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GREEN BOOK》

简介

绿皮书,是一本专为黑人而设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
故事讲了一名黑人钢琴家,为前往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个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机。在一路开车南下的过程里,截然不同的两人矛盾不断,引发了不少争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一起共渡难关。行程临近结束,两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见......


image.png

观影感:

Tony是一个有街头智慧的,在这些年来在底层摸爬滚打,他就像一个日暮下的牛仔,精于把小恩小惠小聪明织成破旧却耐用的绳索,套出去,总能拢些利益回来。在他这里,绝路是没有的,哪怕没了工作,凭那26只热狗一顿的肚量,至少够他敛上50美元的赌资。
Shirley身为一个功成名就的音乐家,十指不沾阳春水,剧场上头一个布设华丽的住所,外加一个高高在上的宝座,够他浮夸地彰显身份与荣耀了。这样的人,克己,优雅,要进食的话,腿上少不了铺一张材质优良的餐巾。
这样两个在生活中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因为一次彼此需要的雇佣关系,被捆绑在一起长达两个月之久。
大家是相互看不上的。Shirley有多瞧不起Tony的随便,Tony就有多瞧不起Shirley的扭捏。但Shirley的涵养不会让他表露出过火的情绪,Tony的专业则让他做好了本分。
《绿皮书》很俏皮地让司机与雇主频频发生摩擦。不是针尖对麦芒的对峙,而是杂糅着挑衅、无奈、好奇与容忍,把彼此的“进犯”,转变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了解与接纳。
天性大大咧咧的Tony,觉得不能在车上抽烟、要被规范用语很不可思议,但他头一晚看到Shirley的表演,欣赏甚至骄傲的神情就不自觉地浮现出来。Shirley对炸鸡敬而远之,但Tony不由分说地从肯德基全家桶里抽出一只鸡腿给他,让他百般无奈,却也借此享用了一回“不卫生”的快乐。
无数能叫人会心一笑的片段掠过,《绿皮书》愈发像那暖春,化的是雪,而且是积雪。
不久之前,Tony才把黑人在家中用过的水杯直接扔进垃圾桶,而Shirley对于粗鄙和野蛮怀有长久的芥蒂。如今SHirley会饶有兴致地为Tony修饰妻子渴慕的家书,而Tony会心甘情愿地为他摆平巡演路上的种种麻烦。
每一个人都会先入为主地自我隔离,下意识地划分出鄙夷的、敌对的人群。往深一层看,等到二人关系走向缓和,他们身上承担的符号,更有指涉意义。
Tony是意大利的移民后代,典型的工薪阶级,在他身上印着粗俗、鲁莽、油滑等标签,上流社会、知识分子以及本土居民似乎都能轻易找到俯视他的角度。
而Shirley是一位黑人,而且是同性恋者,像是Tony这种白种直男,能够轻松占据所谓的制高点.这也是为什么即便他有心理学、音乐学、礼仪艺术三个博士学位,能在过去14个月里到白宫演出两次,却依然百般不受待见,尤其是在南方。
专门的演唱会化妆室是不会有的,即便是狭窄的杂物间,也像是被皮笑肉不笑地施舍的。厕所更不用说,哪怕与一群礼貌周全的白人言笑晏晏完,也不能使用他们的卫生间,这就导致了不愿在户外茅厕将就的唐,只能大费周章地赶回酒店再折返,毕竟,这不仅仅牵涉到一时的脸面问题,因为南下旅程的破功,很有可能萌生在一次屈从上。
那时还是1962年,很多带有歧视性的隔离标语,就尖锐地挂在店面,黑人出行需要带着所谓的“绿皮书”。这本从1936年出版便不断推广开来的册子,标明了黑人在哪些餐厅、旅店等公共场所是不受排挤的。这种“有用”,可悲、羞耻,却又无奈。
唐南下这一路,哪怕有托尼这样经验老道的白人当司机,依然会遇到许多叫人愤懑的遭遇。这类电影往往会有一些“经典”的障碍,比如趾高气昂的警察、飞扬跋扈的地痞等等。
《绿皮书》同样少不了,但在更大更深的背景里,是黑人一边发起种种民权运动,一边面对甚嚣尘上的白人仇视,其中3K党的横行就非常突出,这在一并争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黑色党徒》中会有更直截的表现与讽刺。
不过,《绿皮书》选择的是相对温柔的路数,就跟Shirley那样,即便遭遇不公对待,也要先以尊严去换取尊严。他之所以能够赢得Tony发自内心的尊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种倾向于治本的准则。
Tony两肋插刀的勇,使得他的江湖气往往带有一种本能的可敬与可爱。但Shirley的勇,是更广更大的,不落在单次的拳脚械斗上,凶险却是无边无际的。他放弃高薪演出,执意前往保守的南方巡演,就是希望能够用自身的端正、高雅与才情,去扭转那些稠密的偏见甚至敌视。

有人嘲讽《绿皮书》“政治正确”,认为它得到青睐,不过是因为凑齐了黑人、底层、同性等等所谓的正确元素。在平权运动取得重大发展的西方,面对《绿皮书》的工整与公正,也许可以在艺术层面有所质疑。
但对我们来说,还远远没到能够坦然指手画脚的地步,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距离包容与文明太远,大家习惯性地一面对别人横加指斥,一面因被看轻而暴跳如雷。
我们没有Shirley与Tony的幸运,可以在一段旅程中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并对自己的狭隘和自傲进行修正。可这正是《绿皮书》这类电影应当不断扩大影响力的原因所在。

到头来,不仅是Shirley与Tony发生了变化,就连与他们打交道的人,也都出现了转变。比如拦车的警察,只是好心地提醒他们车胎漏气,而Tony那些曾经看不起黑人的亲戚,会在圣诞夜欢迎Shirley的光临。
这样的走向很像童话故事的桥段,但至少,在半世纪后的今天,西方早就让这种幻梦变成现实。那么,当我们再次面对某种意义上1962年的美国南部时,确实应该放下那种刻板印象的偏执了。
至少,该有接纳的胸襟以及被接纳的勇气。

电影细节:

多次出现了同样的事物,石头、炸鸡、厕所、西装、监狱、枪、钢琴。。。展现出随着两人的关系变化而变化。每当再次出现的时候,恰恰是get那个点的时候,你会心一笑。。。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点赞 收藏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