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完补贴就涨价!第一批京东外卖商家,已经背叛刘强东了
第一批京东外卖商家,已经开始坑顾客了。
“刚开始点京东,一切都还很正常,很优惠量也没变。这两天价格贵了,量也少了,40块点个鸡爪煲,只有八个劈成两瓣儿的爪,其他的全是泡面和年糕。”
“京东碰到过最离谱的一家店,一个卷饼收4元的打包费,总价一下子又上去了。”
“京东不抽佣金,但是我发现商家在京东的价格跟在美团饿了么的一模一样有的甚至更高,就是没看到一家比美团饿了么的低,然后又要配送费包装费。”
这些来自社交平台的用户吐槽,正是京东外卖近期面临的尴尬局面。那边刘强东亲自上线和美团对拼外卖,这边商家已经在暗地里“背叛”了京东。
百亿补贴烧出来的外卖红利,正在被部分商家悄悄瓜分,而消费者却没能真正享受到实惠。刘强东的外卖征途,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内鬼”们。
白给的羊毛,不薅白不薅?
这几天,外卖大战发券发到爽,让打工人们吃了个饱。但新鲜劲儿还没过去,不对的事情就出现了。
“同样的盖浇饭,美团卖23元,京东卖28元,商家还美其名曰‘优质包装’……”
“刚开始确实便宜,各种满减券,10元的饭只要3块钱。可现在去对比一下,同样的商家,京东上的价格已经变贵了,打包费还普遍多1块钱。”
“配送费都是好几块,一样的东西用了15-12比美团、饿了么直接点还贵。”
这并非个例。在社交平台上搜索“京东外卖涨价”“京东外卖包装费”等关键词,发现类似吐槽早已铺天盖地:
“我平时经常点的一家早餐,京东上也就便宜了一小份葱油饼的价钱,点了一份酱肉包,吃了3个包子3种馅,打电话问商家,还不承认!”
这时候,大家才突然想明白了,部分商家看到百亿补贴,想的不是拓展销路,而是在京东外卖上采取了一系列“薅羊毛”策略:
最典型的是加价补差,明知京东有大额优惠券,便悄悄提高商品原价,让消费者用完券后的实付价格与其他平台持平甚至更高,把补贴自己吃下去,钱也没少赚。
其次是包装费陷阱,打包费从1元涨到2-3元,但实际使用的却是最便宜的塑料袋,这样成本就不会上升。
还有敷衍对待的:对京东订单故意降低服务质量,食物混装或故意拖延出餐时间;变相拒绝接单的:看到是京东订单就假装没收到,或者以各种理由推诿,让骑手空手而归。
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京东这个平台不好,而是因为平台“太好了”:
京东外卖现在一单补贴商家力度大,甚至商家到手比顾客实际付的钱还多。
然而,并不是所有商家都会珍惜这种机会。甚至有商家觉得,京东外卖撑不了多久,这补贴不薅白不薅,“趁现在多赚点”。
因此,有些商家在各平台销售同样商品的价格差异,就这么出来了。
比如表面上看,京东外卖最终付款更便宜,但原价却高出5元——这意味着商家在“配合”京东做大优惠的同时,实际上并没有让利给消费者,反而通过涨价在变相获利。
“商家认为京东外卖做不长久,往死了薅羊毛,价格全都调最贵,打包费增加,给的却是劣质塑料袋,打包却都是混在一起装。”
“不看好”的心态:
为何商家不愿陪京东“长跑”?
为何这批商家会集体“背叛”京东外卖?看完骑手、商家和消费者的观点后,我们总结发现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对京东外卖前景不看好。
“我哥哥的店到现在才来了不到10单的京东单子。”一位网友这样写道,“商家觉得京东做不起来,单子很少,做不了多久就垮掉了,就趁这时间使劲薅平台。”
“骑手已经降价了,京东又不派单,赚不到钱。”
从他们的反馈来看,尽管京东外卖投入百亿补贴,但在不少城市,其日订单量与美团、饿了么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一旦商家觉得京东外卖每天单数不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就会看轻平台,进而失去长期作战的想法。
“与其把精力放在可能做不长久的平台上,不如把主要资源放在能稳定带来收入的平台。”
其次,京东补贴政策让部分商家心态失衡。
“搞不清这个机制是什么,为什么我的费用还是扣了那么多?”
“一开始补贴力度大,商家进去了,一堆人都在为了便宜点外卖,我感觉商家并不是因为这个平台好。”
这种“补贴式扩张”让一些商家产生了投机心理。“这种烧钱模式持续不了多久,谁知道哪天就不补贴了?不趁现在多赚点,以后怎么办?”
第三,缺乏有效监管机制。
与美团经过多年建立的平台监控体系不同,京东外卖作为新进入者,对商家的监管机制尚不完善。
“希望京东参考商城的逻辑,迅速出一个检查商品价格功能,要求京东外卖价格不高于美和饿,否则警告商家并自动降价。”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建议道。
“商家因小失大,京东给商家让利,商家使劲薅京东,要我说,包装费极度不合理的情况下,消费者就可以投诉,审核符合事实情况下,京东就该下架商家,既然喜欢被压榨,那就继续待着吧。”
显然,商家耍心眼,价格和服务质量就失控,一些商家趁机钻空子,长期来看必然影响用户体验和平台声誉。这种情况下,即便有京东单子做得很好的商家,真心想陪京东一起长期发展,也会被“薅羊毛”的商家波及。
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正是目前京东外卖生态的真实写照,也是京东需要加强监管的重点。
外卖大战的未来:
京东怎么办?
京东外卖的困境,不只是一个平台的短期阵痛,也折射出中国外卖市场的深层次问题。
随着阿里重启对饿了么的支持、大举发动淘宝闪购,外卖市场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又回来了。
有业内分析认为:“京东外卖虽然改变了市场状态,但没有谁会一直支持高价,不可能靠品质和高价活下去,外卖始终还是走量和实惠的。”
这种预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家与京东合作的积极性。
而消费者的选择往往最为务实:“美团和饿了么我选饿了么,现在三家都进来了我就选最弱势的这一家,不为别的,就为防止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这种“扶弱抑强”的消费逻辑,反映了用户对市场多元化的期待。但当哪个平台上的商品不再有价格优势时,理性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今天三方比价,京东优惠力度最小,而且打包费还比其他两家贵,最后在美团点了午餐,淘宝饿了么点了奶茶,只有京东一分没花。”
所以,京东也许该考虑,对平台上浑水摸鱼的商家亮剑了。
比如,参考京东商城经验,建立实时价格监控机制,确保不出现恶意抬价;优化商家激励,从单纯的补贴转向长期激励机制,比如流量倾斜、品牌赋能等,引导商家正规做排名;同时加强用户反馈,完善投诉机制,对于恶意涨价、服务差的商家采取降权或下架处理。
毕竟,不少用户已经形成了在京东点外卖的习惯,如果因为商家的原因被伤害,则颇为可惜。
不过,这些举动始终都要基于京东外卖做到一定的规模。这个过程,才是最难熬的。或许正如网友所言:
“人性贪婪,一边渴望打破垄断拯救自己,一边又疯狂薅羊毛。”
这场外卖大战远未结束。京东能否克服商家短视带来的困境,真正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的外卖生态系统,仍是一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商家只顾眼前利益,把平台的扶持和新的顾客都当成“冤种”,那最终受害的不只是京东,还有整个外卖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