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5

转化:需求分析与Y模型
5.1从问题到解决方案
    问题中心是“手里拿着钉子,看什么都是锤子”,更过思考问题相关的事情。对于你对任何问题的解决方案都能信手拈来,已达到“手里无锤,飞花落叶皆可为锤”的产品至高境界,那么的确可以只关注问题本身。如果你的产品需求解决能力确实可以天下无敌。
    从问题中心出发,只要能搞定问题,用什么方法就不在是最重要的事情。从方法中心的思路出发,方法本身就是核心追求,至于这个方法究竟能解决哪些问题,可以暂不考虑。长久以来,国内的教育导向都是强调方法而忽视问题,而从事产品经理这个工作,可以让我们学会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整好对传统教育的负面影响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

5.2 Y模型的基本概念

    >>1是用户需求场景,经常简单说成用户需求。这是起点,是需求的第一种深度-观点和行为
    >>2是用户需求背后的目标和动机,是需求的第二种深度,产品经理在思考用户目标时也要综合考虑公司、产品的目标。
    >>3是产品功能,是解决方案,是实施人员能看懂的描述。
    >>4是人性,或者说是价值观念,是需求的本质。
    Y模型的不同阶段,各自需要回答的一些问题,为6个W和2个H
     >>1这个阶段的问题主要是Who(用户)、What(需求)和Where、When(场景)。
       1到2和2到4这个阶段,对应上一章需求的三种深度。其间,要回答Why,不停地往下深挖需求。当然,有些细碎的用户需求,不应定挖到4,所以2到4是虚线。4到2再到3的过程中要想清楚How:问题怎么解决。 3这个点,要回答Which和How many。Which是指选哪一个方案,做哪一个功能,这背后其实是对价值的判断,比如怎么评估性价比和优先级。How many是指这一次做多少个功能,考验的是对迭代周期、MVP的把控
  5.2.1最经典的例子
     “如果福特问用户需要什么 ,用户会说,我要一匹更快的马”,据说这是乔布斯讲的段子。
      1用户需求石更快的马,但他经常会以一种不靠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表述可以叫作用户自以为是的解决方案,伪需求。和用户交流的过程中吗,经常有这样的体会,你问她哪里不爽,他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从用户的角度分析,这说明每个人都喜欢给别人出主意,显的自己很厉害,如果没有产品经理,这时就会想,我要研发一种新的饲料,或改进训练方法,让马跑的更快更久,而好的产品经理就会搞清楚Why,往2走,结果发现,某种需求场景下,用户其实是为了更快的到达目的地,“更快”比马更重要。相对于用户,产品经理是领域专家,可以利用自己的领域,给出更靠谱的方案:汽车
  5.2.2 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
    Y模型背后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可以总结为一句话: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
    对于需求分析的工作,甚至扩展到产品经理的全部工作,最最重要的是做事方法和思维方式,你需要用各种方法去了解用户,但不要照着用户说的做。乔布斯曾经说“你千万不要问用户,因为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你把产品摆到他的面前,他才会告诉你,这不是我想要的”。然而,有好多产品经理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认为乔布斯说的是不听用户的,不要做用户调研,其实,乔布斯的重点是不要照着做,而且,乔布斯对人性的洞察,非常人能比,就算他可以做到特立独行、不问用户,绝大多数产品经理也做不到,所以千万不要“没有乔布斯的命,却有乔布斯的病”
  5.2.3不照着做的好处
    >> 不被伪需求欺骗,遵循“1-->2-->3”这样的完整路径,第一个好处是不会被伪需求欺骗,不被用户自以为是的解决方案绕进去,一个“用户需求”,可以用很多种“产品功能”来解决,产品经理的水平搞定也就体现在这儿了。
    >>解决需求的冲突,产品用户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彼此之间的需求经常是一样的,每个用户在提需求的时候,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会为其他用户去考虑,这也是人之常情,于是,不同用户提出的需求就很可能发生冲突,各种需求冲突,就算没有发生在用户之间,也可因为资源不足而产生,同样需要产品经理做出取舍。
    >>发现更多用户目标,很多人喜欢“创造需求”这个词,觉得能做出用户没想到的功能,比“满足需求”更高端,我认同这个结论,不过修正一下其说法:我们没法创造需求,只能创造出用户没见过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满足需求。
    >>抓住恒定的人性,更近一步,有些需求要遵循“1-->2-->4-->3”这样的路径,其背后的深层理由是“表象无常,人性更持久”。你会发现用户提出的需求“1”,甚至目标“2”都会随着时间变化,而“4”指向的东西,几百年几千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们往下挖,找到需求的根,才不会被每天变化的具体工作内容、随着时代变化的市场环境弄的手无足措,才能知道自己做的产品,主线到底是什么。
    >>在成熟的市场中找到机会,成熟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你会发现如果仅仅满足了用户提出的需求,他们不会感到惊喜,因为这些需求用户事先已经知道,你只有满足人性层面的需求,让用户觉得自己都没有想到的问题被你想到了,这时候他们才会尖叫,对你产生正向情感,甚至主动帮你宣传。
   
5.3实战中如何深入浅出
    >>由以上可知,需求分析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先是“1-->2-->4”,要深入,尽可能洞察透彻;而“4-->2-->3”则要浅出,力争给出尽可能简单的方案。
  5.3.1深入:如何深挖人性
    >>深挖人性,即Y模型里的“1-->2-->4”主要是依赖“定性的 说”这种需求采集的方法。产品经理最好能有一点心理学、社会学知识,然后通过不断的练习提升聊天的能力和用户洞察。
  5.3.2浅出:如何设计功能
    >>浅出的意思是解决方案要可能简单,绝大多数的基础“产品元素”,或者说是解决方案的组件,其实都是成熟的,真正重要的是,在分析透了需求之后,你能马上想到几种可行的方案,然后在众多元素中灵活的组合出一个有新意的产品,做到这点,需要很多领域的知识,需要日积月累看过很多相关的产品,需要有跨界产品的启发,再加上灵光一现。
5.4一些综合案例
  5.4.1淘宝首页
    >>买到一个具体、明确的商品
    >>有模糊购物目标的新手买家
    >>用户需求和产品功能并不是一一对应
    >>无购物目标的新手买家
  5.4.2健身应用
  5.4.3直播应用
  5.4.4企业内训
5.5Y模型的更多理解
  5.5.1用户视角与公司视角
    >>用户需求就是产品机会
    >>用户目标就是产品目标
    >>用户任务就是产品功能
  5.5.2新手思维与专家思维
    >>拥有“新手”心态
    >>拥有“专家”能力
  5.5.3普通青年与文艺青年
    从Y模型里,还可以映射出三种人,普通青年,文艺青年,与产品经理。
    >>第一种是普通青年,采用方法是中心的思维方式,拥有典型的学生式解题思维。
    >>第二种是文艺青年,采用问题中心的思维方式。
    >>第三种是产品经理,习惯先问题后方法,思维是“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对应着Y里的“1”到“2”再到“3”,或是更好的从“1”到“2”到“4”再到“3”。

#产品#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06-07 19:59
门头沟学院 C++
补药卡我啊😭:都快15年前的了还在11新特性
你的简历改到第几版了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05-20 13:59
门头沟学院 Java
米黑子米黑子:你这个成绩不争取下保研?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点赞
9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