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外骨骼行业报告:市场份额、竞争格局、行业驱动因素及趋势分析

2024年全球AI外骨骼产量达5532套,平均售价为50千美元/套。AI外骨骼是一种融合了​​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可穿戴机械装备,它通过传感器系统实时感知用户的运动意图或身体状态,并经由内置的AI算法进行智能决策,最终通过驱动系统(如电机)为使用者提供​​精准、自适应的辅助力量​​,以达到增强人体机能、辅助运动或康复治疗的目的。

AI外骨骼单线产能一般在500-1200套/年,其毛利率在38%左右。

智能驱动:从机械助力到认知感知的跨越

根据LP Information最新出版的《全球AI外骨骼市场增长趋势2025-2031》显示,全 2024年全球AI外骨骼市场规模大约为271百万美元,预计2031年达到488百万美元,2025-2031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8.8%。 

报告指出,AI算法嵌入式控制已成为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水岭——系统从“被动响应”迈向“主动预测”,实现对行走节奏、负载变化与人体疲劳度的动态感知与优化控制。AI外骨骼正由医疗康复领域快速向工业和军事领域扩展,其中工业作业型AI外骨骼增长最快,应用于物流搬运、重物装配及特种作业场景。医疗康复类产品则侧重于步态重建与神经康复,受到各国政府健康政策及老龄化社会背景的推动,需求刚性且持续上升。

赛道重塑:技术壁垒与市场格局双线演化

LP Information在报告中指出,全球AI外骨骼行业呈现“技术驱动 + 区域分化”格局。目前,美国、日本和中国是三大研发与应用中心,美国厂商(如Sarcos、ReWalk Robotics)在工业与军用外骨骼控制算法领域保持领先;日本企业(Cyberdyne、Panasonic)在医疗与康复方向深耕多年;中国厂商则凭借成本与产业链集成优势,在应用场景创新和工程落地上进步迅速。LP Information 2025年的数据进一步显示,中国AI外骨骼市场规模已占全球约18%的份额,且增长速度领先全球平均水平。与此同时,AI芯片国产化、碳纤维轻量化材料、伺服控制技术的突破,正在加速国产厂商的技术自立和全球布局。

资本加码:政策扶持与商业化验证并行

企业年报与券商研报显示,AI外骨骼行业正进入从原型验证到批量部署的临界阶段。上市企业如ReWalk、Fourier Intelligence(傅利叶智能)等在近两年年报中均披露了AI控制算法、能量回收模块及外骨骼云端监测平台的持续投入。中国工信部及地方政府亦陆续出台智能可穿戴装备及康复机器人产业支持政策,鼓励AI外骨骼在养老、医疗与制造业场景的示范应用。LP Information在2025年报告中指出,资本与政策双轮驱动,使AI外骨骼的研发周期显著缩短,供应链从单一部件制造向系统解决方案集成转变。未来3至5年内,产品将从“设备销售”向“服务+订阅”模式演化,推动行业生态的深度重构。

本报告还包含:AI外骨骼行业发展趋势、驱动因素、及行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等;AI外骨骼制造成本分析,包括 电缆和电线定位器 的原料及供应商、生产成本分析、生产流程、供应链等;AI外骨骼行业的销售渠道、分销商及下游客户等。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评论
点赞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