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迷茫和焦虑?这个赛道真的很适合大家冲一波!

最近常刷牛客,看到不少同学在讨论“选互联网还是科技”“算法岗是不是太卷了”,大家的的迷茫和焦虑,特别能理解,都在盲目投简历中,以至于我们无暇估计自己的的职业规划,也无法顺应内心踏出真正适合的那一步。

这让我也想起五年前的自己,心里也没底。

后来花了不少时间去了解不同行业和公司,最后来了联影做算法。回过头看,这段经历对我个人来说,是段值得分享的成长。

从技术的角度看,医疗算法有何独特优势

作为20届加入联影的算法工程师,想和大家聊聊我这几年的真实感受。当时我手头也有互联网公司的offer,确实纠结过。但经过一番了解后,我发现医疗算法这个领域确实值得重点关注。

在互联网公司实习时,那边的算法工作节奏很快,注重快速迭代和规模化。而在医疗行业做算法有个不一样的地方,写的代码,符合临床一线的使用需求,会得到医生的反馈,好的反馈会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做得还是挺好的。

记得我们团队曾经花了大半年时间攻关一个自动化的运动校正。让用户在无感的情况下,就已经完成相应的校正的过程,不需要他自己做完一次扫描,观察到有运动的情况再来进行补救。

后来有一次去医院调研,看到医生用我们的算法,为患者争取到了关键的治疗时间。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原来我们的工作可以产生这么直接的价值,和单纯提升某个指标的感觉确实不太一样的。

医疗算法这条路并不轻松。它需要你既懂技术,又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医学知识。但回过头看,正是这种跨领域的挑战,让我的技术能力有了更扎实的成长。在纠结职业方向时,不妨多了解一下这个领域。

医疗行业的知识和技术积累,特别经得起时间考验。它不像一些追逐风口的领域,技术迭代特别快,今天掌握的明天可能就要更新。相反,医疗算法和物理原理、临床知识深深绑定,这些基础科学非常稳定,你花下去的时间精力,会扎实地沉淀下来,变成别人难以替代的经验。

在联影工作后,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轨迹没错

我很喜欢和感激联影给技术人员的空间,日常有明确的开发任务,也会做一些中长期的探索性项目。像我最近在参与的一个智能重建项目,就用到了生成式AI的一些新思路,这方面学界也还在摸索。公司也支持我们去参加学术会议,保持对技术动向的敏感。

在医疗这么专业的领域,大模型也让我们看到很多新的可能。一般来说,技术总是先从通用场景做起,再慢慢深入到专业领域。就拿磁共振扫描来说,现在就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来操作,培训周期很长。但如果能引入大模型的能力,整个流程或许能变得更智能、更简单。

这样一来,至少有两方面可能会改善:一是操作门槛有望降低,也许经过基本培训的医护人员也能完成高质量的扫描,甚至在将来实现自动扫描。这对那些医疗资源不太充足的基层医院来说,应该能减轻不少人力压力。

另一方面,大模型也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培训,帮他们更快处理信息,节省时间。而且,它还有潜力为不同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的诊疗建议,毕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同,而大模型能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辅助生成更适合的检查与治疗方案,让医疗服务更贴近个人需要。这一点,我觉得也是未来数字医疗一个挺有意义的方向。

从业医疗行业,技术er需要具备的能力

基于我这几年在医疗算法领域的实践和观察,感觉要在这个领域走得远,有几个方面的能力确实比较重要。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体会,可供参考。

1、扎实的基础真的比想象中更重要。刚开始工作时,我发现那些最常用的反而是在学校学的基础知识,线性代数、概率论这些。面试时我们不会刻意考察花哨的模型,而是会更关注对基础概念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因为这些东西才是支撑长期发展的底盘。

2、另外就是要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这个领域会接触到很多非技术背景的知识,比如医学影像的物理原理、设备的成像机制等等。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陌生,但慢慢你会发现,这种跨领域的理解反而成了你的独特优势。比如我们要优化一个扫描序列,如果懂一些物理原理,和技术专家沟通起来就会顺畅很多。

3、把算法落地实现的能力也很关键。医疗产品对稳定性和实时性要求很高,很多时候一个在论文上效果很好的模型,需要经过大量的工程优化才能真正在设备上跑起来。这要求代码不仅要写对,还要写得更扎实、更高效。

4、最后可能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沟通能力。做医疗算法从来不是单打独斗,你需要和临床专家、产品经理、硬件工程师等不同背景的人协作。能不能听懂医生的真实需求,能不能把技术方案清晰地讲给非技术同事,这些软实力往往直接决定了项目能不能顺利推进。

秋招建议,加入医疗行业应该如何提前准备

如果对医疗算法这个方向感兴趣,作为过来人,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一些可能有用的想法。

1、我是首先花了不少时间去了解医疗行业的特点。比如产品开发周期、对可靠性的极致要求等等。如果有机会,大家通过实习或者一个小项目亲身感受一下,可能会帮你更清楚地判断这是不是适合自己的方向。

2、在准备阶段,我个人觉得理解算法背后的原理比单纯刷题更重要。面试时我们更看重你对基础知识的思考深度,那些经典教材和牛客其实都是很好的学习工具,关键是把每个知识点吃透。

3、关于项目经历,不一定非要追求热门领域。把一两个项目做扎实,能清晰地展现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思路,这往往比堆砌技术名词更有说服力。

4、刚开始接触医疗领域的多学科知识,可能会觉得有点吃力,这很正常。重要的是保持学习的意愿,不用担心起点如何,公司和团队都会提供很多支持,帮助新人一步步成长起来。

秋招,要战胜焦虑就要关注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做好手头,不要预知烦恼,生活就是见招拆招,放平心态更重要。

希望这些个人体会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

#赛道##算法##医疗##联影医疗求职进展汇总##联影求职进展汇总#
全部评论
其实不管啥行业,只要是技术的,基本上都要去下功夫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11-07 20:12 陕西
博主的意思是,相较于互联网一时的高薪,岗位的技术沉淀和增长更重要吗? 看到网上很多人分享自己的互联网高薪offer确实非常羡慕,只能寄希望自己选择的方向有更好的未来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11-07 16:59 江苏

相关推荐

我是一个普通人,双非普本,两年前开始卷Java,在校做过一些很普通的项目,有过一段外包公司Java实习、it技术支持实习,最后Java卷不动,毕业就在四线老家的某互联网分公司,干着酒店pms维保工程师,拿着5.5k底薪,待遇五险+12%公积金+双休+法定节假日,早9晚5点半,不加班,基本上到点就走,工作强度一般,周末也有闲暇时间各种Java凉了的消息满天飞,但相比其他岗位而言,Java岗位还是挺多的,只不过应聘者个个都有实力,也卷的要命,所以,学Java首先得承认自己是那块料,然后付出成倍的努力才能卷的赢,我深知自己不是这块料,付出努力也没有太好的效果,于是果断放弃Java,说到底,Java本身没问题,只是我有问题罢了但学Java对我而言,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吗?不是的,相反,正是从学Java到自己做项目,积累了第一段实习经验后跳槽,再继续做项目、优化简历,拿到第二段技术支持的实习,毕业后才有了这份工作,Java对我而言,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个跳板,能让我在非Java程序员的岗位竞争中有一点点优势所以,我仍悲观的认为,包括我在内,大部分普通人是不适合学Java的,从外部原因来说,Java入行的门槛已经不再像几年前那样低了,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卷的趋势下,想要入行所需知识和技能将是非常多的,即使拼了命的学Java,可能都追不上大佬的步伐我也曾经有过面试中小公司倒在二面三面的经历,也曾亲自在招聘网站上看到某Java岗位,在两三天内收到上百份简历的记录,不由得感叹:能最终拿到offer的,或是是天资聪颖,或是凭着顽强意志玩了命的卷(隔壁宿舍有人作息颠倒卷前端最终拿了大厂offer),而作为绝大部分的普通人,最终可能成为陪跑者对于我而言,我深知我所处的条件,学Java并没有太多优势,也并非真正热爱编程,更重要的是,从我两次的实习经历来看,我很讨厌加班,想下班后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我可以利用这些时间享受生活,或花时间卷我想卷的,而不是被工作推着走,于是,我在大四上学期,便放弃对Java的执念我并不反对Java卷成这样,毕竟这是属于时代的问题范围了,而且适者生存,总有人能在激烈的环境中脱引而出,但作为绝大多数普通人中的一员,思考Java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去学,自己是否真的能适应真实的工作强度,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更多的去探寻自身优势和感兴趣的领域,并为之发光发热,把我们比作螺丝钉,理想状态下,应该让每一个螺丝钉都能选择自己适合的位置,而不是一个位置让成百上千个螺丝钉挤在一起
在debug的伊泽瑞...:太卷啦 我来这都是100+ 选了两个。我并不觉得当时对手就比我差 只是我运气好点罢了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7
2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