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粥比深夜的酒好喝,骗你的人比爱你的人会说...​经济是一个大气候,今年毕业的留学生应该说是寒潮感受最明显的,国外优质的求职机会明显减少,像美国今年CS专业的毕业生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求职焦虑,喊了这么多年狼来了,结果狼真的又来了...于是很多留学生就本能的把注意力转移回国内,但是国内其实现在职场情况也不好,“一个破碎的我,如何拯救一个破碎的你”...而往往在求职过程中,又始终是一个备受煎熬的过程,有家人的不理解,为什么之前他们同事、亲戚的孩子留学回来很好找工作,怎么到你了就感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有自我怀疑,是否真的在能力和背景上还是存在短板;当然更多是来自于经济周期、裁员的负面新闻不绝于耳...但是我们始终要知道,工作还是自己的事情,也决定了我们未来至少30年的工作质量与生活质量,我们既不是为父母圆梦,也不是为了单纯卷入职场做牛马,所以我们首先要想清楚的是三个问题:1、我们到底要什么;2、我们怎么能够达到;3、如果达不到,有没有什么曲线救国的方法?一、首先我们也要清楚,目前国内校招求职,其实留学生并没有很大优势近十年,随着互联网行业和制造业的带动,中国的职场环境和职场自信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十年前,可能对于留学生,很多企业都会高看一眼,毕竟那时候能够出国留学,一方面说明你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也说明你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比较好。但是十年后的今天,hr和面试官在留学生的问题上,还是比较理性。如果单纯从企业认可度,来区分背景的话:第一档:本科优质985+海外名校、本硕海外名校和国内本硕985互有利弊当然,这里面也会有一定区别,比如传统工科方向,其实本硕国内的优质985有的实验室项目并不差,老板长袖善舞的,跟一些大企业合作的项目也不少,之前实验室还有很多直招的机会,而海外硕士要么是学制短,课程排的很紧密;要么就是所在地周围优质制造业和互联网硬件企业少,缺乏优质实习机会;所以反而是一些优质985院校的硕士对于在国内就业更有帮助,包括一些师兄师姐或者导师的人脉资源也有一定帮助。(当然,也要导师愿意给你用)而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海外的优质实习机会也不少,当然,两者工作强度和待遇确实差别比较大,毕竟海外计算机行业没有那么卷,这个也是实情;而如果是金融、商科、文科类专业,确实本身就更看门第之间,海外名校学历和经历对于一些优质求职岗位还是更有帮助的。第二档:本科双非+优质985、本科双非+海外名校(这里个例就不讨论,有的双非大牛CS导师带出来抢着要的也不少)留学生也是会区分的来看,一年~一年半学制的硕士,其实大部分时间就是应付课程和大作业,实习经历和实习经验会比较有限,这种跟三年制的国内外硕士可能有区别。而且像德国的工科硕士跟澳大利亚的工科硕士,虽然可能培养年限一样,但是留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普遍反映也有区别,虽然澳大利亚高校的综合排名更靠前,但是因为缺乏工业氛围或者优质工科企业,学生专业技能和项目视野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短板。而且国内优质985的硕士,很多在实验室人脉上的积累对于求职也是有一些帮助的,特别是他们会比较申请意向企业的实习,这种实习机会本身也是一种机会。当然,海外名校反而在申请难度上其实比卷考研的可操作空间还更强一些,而且有的人就是看中时间短。二、建议想求职国内的同学,或者是同步考虑国内求职的同学,还是要早做规划1、初期的院校、专业选择一定要认真做好功课。特别如果你本科是双非高校,想寄希望于海外名校镀层金回来就怎么样的年代其实已经过去了,还要认真的选择学校和专业,然后后期尽量争取到一些优质的实习机会,早点留意国内的就业资源,包括本科同学和家人朋友都可以多沟通。2、哪怕你是上语言课或者刚去,如果是附近有什么国内企业举办招聘会,也多去帮帮忙,加加联系方式,不要等到了毕业季,这边要忙论文,回国的事情,各种焦头烂额,然后还要找工作。3、如果你规划工作几年后回来,那么建议选择一些国内未来有较大发展前景的方向,因为这种方向往往后期需求的岗位比较多,国外岗位的趋利性,没有这么强,很多传统岗位可能还更轻松、稳定、薪资性价比更好,但是国内是不一样的。而且现在很多外企在国内的业务,其实被压缩的蛮厉害的,选择的时候可以提前多了解一下国内的市场行情。三、对自己定位准确,清楚自己的利弊到底在哪里:错把时代的机会当成是自己必然能够把握住的机会;错把平台的资源当成是自己必然拥有的能力;错把公司真的当成自己的家;这是为什么上面说要想清楚文章开头的三个问题:1、如果你本身家庭条件很优渥,自己也是风险厌倦的类型,那我觉得完全可以考虑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也不要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好像留学成本多高,回来从事一个薪资天花板的看得见的工作,不划算。工作本身也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在新兴科技行业卷,真正焦虑感不是来自于绝对的加班强度,其实现在公务员也加班,真正的焦虑感还是来自于今天不知道明天岗位怎么变化、行业怎么变化以及是否背优化,这种不稳定性才是安全感缺失,造成焦虑的根本来源。而且也不要瞎折腾,应届的身份在一些岗位报考、特殊选调、以及党政储备人才直招上,还是有一定优势的。2、如果你对钱的欲望还是比较强,也希望通过工作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那企业的薪资成长空间还是要比体制内好的:如果你对工作强度,工作平衡以及稳定性比较看重,那还是外企(赛道最好处于上升期,因为如果只是存量赛道的话,外企其实在国内是出于走下坡路的趋势,而且后续赛道处于上升期,外企平台万一不行了,跳槽的选择也多);大型国央企(其实央国企的差别蛮大的,包括很多子公司也会有区别,有的子公司比本部还会好,这里面前期的信息搜集就很重要,一方面是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就是留意招聘时间窗口,这类企业的招聘其实是比较僵化的,错过了校招窗口,后续的弹性招聘是比较少的)会更好一些;如果你本身是卷王体质,就是看重发展,也不排斥加班和焦虑,还是更看重成功的机会面。那还是优先选择热门成长期的行业赛道比较好,包括后续潜在的创业机会、创业人脉和资源也会更好。a、互联网行业:任何行业都有周期性的起伏,产业互联网的路还远没有走完,现在政策掣肘更多也是针对的互联网头部民营大厂,其实你看一些国央企的动作也能够感受到,拥抱互联网还是一种主旋律,只是在业务层面,更推荐往企业服务(云计算、数字化企业需求解决方案等走)或者是往互联网跨境出海(电商、游戏、娱乐、内容等等),当然,建议优先选择大厂,虽然很多留学生也能收到不错创投公司的机会,薪资反而更好;但是从目前的反馈来看,能够把握住的很少,一方面,企业做大之后,也会快速通过社招补充核心骨干和管理层;而如果企业没做大,项目质量差,跳槽项目支撑也弱。c、半导体行业:其实半导体行业普遍的工作强度也不低,这是行业属性决定的,里面外资、国资、民营背景也都有,更重要的还是要结合自己的背景来,如果专业背景相关,可以考虑,毕竟中美贸易的争端是长期的,而半导体又是重点关注的行业,无形中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壁垒,所以后续的产业机会是有的,但是一方面,前期的F腐也让资本一定程度上冷静下来,另一方面国内确实什么热门,玩家就一拥而上。而且里面其实也有很多类型的分支,包括在薪资上,其实不想其他行业,设计、制造和设备商的差距那么大, 所以对于design House、vendor、fab之间的企业和岗位选择,可以提前多做一些了解,然后储备一些对口的项目或者实习经验,特别是design house还是会更欢迎有一定项目或者实习经验的同学。d、新能源汽车行业:严格意义上说,行业格局还没有稳定,除了前二,其他车企的排名后续都是在持续的优化变动过程中,但是赛道持续往上,这是大基调,毕竟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切换的趋势是固定的,其实新能源汽车行业不同岗位之间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包括整车厂、供应商之间的技术定位也有区别,而且传统汽车销售在往新能源汽车销售的过程中,销售形式、渠道形式也都发展了很大的改变你。如果是对于技术成长性很看重的,还是更推荐选择头部的供应商,或者新能源整车厂(非合资、外资);如果是对于项目、产品能力更看重的,那外资、合资车企还是可以优先考虑的,很多流程、供应商质量还是会好一些,后续等行业格局稳定一些后,再考虑跳槽;而且现在车企也都比较重视出海,虽然后续海外一些其他因素的掣肘会比较多,但是对于留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机会。e、新能源行业(储能、光电等):行业稳定性一般,还处于比较草莽的阶段,商业化模式也没有完全固化下来,但是产业机会是有的,特别是海外的同学了解一下近期海外储能市场的火爆也能够感受到,因为offer都是比较出来的,就像如果有人跟你说,AA地区的高校一定比BB地区的高校好,你也决定这种话题很片面。3、如果不是哪怕排斥,海外出差或者生活的话,还是建议发挥自己的留学优势:a、尽量选择企业的海外部门或者海外业务进行过度:一方面部门文化和气氛趋同,更容易适应,这边其实留学生回国就业后,特别是本硕都是在海外的,对于很多国内领导的管理风格、pua文化还是很抵触的。另一方面本身海外产品部门的利润率也不错,最重要的是你可以通过你的背景,作为壁垒,这是国内一些学生的求职短板。b、选择留学生目前还有一定优势的行业,或者外企在国内还处于主导优势的行业。比如金融行业:一方面,金融行业其实对于人脉和家庭条件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留学生群体整体的家庭背景和全球化视野和人脉还是要好于国内的同学,而且金融体系目前国内也还在向国外借鉴学习的过程中,所以优质高校的海归在金融行业还是有很强的吸引力;其实从2021年开始,很多金融行业的留学生普遍反映,别说求职了,连实习都很卷,都是神仙打架,而且还有很多关系户挤掉留用名额,这时候求职范围也可以适当扩大一些,一些大型国央企(投资部或者理财子公司)、互联网硬件、互联网、新能源头部等企业的投融资部门、商业分析部门、战略部门等等也可以考虑,毕竟对于他们而言,投资也是解决产业链协同问题很有效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就是对于有出海需求的企业,留学生有很好的语言能力,在留学的过程中,其实也是积累了海外的生活经验和阅历,这个对于后续跟海外客户、用户的交流也都是很有帮助的。所以企业的校招招聘过程中,对于留学生的毕业时间也放的很宽,虽然留学生的毕业时间没那么统一,但像华为直接是给了两年的时间跨度,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优秀留学生来投递。四、还是要早做准备1、海外院校的培养方式,其实找工作的功利性没有那么强,而且有的同学确实除开上课和做reading的时间,日常也很紧凑。但是有的事情,其实是可以同步做的,包括了解国内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国内的实习机会和岗位匹配度要求等等,毕竟在工程能力和国内企业人脉上,其实跟国内的研究生相比还是有差距的。2、有的同学觉得,好像国内企业接受线上实习的很少,所以投实习没有什么意思,其实并不是这样,在实习面试过程中,也是你职场人脉的一种拓展,多加微信,其实后续校招过程中,问问内推、问问进度都是可以的。另一方面,就是利用国内高中同学、本科同学、研究生同学等等,还是可以提前了解一下国内的职场,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和人脉圈,国内通过六次关系迭代真的可以触达到任何一个人,有时候你临时问的效果,肯定没有提前帮你留意的效果好。包括提前留意一些国内求职平台的信息发布。3、提前了解国内的面试形式,面试重点和岗位呈现重点也很重要,严格意义说,国内的面试雷区还是比国外面试的雷区多,而且套路也会更多,在国外很多偏隐私的问题也都带过去了,但是国内可能会刨根问底,而且你还要给面试官安全感。包括也要对简历提前做一定的优化,针对国内的招聘市场,强调自己的优势和与岗位的匹配度,也可以将留学经历与国内招聘岗位的需求相结合,突出自己在国际化背景下的优势。4、留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因为本身没有三方的束缚,还是可以多尝试一些,校招的机会其实就是一次,不要过早的结束校招。欢迎交流,还是祝大家求职顺利~也欢迎看看我的其他文章前职场大叔现高校教师希望的职场经验能够给你提供帮助
点赞 8
评论 0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点赞 收藏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