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头苦干,不如会刷脸
关于i人适合做什么这个问题,我有一些想法想说,仅仅是表达个人看法,对任何行业都没有敌意
虽然我在牛客很活跃,但是现实里其实是i人,不喜欢社交,很多事情喜欢一个人去做,比如我会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旅行,一个人去书店,一个人逛商场。虽然也会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但是很多时候喜欢一个人去干一些事情。感觉i人其实在社会上会吃亏的,因为i人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善于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到大家面前,更不会吹嘘自己做的有多好,尤其是当众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自己的工作成果,而在这个社会中一个擅长展示自己的人反而更能得到上级的重视,更容易得到晋升。
比如我的前小米导师,他在2010就加入小米了,小米也是2010年创办的,这意味着我的mentor是最早加入小米的那一帮人,当然不是合伙人,只是首批程序员,是和雷军打江山的那伙人。真的技术很牛,在组内任何问题他都可以解决,可以说是整个小米技术这块都能数得上号的,当然是安卓这一块,但是我这个导师真的太专注技术了,而且对技术非常执拗,这种人真的是崇尚技术,在技术面前没有领导和老板,我们经常在周会时,遇到我的导师和领导和老板疯狂battle,经常到面红耳赤的地步,我的导师面前我不管你是老板还是啥,你是雷军我也不管,反正技术上不符合逻辑的我就是要说出来。所以结局很明显,我导师不擅长,应该说是不屑于溜须拍马,讨好上级,只做自己的技术,所以来了小米10年也只升了3级,由于小米职级是从13到22,所以工作十年才16真的很低了,而且还是首批小米程序员。这可能就是i人弊端吧,技术这块给个19 20都不过分,可惜我的导师了,听说后来自己倒腾网点去了,人家早就财富自由了,估计也不在乎了。
类比下和我一起入职的小米同事,由于擅长表现,应该是特别会表现,时不时的就去主管老板那里刷刷存在感,然后特别爱在吃饭时候给领导发代码,让主管review,然后特别喜欢和领导讨论问题,结局就是一年升一级,2021年去小米,2024就已经是16级了,这完全就是和我导师风格完全相反的人,然后解决也是完全相反的。
有些人会觉得,i人不喜欢表达自己,不喜欢社交,更喜欢专注自己做的事情,更适合做研究,比如在学术界。但是我想说即使在学术界,也是需要生存的,难道饿着肚子去搞研究吗?的确可能会有人这么去干,忍受得了孤独只想去搞自己的研究,但是绝大多数人,从事的任何行业还是为了能够首先填饱肚子,才能去做其他事。那我经历的几件事来看,其实I人其实做学术其实也挺吃亏的。
比如我的前院长,老实说前院长真的有学识有能力,也很想给学生做一些实事,也想把学院变得更好,但是由于一些想法和改革措施触动了很多老顽固的利益(明明已经下去了,退居幕后了,但是还要敢于学院的运行,还要指指点点,维护自己利益,巩固自己的山头主义)。所以我的前院长收到前前院长等一些人的排挤,一个院长还要每天去给之前的老领导汇报工作,还需要像一个谦卑的学生面对自己的老师一样,不是说不尊重老前辈,只是说我这个前院长其实有本事干实事的人,但是不善于溜须拍马,不擅长讨好老领导和学院德高望重的人,后来很多改革措施都被否定了,感觉后面就慢慢被架空了一样,很多事情还需要老领导拍板。种种事情的冲击下,我的前院长放弃了985平台,去到了上海的一个二本学院当院长去了,南方相比比方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南方不像北方有这么多的弯弯绕绕(官僚之风),这个问题很多人已经吐槽过了,南方同样做一件事一天就弄完了各种手续,但是北方一周都说不定。所以南方的经商环境要比北方好的多,我作为北方人也深深地赞同这一点。
再比如北大天才许晨阳,满怀热血回国搞研究,他说想为中国数学做点事。北大也给予了他很多的资源。在此期间拿了很多大奖,他的奖和成果数量多,质量又高。许晨阳慢慢发现,国内的学术环境跟他想象的不太一样。他留下了三句话:
- 国内学术界的气氛过于急功近利,不利于潜心搞学术研究。
- 学术论文造假现象太过严重,投机取巧走捷径的人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 国内的学术界过于讲究资历,对年轻人的支持力度不够
其实第三点就是对i人不利的,国内注重论资排辈,所以一个人想在圈子里面混得好,也要拜山头,拜码头。学术界也不是净土了
所以嘛,大多数人的我们还是变E一些吧,尤其是在工作中,工作中要敢于善于将自己的努力和成果展示到大家面前,让你的领导和上级知道你做的事,要敢于“炫耀”,那样会有利于你在公司的发展。只会闷头苦干事没有出路的,除非你真的技术超级牛,牛到在公司已经无可替代了,但是绝大多数都不能。所以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给自己一个展示的舞台,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嘛。要敢于推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