的通信。这种基于 IP 地址的寻址方式是互联网通信的基础,它允许数据包在不同的网络之间传递,从而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网络互联互通。IP 地址的唯一性和全局性保证了网络中的每个设备都可以通过其独特的 IP 地址进行标识和寻址。3.NAT 网络地址转换的作用是什么?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 主要用于在不同网络之间转换 IP 地址。它允许将私有 IP 地址(如在局域网中使用的 IP 地址)映射为公有 IP 地址(在互联网中使用的 IP 地址)或者反向映射,从而实现局域网内的多个设备通过单一公有 IP 地址访问互联网。NAT 不光可以缓解 IPv4 地址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可以隐藏内部网络的实际拓扑结构,使得外部网络无法直接访问内部网络中的设备,从而提高了内部网络的安全性。4.VPN虚拟专用网由于 IP 地址的紧缺,一个机构能申请到的 IP 地址数往往远小于本机构所拥有的主机数。并且一个机构并不需要把所有的主机接入到外部的互联网中,机构内的计算机可以使用仅在本机构有效的 IP 地址(专用地址)。VPN 使用公用的互联网作为本机构各专用网之间的通信载体。专用指机构内的主机只与本机构内的其它主机通信;虚拟指好像是,而实际上并不是,它有经过公用的互联网。7.ARP地址解析协议1.什么是 Mac 地址?MAC 地址的全称是 媒体访问控制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如果说,互联网中每一个资源都由 IP 地址唯一标识(IP 协议内容),那么一切网络设备都由 MAC 地址唯一标识。2.ARP 协议有什么用?ARP 协议,全称 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它解决的是网络层地址和链路层地址之间的转换问题。因为一个 IP 数据报在物理上传输的过程中,总是需要知道下一跳(物理上的下一个目的地)该去往何处,但 IP 地址属于逻辑地址,而 MAC 地址才是物理地址,ARP 协议解决了 IP 地址转 MAC 地址的一些问题。3.ARP协议工作原理(1)每台主机都会在自己的ARP缓冲区建立一个ARP列表,以表示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当源主机需要将一个数据包发送到目的主机时,会先检查自己的ARP列表中是否存在该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如果有,就直接将数据包发送到这个MAC地址;如果没有,就向本地网段发起一个ARP请求的广播包,查询此目的主机对应的MAC地址。此ARP请求数据包里包括源主机的IP地址,硬件地址,以及目的主机的IP地址。(2)网络中所有主机收到这个ARP请求之后,会检查数据包中的目的IP是否和自己的IP地址一致,如果不一致就忽略此数据包;如果相同,该主机首先将发送端的MAC地址和IP地址添加到自己的ARP列表中,如果ARP列表中已经存在该IP的信息,则将其覆盖,,然后将自己的 MAC 地址写入 ARP 响应数据包中发送给源主机,告诉源主机自己是它想要找的 MAC 地址。给源主机发送一个ARP响应数据包(3)源主机收到这个ARP响应数据包之后,将得到的目的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添加到自己的ARP列表中,并利用此信息开始数据的传输。如果源主机一直没有收到ARP响应数据包,表示ARP查询失败。8.路由路由器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路由选择和分组转发。0.路由器分组转发流程从数据报的首部提取目的主机的 IP 地址 D,得到目的网络地址 N。若 N 就是与此路由器直接相连的某个网络地址,则进行直接交付;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 D 的特定主机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若路由表中有到达网络 N 的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报告转发分组出错。1.路由选择协议路由选择协议都是自适应的,能随着网络通信量和拓扑结构的变化而自适应地进行调整。互联网可以划分为许多较小的自治系统 AS,一个 AS 可以使用一种和别的 AS 不同的路由选择协议。可以把路由选择协议划分为两大类: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选择:RIP 和 OSPF自治系统间的路由选择:BGP1. 内部网关协议 RIPRIP 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距离是指跳数,直接相连的路由器跳数为 1。跳数最多为 15,超过 15 表示不可达。RIP 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自己的路由表,经过若干次交换之后,所有路由器最终会知道到达本自治系统中任何一个网络的最短距离和下一跳路由器地址。距离向量算法:对地址为 X 的相邻路由器发来的 RIP 报文,先修改报文中的所有项目,把下一跳字段中的地址改为 X,并把所有的距离字段加 1;对修改后的 RIP 报文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以下步骤:若原来的路由表中没有目的网络 N,则把该项目添加到路由表中;否则:若下一跳路由器地址是 X,则把收到的项目替换原来路由表中的项目;否则:若收到的项目中的距离 d 小于路由表中的距离,则进行更新(例如原始路由表项为 Net2, 5, P,新表项为 Net2, 4, X,则更新);否则什么也不做。若 3 分钟还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则把该相邻路由器标为不可达,即把距离置为 16。RIP 协议实现简单,开销小。但是 RIP 能使用的最大距离为 15,限制了网络的规模。并且当网络出现故障时,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将此消息传送到所有路由器。2.内部网关协议 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 OSPF,是为了克服 RIP 的缺点而开发出来的。开放表示 OSPF 不受某一家厂商控制,而是公开发表的;最短路径优先表示使用了 Dijkstra 提出的最短路径算法 SPF。OSPF 具有以下特点:向本自治系统中的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这种方法是洪泛法。发送的信息就是与相邻路由器的链路状态,链路状态包括与哪些路由器相连以及链路的度量,度量用费用、距离、时延、带宽等来表示。只有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路由器才会发送信息。所有路由器都具有全网的拓扑结构图,并且是一致的。相比于 RIP,OSPF 的更新过程收敛的很快。3.外部网关协议 BGP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AS 之间的路由选择很困难,主要是由于:互联网规模很大;各个 AS 内部使用不同的路由选择协议,无法准确定义路径的度量;AS 之间的路由选择必须考虑有关的策略,比如有些 AS 不愿意让其它 AS 经过。BGP 只能寻找一条比较好的路由,而不是最佳路由。每个 AS 都必须配置 BGP 发言人,通过在两个相邻 BGP 发言人之间建立 TCP 连接来交换路由信息。9.ICM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是为了更有效地转发 IP 数据报和提高交付成功的机会。它封装在 IP 数据报中,但是不属于高层协议。ICMP 报文分为差错报告报文和询问报文。10.socket整理自链接:Socket | CS-Notes 面试笔记 (cyc2018.xyz)1.I/O模型0.5种I/O模型一个输入操作通常包括两个阶段:等待数据准备好从内核向进程复制数据对于一个套接字上的输入操作,第一步通常涉及等待数据从网络中到达。当所等待数据到达时,它被复制到内核中的某个缓冲区。第二步就是把数据从内核缓冲区复制到应用进程缓冲区。Unix 有五种 I/O 模型:BIO(同步阻塞I/O blocking I/O)NIO(同步非阻塞I/O noblocking I/O)多路复用I/O(也是同步的,select 和 poll)信号驱动 I/O(SIGIO)AIO(异步非阻塞I/O)1.阻塞/非阻塞和同步/异步阻塞就是线程发起一个IO操作请求,比如读取数据,当内核数据还没准备就绪的时候,这时请求是即刻返回,还是在这里等待数据的就绪,如果需要等待的话就是阻塞,反之如果即刻返回就是非阻塞。在IO模型里面如果请求方从发起IO请求到操作完成的这一段过程中都需要自己参与,那么这种我们就称为同步请求;反之,如果应用发送完IO请求后就不再参与过程了,只需要等待最终操作是否成功结果的通知,那么这就属于异步。2.BIO、NIO 和 AIO 的区别?BIO、NIO和AIO是Java编程语言中用于处理输入输出(IO)操作的三种不同的机制,它们分别代表同步阻塞I/O,同步非阻塞I/O和异步非阻塞I/O。BIO(同步阻塞I/O blocking I/O):线程发起IO请求,不管内核是否准备好IO操作,从发起请求起,线程一直阻塞,直到操作完成。NIO(同步非阻塞I/O noblocking I/O):线程发起IO请求,立即返回;内核在做好IO操作的准备之后,通过调用注册的回调函数通知线程做IO操作,线程开始阻塞,直到操作完成。AIO(异步非阻塞I/O):线程发起IO请求,立即返回;内存做好IO操作的准备之后,做IO操作,直到操作完成或者失败,通过调用注册的回调函数通知线程做IO操作完成或者失败。BIO是一个连接一个线程。NIO是一个请求一个线程。AIO是一个有效请求一个线程3.多路复用I/O(也是同步的)多路指的是多个数据通道,复用指的是一个进程可以同时监控多个文件描述符/fd使用 select 或者 poll 等待数据,并且可以等待多个套接字中的任何一个变为可读。这一过程会被阻塞,当某一个套接字可读时返回,之后再使用 recvfrom 把数据从内核复制到进程中。它可以让单个进程具有处理多个 I/O 事件的能力。如果一个 Web 服务器没有 I/O 复用,那么每一个 Socket 连接都需要创建一个线程去处理。如果同时有几万个连接,那么就需要创建相同数量的线程。相比于多进程和多线程技术,I/O 复用不需要进程线程创建和切换的开销,系统开销更小。4.信号驱动I/O应用进程告诉内核:当数据报准备好的时候,给我发送一个信号,对SIGIO信号进行捕捉,并且调用我的信号处理函数来获取数据报。异步 I/O 与信号驱动 I/O 的区别在于,异步 I/O 的信号是通知应用进程 I/O 完成,而信号驱动 I/O 的信号是通知应用进程可以开始 I/O。2.IO多路复用IO多路复用是指内核一旦发现进程指定的一个或者多个IO条件准备读取,它就通知该进程。select/poll/epoll  函数都是 I/O 多路复用的具体实现,select 出现的最早,之后是 poll,再是 epoll。1.select和poll以及2者的区别select 允许应用程序监视一组文件描述符,等待一个或者多个描述符成为就绪状态,从而完成 I/O 操作。poll 的功能与 select 类似,也是等待一组描述符中的一个成为就绪状态。2者区别如下:1.功能select 和 poll 的功能基本相同,不过在一些实现细节上有所不同。select 会修改描述符,而 poll 不会;select 的描述符类型使用数组实现,FD_SETSIZE 大小默认为 1024,因此默认只能监听少于 1024 个描述符。如果要监听更多描述符的话,需要修改 FD_SETSIZE 之后重新编译;而 poll 没有描述符数量的限制;poll 提供了更多的事件类型,并且对描述符的重复利用上比 select 高。如果一个线程对某个描述符调用了 select 或者 poll,另一个线程关闭了该描述符,会导致调用结果不确定。2.速度select 和 poll 速度都比较慢,每次调用都需要将全部描述符从应用进程缓冲区复制到内核缓冲区。3.可移植性几乎所有的系统都支持 select,但是只有比较新的系统支持 poll。2.epollepoll允许单个进程监控多个文件描述符(通常是网络套接字),以便在它们准备好进行读取或写入时得到通知。epoll 仅适用于 Linux OS。epoll 对多线程编程更有友好,一个线程调用了 epoll_wait() 另一个线程关闭了同一个描述符也不会产生像 select 和 poll 的不确定情况。epoll的2种触发模式epoll 的描述符事件有两种触发模式:LT(level trigger)和 ET(edge trigger)。LT 模式当 epoll_wait() 检测到描述符事件到达时,将此事件通知进程,进程可以不立即处理该事件,下次调用 epoll_wait() 会再次通知进程。是默认的一种模式,并且同时支持 Blocking 和 No-Blocking。ET 模式和 LT 模式不同的是,通知之后进程必须立即处理事件,下次再调用 epoll_wait() 时不会再得到事件到达的通知。很大程度上减少了 epoll 事件被重复触发的次数,因此效率要比 LT 模式高。只支持 No-Blocking,以避免由于一个文件句柄的阻塞读/阻塞写操作把处理多个文件描述符的任务饿死。3.select/poll/epoll各自的应用场景select 应用场景select 的 timeout 参数精度为微秒,而 poll 和 epoll 为毫秒,因此 select 更加适用于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场景,比如核反应堆的控制。select 可移植性更好,几乎被所有主流平台所支持。poll 应用场景poll 没有最大描述符数量的限制,如果平台支持并且对实时性要求不高,应该使用 poll 而不是 select。 epoll 应用场景只需要运行在 Linux 平台上,有大量的描述符需要同时轮询,并且这些连接最好是长连接。需要同时监控小于 1000 个描述符,就没有必要使用 epoll,因为这个应用场景下并不能体现 epoll 的优势。需要监控的描述符状态变化多,而且都是非常短暂的,也没有必要使用 epoll。因为 epoll 中的所有描述符都存储在内核中,造成每次需要对描述符的状态改变都需要通过 epoll_ctl() 进行系统调用,频繁系统调用降低效率。并且 epoll 的描述符存储在内核,不容易调试。4.IO多路复用适用的场合IO多路复用适用如下场合:当客户处理多个描述字时(一般是交互式输入和网络套接口),必须使用I/O复用。当一个客户同时处理多个套接口时,而这种情况是可能的,但很少出现。如果一个TCP服务器既要处理监听套接口,又要处理已连接套接口,一般也要用到I/O复用。如果一个服务器即要处理TCP,又要处理UDP,一般要使用I/O复用。如果一个服务器要处理多个服务或多个协议,一般要使用I/O复用。与多进程和多线程技术相比,I/O多路复用技术的最大优势是系统开销小,系统不必创建进程/线程,也不必维护这些进程/线程,从而大大减小了系统的开销。操作系统0.操作系统基础知识1.操作系统主要有哪些功能?从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操作系统有 6 大功能:进程和线程的管理:进程的创建、撤销、阻塞、唤醒,进程间的通信等。存储管理:内存的分配和管理、外存(磁盘等)的分配和管理等。文件管理:文件的读、写、创建及删除等。设备管理:完成设备(输入输出设备和外部存储设备等)的请求或释放,以及设备启动等功能。网络管理: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络是计算机系统中连接不同计算机的方式,操作系统需要管理计算机网络的配置、连接、通信和安全等,以提供高效可靠的网络服务。安全管理:用户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文件加密等,以防止非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和操作。2.操作系统的四个特性?并发:同一段时间内多个程序执行(与并行区分,并行指的是同一时刻有多个事件,多处理器系统可以使程序并行执行)共享:系统中的资源可以被内存中多个并发执行的进线程共同使用虚拟:通过分时复用(如分时系统)以及空分复用(如虚拟内存)技术把一个物理实体虚拟为多个异步:系统进程用一种走走停停的方式执行,(并不是一下子走完),进程什么时候以怎样的速度向前推进是不可预知的3.用户态和内核态根据进程访问资源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进程在系统上的运行分为两个级别:用户态(User Mode) : 用户态运行的进程可以直接读取用户程序的数据,拥有较低的权限。当应用程序需要执行某些需要特殊权限的操作,例如读写磁盘、网络通信等,就需要向操作系统发起系统调用请求,进入内核态。内核态(Kernel Mode):内核态运行的进程几乎可以访问计算机的任何资源包括系统的内存空间、设备、驱动程序等,不受限制,拥有非常高的权限。当操作系统接收到进程的系统调用请求时,就会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执行相应的系统调用,并将结果返回给进程,最后再从内核态切换回用户态。用户态和内核态是如何切换的?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的 3 种方式:系统调用(Trap):用户态进程 主动 要求切换到内核态的一种方式,主要是为了使用内核态才能做的事情比如读取磁盘资源。系统调用的机制其核心还是使用了操作系统为用户特别开放的一个中断来实现。中断(Interrupt):当外围设备完成用户请求的操作后,会向 CPU 发出相应的中断信号,这时 CPU 会暂停执行下一条即将要执行的指令转而去执行与中断信号对应的处理程序,如果先前执行的指令是用户态下的程序,那么这个转换的过程自然也就发生了由用户态到内核态的切换。比如硬盘读写操作完成,系统会切换到硬盘读写的中断处理程序中执行后续操作等。异常(Exception):当 CPU 在执行运行在用户态下的程序时,发生了某些事先不可知的异常,这时会触发由当前运行进程切换到处理此异常的内核相关程序中,也就转到了内核态,比如缺页异常。在系统的处理上,中断和异常类似,都是通过中断向量表来找到相应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区别在于,中断来自处理器外部,不是由任何一条专门的指令造成,而异常是执行当前指令的结果。4.系统调用在我们运行的用户程序中,凡是与系统态级别的资源有关的操作(如文件管理、进程控制、内存管理等),都必须通过系统调用方式向操作系统提出服务请求,并由操作系统代为完成。这些系统调用按功能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设备管理:完成设备(输入输出设备和外部存储设备等)的请求或释放,以及设备启动等功能。文件管理:完成文件的读、写、创建及删除等功能。进程管理:进程的创建、撤销、阻塞、唤醒,进程间的通信等功能。内存管理:完成内存的分配、回收以及获取作业占用内存区大小及地址等功能。系统调用和普通库函数调用非常相似,只是系统调用由操作系统内核提供,运行于内核态,而普通的库函数调用由函数库或用户自己提供,运行于用户态。系统调用过程系统调用的过程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用户态的程序发起系统调用,因为系统调用中涉及一些特权指令(只能由操作系统内核态执行的指令),用户态程序权限不足,因此会中断执行,也就是 Trap(Trap 是一种中断)。发生中断后,当前 CPU 执行的程序会中断,跳转到中断处理程序。内核程序开始执行,也就是开始处理系统调用。内核处理完成后,主动触发 Trap,这样会再次发生中断,切换回用户态工作。1.并行和并发并行是指两个或者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而并发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发生;并行是在不同实体上的多个事件,并发是在同一实体上的多个事件;2.进程和线程和协程进程:进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是系统中的并发执行的单位。线程:线程是进程的一个实体,也是 CPU 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它是比进程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有时又被称为轻权进程或轻量级进程。1.进程和线程的区别进程是资源分配的最小单位,而线程是 CPU 调度的最小单位;创建进程或撤销进程,系统都要为之分配或回收资源,操作系统开销远大于创建或撤销线程时的开销;不同进程地址空间相互独立,同一进程内的线程共享同一地址空间。一个进程的线程在另一个进程内是不可见的;进程间不会相互影响,而一个线程挂掉将可能导致整个进程挂掉;2.线程间的同步的方式有哪些?线程同步是两个或多个共享关键资源的线程的并发执行。应该同步线程以避免关键的资源使用冲突。下面是几种常见的线程同步的方式:互斥锁(Mutex):采用互斥对象机制,只有拥有互斥对象的线程才有访问公共资源的权限。因为互斥对象只有一个,所以可以保证公共资源不会被多个线程同时访问。比如 Java 中的 synchronized 关键词和各种 Lock 都是这种机制。读写锁(Read-Write Lock):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读取共享资源,但只有一个线程可以对共享资源进行写操作。信号量(Semaphore):它允许同一时刻多个线程访问同一资源,但是需要控制同一时刻访问此资源的最大线程数量。屏障(Barrier):屏障是一种同步原语,用于等待多个线程到达某个点再一起继续执行。当一个线程到达屏障时,它会停止执行并等待其他线程到达屏障,直到所有线程都到达屏障后,它们才会一起继续执行。比如 Java 中的 CyclicBarrier 是这种机制。事件(Event) :Wait/Notify:通过通知操作的方式来保持多线程同步,还可以方便的实现多线程优先级的比较操作。3.进程通信的几种方式管道/匿名管道(Pipes):用于具有亲缘关系的父子进程间或者兄弟进程之间的通信。有名管道(Named Pipes) : 匿名管道由于没有名字,只能用于亲缘关系的进程间通信。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提出了有名管道。有名管道严格遵循 先进先出(First In First Out) 。有名管道以磁盘文件的方式存在,可以实现本机任意两个进程通信。信号(Signal):信号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通信方式,用于通知接收进程某个事件已经发生;消息队列(Message Queuing):消息队列是消息的链表,具有特定的格式,存放在内存中并由消息队列标识符标识。管道和消息队列的通信数据都是先进先出的原则。与管道(无名管道:只存在于内存中的文件;命名管道:存在于实际的磁盘介质或者文件系统)不同的是消息队列存放在内核中,只有在内核重启(即,操作系统重启)或者显式地删除一个消息队列时,该消息队列才会被真正的删除。消息队列可以实现消息的随机查询,消息不一定要以先进先出的次序读取,也可以按消息的类型读取.比 FIFO 更有优势。消息队列克服了信号承载信息量少,管道只能承载无格式字 节流以及缓冲区大小受限等缺点。信号量(Semaphores):信号量是一个计数器,用于多进程对共享数据的访问,信号量的意图在于进程间同步。这种通信方式主要用于解决与同步相关的问题并避免竞争条件。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使得多个进程可以访问同一块内存空间,不同进程可以及时看到对方进程中对共享内存中数据的更新。这种方式需要依靠某种同步操作,如互斥锁和信号量等。可以说这是最有用的进程间通信方式。套接字(Sockets) : 此方法主要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套接字是支持 TCP/IP 的网络通信的基本操作单元,可以看做是不同主机之间的进程进行双向通信的端点,简单的说就是通信的两方的一种约定,用套接字中的相关函数来完成通信过程。4.进程有哪几种状态?我们一般把进程大致分为 5 种状态,这一点和线程很像!创建状态(new):进程正在被创建,尚未到就绪状态。就绪状态(ready):进程已处于准备运行状态,即进程获得了除了处理器之外的一切所需资源,一旦得到处理器资源(处理器分配的时间片)即可运行。运行状态(running):进程正在处理器上运行(单核 CPU 下任意时刻只有一个进程处于运行状态)。阻塞状态(waiting):又称为等待状态,进程正在等待某一事件而暂停运行如等待某资源为可用或等待 IO 操作完成。即使处理器空闲,该进程也不能运行。结束状态(terminated):进程正在从系统中消失。可能是进程正常结束或其他原因中断退出运行。5.有了进程为什么还需要线程?进程切换是一个开销很大的操作,线程切换的成本较低。线程更轻量,一个进程可以创建多个线程。多个线程可以并发处理不同的任务,更有效地利用了多处理器和多核计算机。而进程只能在一个时间干一件事,如果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阻塞问题比如 IO 阻塞就会挂起直到结果返回。同一进程内的线程共享内存和文件,因此它们之间相互通信无须调用内核。6.多线程相较单线程的好处1、并发提升程序执行效率2、提升CPU利用率,访存的时候可以切换线程来执行3、更快的响应速度,可以有专门的线程来监听用户请求和专门的线程来处理请求。比如监听线程和工作线程是两个线程,这样监听就负责监听,工作的就负责工作,监听到用户请求马上把请求转到工作线程去处理,监听线程继续监听7.PCB (进程控制块)是什么?包含哪些信息?PCB(Process Control Block) 即进程控制块,是操作系统中用来管理和跟踪进程的数据结构,每个进程都对应着一个独立的 PCB。你可以将 PCB 视为进程的大脑。当操作系统创建一个新进程时,会为该进程分配一个唯一的进程 ID,并且为该进程创建一个对应的进程控制块。当进程执行时,PCB 中的信息会不断变化,操作系统会根据这些信息来管理和调度进程。PCB 主要包含下面几部分的内容:进程的描述信息,包括进程的名称、标识符等等;进程的调度信息,包括进程阻塞原因、进程状态(就绪、运行、阻塞等)、进程优先级(标识进程的重要程度)等等;进程对资源的需求情况,包括 CPU 时间、内存空间、I/O 设备等等。进程打开的文件信息,包括文件描述符、文件类型、打开模式等等。处理机的状态信息(由处理机的各种寄存器中的内容组成的),包括通用寄存器、指令计数器、程序状态字 PSW、用户栈指针。8.进程的调度算法有哪些?先到先服务调度算法(FCFS,First Come, First Served) : 从就绪队列中选择一个最先进入该队列的进程为之分配资源,使它立即执行并一直执行到完成或发生某事件而被阻塞放弃占用 CPU 时再重新调度。短作业优先的调度算法(SJF,Shortest Job First) : 从就绪队列中选出一个估计运行时间最短的进程为之分配资源,使它立即执行并一直执行到完成或发生某事件而被阻塞放弃占用 CPU 时再重新调度。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RR,Round-Robin) : 时间片轮转调度是一种最古老,最简单,最公平且使用最广的算法。每个进程被分配一个时间段,称作它的时间片,即该进程允许运行的时间。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MFQ,Multi-level Feedback Queue):前面介绍的几种进程调度的算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短进程优先的调度算法,仅照顾了短进程而忽略了长进程 。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既能使高优先级的作业得到响应又能使短作业(进程)迅速完成。,因而它是目前被公认的一种较好的进程调度算法,UNIX 操作系统采取的便是这种调度算法。优先级调度算法(Priority):为每个流程分配优先级,首先执行具有最高优先级的进程,依此类推。具有相同优先级的进程以 FCFS 方式执行。可以根据内存要求,时间要求或任何其他资源要求来确定优先级。9.什么是僵尸进程和孤儿进程?僵尸进程:子进程已经终止,但是其父进程仍在运行,且父进程没有调用 wait()或 waitpid()等系统调用来获取子进程的状态信息,释放子进程占用的资源,导致子进程的 PCB 依然存在于系统中,但无法被进一步使用。这种情况下,子进程被称为“僵尸进程”。避免僵尸进程的产生,父进程需要及时调用 wait()或 waitpid()系统调用来回收子进程。孤儿进程:一个进程的父进程已经终止或者不存在,但是该进程仍在运行。这种情况下,该进程就是孤儿进程。孤儿进程通常是由于父进程意外终止或未及时调用 wait()或 waitpid()等系统调用来回收子进程导致的。为了避免孤儿进程占用系统资源,操作系统会将孤儿进程的父进程设置为 init 进程(进程号为 1),由 init 进程来回收孤儿进程的资源。10.怎么查看僵尸进程?Linux 下可以使用 Top 命令查找,zombie 值表示僵尸进程的数量,为 0 则代表没有僵尸进程。11.什么是协程?协程是一种比线程更加轻量级的一种函数。正如一个进程可以拥有多个线程一样,一个线程可以拥有多个协程。协程不是被操作系统内核所管理的,而是完全由程序所控制的,即在用户态执行。 这样带来的好处是:性能有大幅度的提升,因为不会像线程切换那样消耗资源。12.线程和协程有什么区别呢?1、线程是抢占式,即可以并发,而协程是非抢占式的,即一个线程中的多个协程的运行是串行的。当一个协程运行时,其他协程必须被挂起。2.协程基于线程,但相对于线程轻量很多,可理解为在用户层模拟线程操作;4.死锁1. 什么是死锁?死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线程在执行过程中,因争夺资源而造成的一种互相等待的现象。比如:线程 A 持有资源 2,线程 B 持有资源 1,他们同时都想申请对方持有的资源,所以这两个线程就会互相等待而进入死锁状态。2.死锁产生的必要条件?死锁产生的四个必要条件:互斥:一个资源每次只能被一个进程使用请求与保持:一个进程因请求资源而阻塞时,不释放获得的资源不剥夺:进程已获得的资源,在未使用之前,不能强行剥夺循环等待:进程之间循环等待着资源3.避免死锁的方法避免死锁的方法:互斥条件不能破坏,因为加锁就是为了保证互斥一次性申请所有的资源,避免线程占有资源而且在等待其他资源占有部分资源的线程进一步申请其他资源时,如果申请不到,主动释放它占有的资源按序申请资源4.能写一个模拟产生死锁的代码吗?下面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来模拟下图展示的线程死锁:public class DeadLockDemo {    private static Object resource1 = new Object();//资源 1    private static Object resource2 = new Object();//资源 2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Thread(() -> {        synchronized (resource1)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get resource1");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waiting get resource2");            synchronized (resource2)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get resource2");            }        }    }, "线程 1").start();​    new Thread(() -> {        synchronized (resource2)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get resource2");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waiting get resource1");            synchronized (resource1)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get resource1");            }        }    }, "线程 2").start();}}5.内存管理1.内存管理方式内存管理方式可以简单分为下面两种:连续内存管理:为一个用户程序分配一个连续的内存空间,内存利用率一般不高。非连续内存管理:允许一个程序使用的内存分布在离散或者说不相邻的内存中,相对更加灵活一些。非连续内存管理存在下面 3 种方式:段式管理:以段(—段连续的物理内存)的形式管理/分配物理内存。应用程序的虚拟地址空间被分为大小不等的段,段是有实际意义的,每个段定义了一组逻辑信息,例如有主程序段 MAIN、子程序段 X、数据段 D 及栈段 S 等。页式管理:把物理内存分为连续等长的物理页,应用程序的虚拟地址空间也被划分为连续等长的虚拟页,是现代操作系统广泛使用的一种内存管理方式。段页式管理机制:结合了段式管理和页式管理的一种内存管理机制,把物理内存先分成若干段,每个段又继续分成若干大小相等的页。2.什么是虚拟内存?有什么用?虚拟内存(Virtual Memory) 是计算机系统内存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本质上来说它只是逻辑存在的,是一个假想出来的内存空间,主要作用是作为进程访问主存(物理内存)的桥梁并简化内存管理。总结来说,虚拟内存主要提供了下面这些能力:隔离进程:物理内存通过虚拟地址空间访问,虚拟地址空间与进程一一对应。每个进程都认为自己拥有了整个物理内存,进程之间彼此隔离,一个进程中的代码无法更改正在由另一进程或操作系统使用的物理内存。提升物理内存利用率:有了虚拟地址空间后,操作系统只需要将进程当前正在使用的部分数据或指令加载入物理内存。简化内存管理:进程都有一个一致且私有的虚拟地址空间,程序员不用和真正的物理内存打交道,而是借助虚拟地址空间访问物理内存,从而简化了内存管理。多个进程共享物理内存:进程在运行过程中,会加载许多操作系统的动态库。这些库对于每个进程而言都是公用的,它们在内存中实际只会加载一份,这部分称为共享内存。提高内存使用安全性:控制进程对物理内存的访问,隔离不同进程的访问权限,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提供更大的可使用内存空间:可以让程序拥有超过系统物理内存大小的可用内存空间。这是因为当物理内存不够用时,可以利用磁盘充当,将物理内存页(通常大小为 4 KB)保存到磁盘文件(会影响读写速度),数据或代码页会根据需要在物理内存与磁盘之间移动。3.什么是分页机制?把内存空间划分为大小相等且固定的块,作为主存的基本单位。因为程序数据存储在不同的页面中,而页面又离散的分布在内存中,因此需要一个页表来记录映射关系,以实现从页号到物理块号的映射。访问分页系统中内存数据需要两次的内存访问 (一次是从内存中访问页表,从中找到指定的物理块号,加上页内偏移得到实际物理地址;第二次就是根据第一次得到的物理地址访问内存取出数据)。4.什么是分段机制?分页是为了提高内存利用率,而分段是为了满足程序员在编写代码的时候的一些逻辑需求(比如数据共享,数据保护,动态链接等)。分段内存管理当中,地址是二维的,一维是段号,二维是段内地址;其中每个段的长度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段内部都是从0开始编址的。由于分段管理中,每个段内部是连续内存分配,但是段和段之间是离散分配的,因此也存在一个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关系,相应的就是段表机制。5.分页机制和分段机制有哪些共同点和区别?共同点:都是非连续内存管理的方式。都采用了地址映射的方法,将虚拟地址映射到物理地址,以实现对内存的管理和保护区别:分页对程序员是透明的,但是分段需要程序员显式划分每个段。分页的地址空间是一维地址空间,分段是二维的。页的大小不可变,段的大小可以动态改变。分页主要用于实现虚拟内存,从而获得更大的地址空间;分段主要是为了使程序和数据可以被划分为逻辑上独立的地址空间并且有助于共享和保护。6.段页机制结合了段式管理和页式管理的一种内存管理机制,把物理内存先分成若干段,每个段又继续分成若干大小相等的页。在段页式机制下,地址翻译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段式地址映射。页式地址映射。7.局部性原理局部性原理是指在程序执行过程中,数据和指令的访问存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部性特点。其中,时间局部性是指一个数据项或指令在一段时间内被反复使用的特点,空间局部性是指一个数据项或指令在一段时间内与其相邻的数据项或指令被反复使用的特点。在分页机制中,页表的作用是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从而完成内存访问。在这个过程中,局部性原理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时间局部性:由于程序中存在一定的循环或者重复操作,因此会反复访问同一个页或一些特定的页,这就体现了时间局部性的特点。为了利用时间局部性,分页机制中通常采用缓存机制来提高页面的命中率,即将最近访问过的一些页放入缓存中,如果下一次访问的页已经在缓存中,就不需要再次访问内存,而是直接从缓存中读取。空间局部性:由于程序中数据和指令的访问通常是具有一定的空间连续性的,因此当访问某个页时,往往会顺带访问其相邻的一些页。为了利用空间局部性,分页机制中通常采用预取技术来预先将相邻的一些页读入内存缓存中,以便在未来访问时能够直接使用,从而提高访问速度。总之,局部性原理是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许多优化算法的基础。在分页机制中,利用时间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采用缓存和预取技术,可以提高页面的命中率,从而提高内存访问效率8.页面置换算法为什么要页面置换:因为应用程序是分多次装入内存的,所以运行到一定的时间,一定会发生缺页。地址映射的过程中,如果页面中发现要访问的页面不在内存中,会产生缺页中断。此时操作系统必须在内存里选择一个页面把他移出内存,为即将调入的页面让出空间。选择淘汰哪一页的规则就是页面置换算法几种页面置换算法:最佳置换算法(理想):将当前页面中在未来最长时间内不会被访问的页置换出去先进先出:淘汰最早调入的页面最近最久未使用 LRU:每个页面有一个t来记录上次页面被访问直到现在,每次置换时置换t值最大的页面(用寄存器或栈实现)时钟算法clock(也被称为最近未使用算法NRU):页面设置访问为,将页面链接为一个环形列表,每个页有一个访问位0/1, 1表示又一次获救的机会,下次循环指针指向它时可以免除此次置换,但是会把访问位置为0, 代表他下次如果碰到循环指针就该被置换了。页面被访问的时候访问位设为1。页面置换的时候,如果当前指针的访问位为0,置换,否则将这个值置为0,循环直到遇到访问位为0的页面。改进型Clock算法:在clock算法的基础上添加一个修改位,优先替换访问位和修改位都是0的页面,其次替换访问位为0修改位为1的页面。最少使用算法LFU:设置寄存器记录页面被访问次数,每次置换当前访问次数最少的。6.文件系统1.硬链接和软链接有什么区别?在 Linux/类 Unix 系统上,文件链接(File Link)是一种特殊的文件类型,可以在文件系统中指向另一个文件。常见的文件链接类型有两种:1、硬链接(Hard Link)在 Linux/类 Unix 文件系统中,每个文件和目录都有一个唯一的索引节点(inode)号,用来标识该文件或目录。硬链接通过 inode 节点号建立连接,硬链接和源文件的 inode 节点号相同,两者对文件系统来说是完全平等的(可以看作是互为硬链接,源头是同一份文件),删除其中任何一个对另外一个没有影响,可以通过给文件设置硬链接文件来防止重要文件被误删。只有删除了源文件和所有对应的硬链接文件,该文件才会被真正删除。硬链接具有一些限制,不能对目录以及不存在的文件创建硬链接,并且,硬链接也不能跨越文件系统。ln 命令用于创建硬链接。2、软链接(Symbolic Link 或 Symlink)软链接和源文件的 inode 节点号不同,而是指向一个文件路径。源文件删除后,软链接依然存在,但是指向的是一个无效的文件路径。软连接类似于 Windows 系统中的快捷方式。不同于硬链接,可以对目录或者不存在的文件创建软链接,并且,软链接可以跨越文件系统。ln -s 命令用于创建软链接。2.硬链接为什么不能跨文件系统?我们之前提到过,硬链接是通过 inode 节点号建立连接的,而硬链接和源文件共享相同的 inode 节点号。然而,每个文件系统都有自己的独立 inode 表,且每个 inode 表只维护该文件系统内的 inode。如果在不同的文件系统之间创建硬链接,可能会导致 inode 节点号冲突的问题,即目标文件的 inode 节点号已经在该文件系统中被使用。3.提高文件系统性能的方式有哪些?优化硬件:使用高速硬件设备(如 SSD、NVMe)替代传统的机械硬盘,使用 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等技术提高磁盘性能。选择合适的文件系统选型:不同的文件系统具有不同的特性,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文件系统可以提高系统性能。运用缓存:访问磁盘的效率比较低,可以运用缓存来减少磁盘的访问次数。不过,需要注意缓存命中率,缓存命中率过低的话,效果太差。避免磁盘过度使用:注意磁盘的使用率,避免将磁盘用满,尽量留一些剩余空间,以免对文件系统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对磁盘进行合理的分区:合理的磁盘分区方案,能够使文件系统在不同的区域存储文件,从而减少文件碎片,提高文件读写性能。4.常见的磁盘调度算法有哪些?磁盘调度算法是操作系统中对磁盘访问请求进行排序和调度的算法,其目的是提高磁盘的访问效率。一次磁盘读写操作的时间由磁盘寻道/寻找时间、延迟时间和传输时间决定。磁盘调度算法可以通过改变到达磁盘请求的处理顺序,减少磁盘寻道时间和延迟时间。先来先服务算法(First-Come First-Served,FCFS):按照请求到达磁盘调度器的顺序进行处理,先到达的请求的先被服务。FCFS 算法实现起来比较简单,不存在算法开销。不过,由于没有考虑磁头移动的路径和方向,平均寻道时间较长。同时,该算法容易出现饥饿问题,即一些后到的磁盘请求可能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服务。最短寻道时间优先算法(Shortest Seek Time First,SSTF):也被称为最佳服务优先(Shortest Service Time First,SSTF)算法,优先选择距离当前磁头位置最近的请求进行服务。SSTF 算法能够最小化磁头的寻道时间,但容易出现饥饿问题,即磁头附近的请求不断被服务,远离磁头的请求长时间得不到响应。实际应用中,需要优化一下该算法的实现,避免出现饥饿问题。扫描算法(SCAN):也被称为电梯(Elevator)算法,基本思想和电梯非常类似。磁头沿着一个方向扫描磁盘,如果经过的磁道有请求就处理,直到到达磁盘的边界,然后改变移动方向,依此往复。SCAN 算法能够保证所有的请求得到服务,解决了饥饿问题。但是,如果磁头从一个方向刚扫描完,请求才到的话。这个请求就需要等到磁头从相反方向过来之后才能得到处理。循环扫描算法(Circular Scan,C-SCAN):SCAN 算法的变体,只在磁盘的一侧进行扫描,并且只按照一个方向扫描,直到到达磁盘边界,然后回到磁盘起点,重新开始循环。边扫描边观察算法(LOOK):SCAN 算法中磁头到了磁盘的边界才改变移动方向,这样可能会做很多无用功,因为磁头移动方向上可能已经没有请求需要处理了。LOOK 算法对 SCAN 算法进行了改进,如果磁头移动方向上已经没有别的请求,就可以立即改变磁头移动方向,依此往复。也就是边扫描边观察指定方向上还有无请求,因此叫 LOOK。均衡循环扫描算法(C-LOOK):C-SCAN 只有到达磁盘边界时才能改变磁头移动方向,并且磁头返回时也需要返回到磁盘起点,这样可能会做很多无用功。C-LOOK 算法对 C-SCAN 算法进行了改进,如果磁头移动的方向上已经没有磁道访问请求了,就可以立即让磁头返回,并且磁头只需要返回到有磁道访问请求的位置即可。
点赞 31
评论 8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点赞 收藏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