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不用等许可

坦白说,刚学计算机那会,我对将来要做什么其实挺模糊的。高中时我更喜欢语文课上的讨论和思考,数理化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工具”。后来选了计算机专业,多少带点现实考虑,大家都说好就业,我也就顺着这条路读了研。

毕业那年,正赶上各种“就业难”“互联网寒冬”的消息,我也不禁怀疑:我要选互联网吗,它真的适合我吗?

直到现在,我偶尔和学弟学妹聊天时还是会说,别太纠结哪个行业最热门,更重要的是找一份跟你性格合得来、能发挥你长处的工作。行业变化太快了,两三年后什么样子谁也说不准。关键是先认清自己,找准节奏,行业方向是可以慢慢调整的。

 

从迷茫到主动出击

大家都是当局者迷的,我也是研二才慢慢意识到,不能再指望像过去那样,按部就班就能找到好工作。等待一份完美offer从天而降,似乎越来越不现实。

我以前的学长学姐大多去了互联网做开发、测试这类比较热门的方向。但面对越来越不确定的环境,我也不能确定我适合做什么,我决定不再干等着校招,主动出去找找机会。

那段时间,我有空就找已经工作的学长学姐聊天,想听听真实的职场是什么样子。有位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学长跟我说:现在国内不少赛道确实挺卷的,但海外新兴市场反而还有很多机会没被充分开发。这句话突然让我有了方向。

后来我做了一个挺大胆的决定:不等秋招了,直接投了一家主要做海外业务的互联网公司实习。面试时我很坦白地说:我确实没有海外背景,但对移动开发的技术栈是熟悉的,也愿意尽快学习新东西。也可能是我这种主动争取的态度起了作用,最后真的拿到了实习机会。

 

在试错中找到方向

第二段实习,我选择了一家同样有海外业务的科技公司,未岚大陆,参与了智能割草机项目的前期开发。

虽然也是计算机背景的学生,但之前的学习更多是停留在理论和模型上,而这次实习,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跟下来一个产品从算法原型到最终量产的全过程。

一开始,我的注意力完全放在怎么把算法做得更准、模型效果更好上。但随着产品一步步推向市场,我才慢慢意识到真正做技术开发,要考虑的远不止这些。比如,会遇到不同硬件配置带来的挑战,像低端芯片和高端芯片对算法的要求完全不同,得做针对性的优化;还要在实时性、功耗和成本之间反复权衡。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技术出海”。它不是说简单把国内成熟的产品搬到国外就行,而是得静下心来,去理解当地用户是怎么想的、他们真正需要什么,甚至是一些很细微的文化习惯。

在全球化平台的成长

因为实习期间的表现还不错,我顺利留在了未岚大陆项目组。现在想想,三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回头看才发现,自己从一个开始只会代码实现的,慢慢也能参与到跨团队的协作中,开始承担一些技术协调的工作。

每周会有小组内部会议,每月还会组织跨团队的技术分享,遇到特别复杂的问题时,不同部门的同事也会一起协作解决。

每周的组会上,大家会聊聊最近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技术问题,一起出主意、找解法;月度的分享则更开放一些,有时是行业新动向,有时是某个项目的实战经验,挺拓宽眼界的。

未岚大陆发展得快,让业务上了轨道,也让我跟着项目走完了完整流程,这机会,很难得。

技术上

让我特别有印象的是我第一个独立负责的项目,当时接手了一个模型部署的优化任务。我们产品线里有个模型,在推理的时候特别消耗CPU资源,拖慢了整体效率。

目标很明确,就是把模型里一部分在CPU上运行的计算,迁移到GPU上去。表面看好像只是个计算调度的问题,但实际做起来才发现,里面全是细节挑战:比如内存怎么管理、计算怎么并行、还要兼顾框架兼容性……那一个月,我基本上每天就在看文档、写代码、跑测试之间来回打转,最后总算是顺利完成了迁移。

结果还挺让人高兴的,优化之后模型推理速度提升了30%,CPU占用直接降了一半。但比数据更让我有感触的是,这段经历让我真正意识到一个技术er的价值,未必是掌握了多少热门技术,而是能不能用踏实的方法,去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

技术之外

比如我参与的建图产品线。最早的时候,用户需要手动遥控机器人在院子里走一圈来建图,之后才能实现规整割草。后来我们做了个“辅助建图”的功能,如果谁家的院子比较规整,大部分情况下基本不用手动遥控,系统自己就能完成建图。对很多老年用户来说,这个功能特别贴心。

还有个让我挺自豪的功能是“动物友好模式”。这个灵感来自我们对欧洲用户的观察,很多家庭把宠物当成家人,特别在意它们的安全。这个功能推出后,确实打动了很多用户。

什么是持久的价值

如今,“互联网寒冬”的说法还是经常能听到,身边偶尔也会有朋友遇到裁员或找工作不顺的情况。

回顾我自己这三年,有两点比较深的体会:

首先,技术出海并不是避开国内竞争的捷径,它反而对能力要求更全面。

除了写代码,还得去理解不同国家用户的需求、当地的商业逻辑,甚至是一些文化上的细微差别。

另外,在不确定的环境里,如果总是等着,等一个完美机会、等公司认可、或者等市场变好,往往不是最好的办法。主动为自己创造机会,哪怕先从小事做起,反而可能走出不一样的路。

不等待的勇气

如果让我回过头给在校时的自己一个建议,我大概会说:早点出去实习,不管什么类型,有机会就去试试。

实习真的是了解自己适合什么工作的最好方式,成本低,试错快。

越是在不确定的环境里,越需要一点“不等待”的勇气。不管是去实习试错、跨领域学习,还是主动争取参与项目,每一个小小的行动,其实都在积累属于你自己的、别人带不走的经验。

找工作这件事,真的不必等谁批准。

#未岚大陆求职进展汇总##校招过来人分享经验##秋招总结#
全部评论
好帖子,能力强行动力强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昨天 18:53 广东
从项目中获得反思确实是技术 er 的必备态度,向佬学习!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今天 00:42 广东
机会和off不是等来的,我们要主动出击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昨天 21:37 安徽
好帖子,博主用心了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昨天 20:32 江西
感谢分享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昨天 17:32 广东

相关推荐

迷茫的大四🐶:那你问他上班之后老实了没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哇哇的菜鸡oc:他这不叫校招offer,而是实习offer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28
15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