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求职遇到“非升即走”应该如何选择
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非升即走”的招聘模式,这里面有跟风的因素在,也有学校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更倾向于这种更灵活,自身也更有主动权的方式。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武汉、南京等地XX高校吃相很难看的事件,最后留用率非常低,在考核评价上玩心机,当然,这种案例其实很多。
一、在清楚如何选择前,首先要清楚为什么高校会热衷采取“非升即走”方向,主要是两个原因:
1、一个是高校经常感觉到教师入编后,后续的发展完全靠老师的自觉,如果是不评职称,很难最大效率的压榨青椒产出;
2、就是“非升即走”的合同制或者聘任制,在薪资上可以更灵活,而且也能突破编制的限制,吸引多的人补充到团队里面来。
其实你只要清楚一点就行,高校的任何招聘制度的改革、薪资体系的改革、职称体系的改革,都是学校利益或者领导利益的指挥棒,从来不会从普通老师的角度来考虑,在他们眼里老师只有三类,领导,科研大牛和其他。
当然,对你来说也是一样,如果新的电池技术会持续迭代,且租用电池成本差不多的话,你也会倾向于购买新能源汽车是租电池用,后期自己有更多的主动权。
清楚“非升即走”制度的由来,也就不难预料到最后结果了,只要未来毕业的博士越来越多,越来越卷,通过“非升即走”动态优化青年师资队伍是高校越来越喜闻乐见的事情。毕竟,大部分职称已经到了教授,或者各种帽子已经拿到的老人,其实这些领导也指挥不动的,他们更多还是忙自己的事情。
二、所以对于非升即走的选择,第二件事就是想清楚自己的选择:
学术圈也是一个小社会,换你占了先位也是一样,你也希望能够把更多的资源留给子女、亲戚、好友、熟悉的弟子等等,能够跟你做感情交换或者利益交易的人。
就像当年读博士的选择,你读了一个985的博士,科研成果也不错,导师高层次引进人才,年轻有为;你同学去了一个家乡的211读博,成果也还行,但是比你差多了,他的导师是这所学校的副校长,结果最后他还顺利留校了,但是你去应聘结果简历投过去也没啥反应,然后你才发现原来现在投211的本硕博985都已经很普遍了,海博和科研成果很亮眼的也不少。
然后, 你会很诧异,这个学校不是一直鼓吹不要学术近亲繁殖,本校毕业的留校很难吗?特殊情况始终是有的,你还年轻,禁球科科长怎么能管处长打乒乓球。
当然,副校长的团队留校名额也是有限的,也不是他所有博士生都有机会留校,但毕竟他在这个行政位置上,你会发现在这个区域的高校圈,他能量还是比较大的,附近的地方性高校他愿意的话,也可以帮学生推荐,当然,愿意这两个字很重要。
所以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选择本身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你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然后要向着选择尽早倾斜。
1、所以如果你本身还是很有科研追求的,那么非升即走其实也可以做一个有益的尝试,起码还有一个机会的口子给到你,你有机会去到更好的学校、更好的科研平台,接触到行业资源更牛的学术IP。
那么哪怕最后留不下来,发表的文章、科研成果、申请过的本子、拓展的行业人脉等等也都是你下一次求职的资本,还是有机会去争取到一个也不错的正式教职。
当然,在选择团队的时候,研究方向的契合度、发论文的难易程度,团队大老板的学术地位和学校里面的职务也是你要提前了解的。
那种完全没有希望留下来的,我还是不太建议考虑,特别是聘用考核期超过五年的,后续你年纪也大了,而且有了家庭之后,小孩的教育等等,城市变动的成本也变大了。但是那种考核期不长的师资博后可以考虑,反正2年后答案也揭晓了,有的师资博后期间成果好的,也有主动放弃追求更好的。
2、如果你本身就不是有太崇高的学术理想,你就是想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读博已经足够透支你的身体和精力,那其实也没有必要去卷太好的平台,为了有的高校少于三分之一,且每年还在恶化的留用比例,真没必要,最终解释权还是在他们那里。
有的高校连入编后,人才引进费用打折扣的、科研启动费用条条框框限制很多的、家属承诺的工作安排结结赖赖的这种也很多,更不要说名义上的非编人员了。
这种就是建议优先两类选择,一类是离家近,空余时间才能最大的利用起来,不管是副业还是其他合作,离家近是一种很大的优势;
还有一种就是尽量选择经济发达、相关产业丰富一些的地区,你既然科研追求没有那么大,一些基本的横向课题和企业合作还是可以弄弄的,毕竟完全躺也不好,若干年后,在业界的博士同学收入不低,在头部平台卷的后续杰青等各种帽子、本子都有了,也尴尬的,最重要的是别人愿意帮你,还是看重你未来潜在回报的投资,差距太大,一些之前的学术圈人脉也很难借力。
当然,现在的高校控制编制已经是一种趋势,毕竟大的趋势高校和医院未来都是要逐步取消编制的,那么这种类型的学校,也会提供两类选择:一种是入编,就是常规薪资;还有一种就是合同制,但是薪资算总包,薪资更好一些,有量化的考核约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状态来考虑。
三、非升即走高校选择的注意事项:
1、尽量避免区域内研究方向高水平高校比较密集的城市。
就像是一个学校里面,如果女生多、男生少,男生要找对象相对还是容易一些;但如果是男生多,女生个位数,她们肯定要多比较一下,甚至对下一届的学弟还有更多的期待。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你表现的不好,虽然你也满足的考核条件,但是又来了一批身强、体壮、姿势好的年轻人要卷非升即走,就自然想留下更多正编、长聘名额了,对未来的想象空间本身也是一种延迟满足感。
2、如果是学校该方向上有新申博士点,优势平台、重点实验室的需求,这种后续对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持续的,而且留用比例也会相对高一些;
3、考核要求虽然是各个学院分开上报的,但是基本的论文导向、基金项目导向短时间内还是不会变的。
毕竟也没有更好的相对公平一些的量化标准,产研融合的考察还是比较虚的。所以,如果是在学院内,也可以提前了解一下相关的交叉学科方向,有时候你这个方向可能论文比较难发,但是入职后也可以跟其他方向的老师合作,毕竟前期的设备基础、平台基础有。像传统机械和控制理论方向还是比较难发论文的,很多往材料、先进成型、微纳半导体方靠,月初一杯水喝下去,月末一篇文章就灌出来了。
4、如果是去了就入编了,谨慎选择进组,任何热情都是有成本的,当然,并不是说进组不好,相对来说没有那么自由,而且前期会有比较多的事务性工作分给你,特别是组里大老板很忙的那种;
但是,如果是走非升既走的,还是建议优先选择进组,当然,一方面是组里的科研资源和科研基础可以帮助你快速出成果,毕竟靠自己从0开始,有的对设备毕竟依赖的方向,你招投标流程还没走完,第一年就过去了。
更重要还是另一方面,有的学校非升即走最后的留用名额,其实是几个大佬盘出来的,也就是说如果你自己搞自己的,到时候没有组很坚定的要你,其实你最后的考核期还是过不了,因为评审委员没有人帮你说话,现在好一点学校热门方向的考研考博不也是这样吗。
5、多打听之前的情况,人脉也是拓展出来的,多问几个人也能问到的,再不济有之前的录用公示,知道名字学校还查不到研究方向嘛,知道研究方向还查不到邮箱嘛。
主要还是打听下留用比例大概是多少,这种一般到你这批,其实差不多,当然只可能继续恶化,不可能变好。
6、学院里面的学阀多不多,如果很明显资源已经分割好了,你又挤不进去学阀的团队,这种危险性还是比较高的,毕竟学阀团队的名额还是有保证的,零和博弈,那就实力差的人,就通常要讲奉献越讲境界越高了。
7、仔细了解选择的团队近期发论文的情况,有的方向发论文还是周期性的,可能过了这波红利就没有了,他们到时候换一个方向尝试就行了,但是你的考核压力在,效率、效率、效率是最重要的事情,你在考核期就是在跟时间赛跑,而且考核期前面一半的时间更关键。
8、签合同的时候,还是要拍照录音,特别是涉及一些模糊条款的解释,虽然最后很多时候也没啥用,但有总比没有好。然后,合同的具体内容、考核细则,包括晋升标准、评价体系、时间节点、期刊档次、材料要求等等都要仔细看,后面有的发现了,也来不及补。
包括现在的编制情况也要了解清楚,编制也分很多种,到底是中央编、省编还是校编、企业编,稳定性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9、人际关系也很重要,有的学校老人给你提供一些科研帮助,提供一些信息和渠道,都可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毕竟有的老前辈是老江湖了,他在学校吃的开,也是有原因的。
当然,更多问题,也欢迎交流,祝好运。
#23届找工作求助阵地##博士##非升即走##教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