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瞬间让你觉得工作好累#是某个周三的深夜,办公室只剩我桌上的灯还亮着,屏幕上是改到第三版的方案,微信里躺着领导半小时前发来的消息:“还是第一版的核心逻辑更清晰,你把细节再捋顺”。
那一瞬间突然就累了 —— 不是身体的疲惫,是那种 “努力像被打了折扣” 的无力感。
下午花了三个小时打磨新框架,反复核对数据、调整逻辑,甚至为了一个更优的呈现形式,特意学了新的可视化工具,满心以为能让方案更出彩。结果被一句话打回原点,还要重新捡起被自己否定过的旧版本,补全那些当初觉得不够完善的细节。
窗外的街道空荡荡的,楼下便利店的灯光隔着玻璃看过去格外遥远。我起身接水,发现饮水机里的水已经凉了,杯壁上凝着水珠,像极了这大半天的情绪 —— 攒了满心的期待,最后只剩冷冰冰的返工。
更让人疲惫的是,这种 “无用功” 不是第一次发生。有时候是反复修改却没人明确方向的需求,有时候是机械重复、看不到成长的琐事,有时候是明明拼尽全力,却只得到 “还行” 的反馈。就像在一条没有路标也没有尽头的路上走,不知道自己的脚步到底有没有意义。
那天晚上我坐在工位上,对着屏幕发呆了十分钟。没有愤怒,也没有委屈,就是单纯的累,累到不想点开文档,不想回复消息,甚至不想思考 “接下来该怎么做”。最后还是默默打开第一版方案,一点点补充细节,直到凌晨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
现在回想起来,让人觉得累的从来不是加班本身,也不是任务有多难,而是那种 “付出不被看见” 的失落,“努力没有方向” 的迷茫,以及 “重复内耗” 带来的精神消耗。就像一根一直紧绷的弦,可能不是因为承受了多大的重量,而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放松。
但好在,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还是会习惯性地收拾好心情去上班。或许工作就是这样,有突如其来的疲惫,也有咬牙坚持后的释然。那些让人觉得累的瞬间,最终也成了我们成长路上的印记 —— 让我们慢慢学会筛选值得付出的事,学会在迷茫中找到自己的节奏,也学会在疲惫后,依然有重新出发的勇气。
那一瞬间突然就累了 —— 不是身体的疲惫,是那种 “努力像被打了折扣” 的无力感。
下午花了三个小时打磨新框架,反复核对数据、调整逻辑,甚至为了一个更优的呈现形式,特意学了新的可视化工具,满心以为能让方案更出彩。结果被一句话打回原点,还要重新捡起被自己否定过的旧版本,补全那些当初觉得不够完善的细节。
窗外的街道空荡荡的,楼下便利店的灯光隔着玻璃看过去格外遥远。我起身接水,发现饮水机里的水已经凉了,杯壁上凝着水珠,像极了这大半天的情绪 —— 攒了满心的期待,最后只剩冷冰冰的返工。
更让人疲惫的是,这种 “无用功” 不是第一次发生。有时候是反复修改却没人明确方向的需求,有时候是机械重复、看不到成长的琐事,有时候是明明拼尽全力,却只得到 “还行” 的反馈。就像在一条没有路标也没有尽头的路上走,不知道自己的脚步到底有没有意义。
那天晚上我坐在工位上,对着屏幕发呆了十分钟。没有愤怒,也没有委屈,就是单纯的累,累到不想点开文档,不想回复消息,甚至不想思考 “接下来该怎么做”。最后还是默默打开第一版方案,一点点补充细节,直到凌晨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
现在回想起来,让人觉得累的从来不是加班本身,也不是任务有多难,而是那种 “付出不被看见” 的失落,“努力没有方向” 的迷茫,以及 “重复内耗” 带来的精神消耗。就像一根一直紧绷的弦,可能不是因为承受了多大的重量,而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放松。
但好在,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还是会习惯性地收拾好心情去上班。或许工作就是这样,有突如其来的疲惫,也有咬牙坚持后的释然。那些让人觉得累的瞬间,最终也成了我们成长路上的印记 —— 让我们慢慢学会筛选值得付出的事,学会在迷茫中找到自己的节奏,也学会在疲惫后,依然有重新出发的勇气。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11-24 17:07
西南交通大学 交易师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