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
深夜点开牛客,翻着翻着帖子,突然想写点什么。一来想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来个阶段性总结,二来或许某天有个学弟学妹点开这篇文章能从中得到些微不足道的启发。
故事还得从三年前说起,填志愿的时候想着专业优先,于是放弃了华工机械(离家近,而且是能选到的最好专业),来到湖大读了计算机。那时候还幻想着以后毕业进大厂赚大米,就像我高中时候幻想着高考进中大一般,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是很可惜,一上来就被当头一棒,教程序设计的老师用一份100多页的PPT成功给我制造了焦虑。因为没有编程基础,老师又是PUA高手,敲代码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又因为性格内向,人生地不熟,不擅长结交朋友,社交圈子很窄,有时突然很后悔没有去华工读个机械算了,起码我高中同学有挺多在华工的。
就这样自我拉扯着,上了大二。慢慢地对学校熟悉起来了,也变得老油条了,什么课要去什么课不去,心里也有数了。因为是个**二次元,加了个漫社群,虽然湖大的社团一坨又没活动又没经费,但机缘巧合被拉到小团体里面去了,渐渐地结交了新的朋友,总算体验到了一点现充的感觉。自己也开始谋划以后的道路,保研无望,又不想考研,开始学习Java,想着以后毕业找工作,走个后端开发的道路。
宛如那个黄金年代一般,一切都在蒸蒸日上,我迈入了大三的殿堂。一到大三,气氛就开始变了,考研的开始早早准备,找实习的蓄势待发。我想着实习不好找,找个实验室项目做做看吧,没想到跟的项目难度有点高,弄并行计算的,跟了一段时间,项目组本科的跑光了就剩我,每周一次的腾讯会议,加上学习各种额外的知识让我苦不堪言。找了一个时机我赶紧提桶跑路,我也少了一个可以写在履历上的东西。舍友一个参加了物联网竞赛,一个参加了大创,虽然现在回头看也不算什么含金量很高的东西,但是那时候确实很羡慕他们能有留在简历的上的项目。
不过连一刻都没有为项目泡汤而哀悼,立刻赶到战场的是大三下!由于时间更紧了,我赶紧把要学的东西学完了,然后东拼西凑弄了4个项目出来,一个是正常的前后端分离项目——小说网站,跟着人家开源项目做的;一个是rpc的项目,上分布式的课提到相关的,找了个开源项目开始借鉴;一个是伯克利的数据库实验,我们小学期要组队弄一个数据库相关的项目,我干脆把实验做完当项目提交,由于组员不会Java,所以就是我一手包办;最后是一个raftkv的项目,MIT的实验,我们学校分布式课程直接拿来主义,也当做实验,于是乎我也把这个变成我的项目了。
我是一个喜欢写各种总结的人,我学着别人弄了个博客,把我各种课程总结,抄来的八股文,项目心得,通通放了上去。然后在简历上附上我的GitHub和博客,事实证明并没有人会看一个菜鸟的项目。投了几个实习简历通通打水漂之后,暑假开始焦虑了,但也没啥行动,还想着暑假结束再行动。没想到噩梦般的秋招,就宣告了黄金时代的终结。
力扣秋招才开刷,八股文也秋招才开背,一开始投简历还看一下base,后面直接海投。最后的结果不用想也知道,面试寥寥无几,offer也是0。每次面试前一天我都睡不着觉,经常到了4点还辗转反侧,到了第二天面试完萎靡不振还只能收到一封感谢信,让我体验到了好人卡的滋味。同学问要不要投比亚迪试试,我说不想投,还没回他为什么不投,我电脑就坏掉了,心态直接爆炸。不断催师傅修,虽然两天内修完了,但电池还有问题,插电能用不插电就不能用。不过能复活就行,晚上就拿着电脑开始做笔试,果不其然几天后被发感谢信了。想了想,虽然比亚迪给的米确实不如IT多,还base深圳,但我有什么可选择的余地呢。于是投了个简历,再然后就是面试,比亚迪把我从开发踢到测试,最后就是光速三方,我的第一个offer就这么到手了。说offer也不太对,毕竟都签完了。签完之后虽然有一种卖身的不适感,但也有一种说不出的解脱感。
本来我是想着签个保底,然后春招继续再接再厉的。但是一旦签了,人的惰性就来了,没有那种背水一战的魄力了。现在只能说走一步算一步,而且我毕设还没选,说不定到时候毕设加一个坑比老师,就把我春招的精力提前透支了。
现在想来,我大学四年过得挺一般的,没有社团,没有恋爱,没有成绩,也没有什么履历,找工作也没有选择。假如当初选择其他专业或者学校,结局是不是会有所不同,还是说兜兜转转还是比亚迪。可惜没有如果,人生不能重来,也只能写点东西记录一下。最后祝愿所有在找工作的同学能拿到自己心仪的offer,考研考公的同学能顺利上岸,大二大三的小东西能早点找到自己想走的路,别像老东西我一样被时代的浪潮拍死在沙滩上。
最后的最后,放一张我刚入学时候拍的晚霞,真的很美。

故事还得从三年前说起,填志愿的时候想着专业优先,于是放弃了华工机械(离家近,而且是能选到的最好专业),来到湖大读了计算机。那时候还幻想着以后毕业进大厂赚大米,就像我高中时候幻想着高考进中大一般,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是很可惜,一上来就被当头一棒,教程序设计的老师用一份100多页的PPT成功给我制造了焦虑。因为没有编程基础,老师又是PUA高手,敲代码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又因为性格内向,人生地不熟,不擅长结交朋友,社交圈子很窄,有时突然很后悔没有去华工读个机械算了,起码我高中同学有挺多在华工的。
就这样自我拉扯着,上了大二。慢慢地对学校熟悉起来了,也变得老油条了,什么课要去什么课不去,心里也有数了。因为是个**二次元,加了个漫社群,虽然湖大的社团一坨又没活动又没经费,但机缘巧合被拉到小团体里面去了,渐渐地结交了新的朋友,总算体验到了一点现充的感觉。自己也开始谋划以后的道路,保研无望,又不想考研,开始学习Java,想着以后毕业找工作,走个后端开发的道路。
宛如那个黄金年代一般,一切都在蒸蒸日上,我迈入了大三的殿堂。一到大三,气氛就开始变了,考研的开始早早准备,找实习的蓄势待发。我想着实习不好找,找个实验室项目做做看吧,没想到跟的项目难度有点高,弄并行计算的,跟了一段时间,项目组本科的跑光了就剩我,每周一次的腾讯会议,加上学习各种额外的知识让我苦不堪言。找了一个时机我赶紧提桶跑路,我也少了一个可以写在履历上的东西。舍友一个参加了物联网竞赛,一个参加了大创,虽然现在回头看也不算什么含金量很高的东西,但是那时候确实很羡慕他们能有留在简历的上的项目。
不过连一刻都没有为项目泡汤而哀悼,立刻赶到战场的是大三下!由于时间更紧了,我赶紧把要学的东西学完了,然后东拼西凑弄了4个项目出来,一个是正常的前后端分离项目——小说网站,跟着人家开源项目做的;一个是rpc的项目,上分布式的课提到相关的,找了个开源项目开始借鉴;一个是伯克利的数据库实验,我们小学期要组队弄一个数据库相关的项目,我干脆把实验做完当项目提交,由于组员不会Java,所以就是我一手包办;最后是一个raftkv的项目,MIT的实验,我们学校分布式课程直接拿来主义,也当做实验,于是乎我也把这个变成我的项目了。
我是一个喜欢写各种总结的人,我学着别人弄了个博客,把我各种课程总结,抄来的八股文,项目心得,通通放了上去。然后在简历上附上我的GitHub和博客,事实证明并没有人会看一个菜鸟的项目。投了几个实习简历通通打水漂之后,暑假开始焦虑了,但也没啥行动,还想着暑假结束再行动。没想到噩梦般的秋招,就宣告了黄金时代的终结。
力扣秋招才开刷,八股文也秋招才开背,一开始投简历还看一下base,后面直接海投。最后的结果不用想也知道,面试寥寥无几,offer也是0。每次面试前一天我都睡不着觉,经常到了4点还辗转反侧,到了第二天面试完萎靡不振还只能收到一封感谢信,让我体验到了好人卡的滋味。同学问要不要投比亚迪试试,我说不想投,还没回他为什么不投,我电脑就坏掉了,心态直接爆炸。不断催师傅修,虽然两天内修完了,但电池还有问题,插电能用不插电就不能用。不过能复活就行,晚上就拿着电脑开始做笔试,果不其然几天后被发感谢信了。想了想,虽然比亚迪给的米确实不如IT多,还base深圳,但我有什么可选择的余地呢。于是投了个简历,再然后就是面试,比亚迪把我从开发踢到测试,最后就是光速三方,我的第一个offer就这么到手了。说offer也不太对,毕竟都签完了。签完之后虽然有一种卖身的不适感,但也有一种说不出的解脱感。
本来我是想着签个保底,然后春招继续再接再厉的。但是一旦签了,人的惰性就来了,没有那种背水一战的魄力了。现在只能说走一步算一步,而且我毕设还没选,说不定到时候毕设加一个坑比老师,就把我春招的精力提前透支了。
现在想来,我大学四年过得挺一般的,没有社团,没有恋爱,没有成绩,也没有什么履历,找工作也没有选择。假如当初选择其他专业或者学校,结局是不是会有所不同,还是说兜兜转转还是比亚迪。可惜没有如果,人生不能重来,也只能写点东西记录一下。最后祝愿所有在找工作的同学能拿到自己心仪的offer,考研考公的同学能顺利上岸,大二大三的小东西能早点找到自己想走的路,别像老东西我一样被时代的浪潮拍死在沙滩上。
最后的最后,放一张我刚入学时候拍的晚霞,真的很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