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对行业,路越走越宽

最近刷到一篇帖子,叫“你的五行藏着你赚钱的行业”,自我感觉也没上年纪呀,怎么都给我推这些文了,主要是讲一个人适合干什么,往往不是学历决定的,也不是兴趣决定的。。。

其实是一个月前的事情了。对于这些,一直是半信半疑的状态,信则有,不信则无吧。

碰巧的是,我朋友这段时间一直在研究“mbti对择业的影响”,他说要拿我做试验,我们就玩了一下,下面是他给我的结果(严重怀疑他是对着答案问问题):

“你优势在于既懂技术,也对业务有敏锐度,这使你能快速判断什么值得做、怎样做出结果。你可能更适合直接看到产出的岗位,离业务近一些,能及时获得反馈、看见自己创造价值的地方,会让你更有成就感。”

虽然我并不清楚背后的推演逻辑,但这段描述确实与我较为贴近。不过,能够借此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方向,倒也不失为一次有趣的自我觉察。

其实不是想安利大家用这种行为去找适合的工作,但选行业这件事确实挺重要的。

我选工作

我毕业那年,有几个offer,说完全没点小骄傲是假的。其中有一个,来自一家消费电子领域的大公司,但说实在,当时心里没底。后来我特意找了一位在那家公司工作的学长聊了。

他人很实在,跟我说,他刚进去那半年,很多时间可能花在处理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上,比如跑跑数据、写写脚本,用他的话说,就是工程性的杂事。翻译过来,就是离核心的技术和业务,有点远。

确实让我心里头就开始犯嘀咕了。刚毕业的时候作为一个技术er,就想要能尽快看到自己做的东西产生实际价值,哪怕很小。一想到可能要花很长时间在打杂上,才能慢慢摸到核心业务的边,我就特别犹豫。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面试了智慧芽。在大部分同学里的知名度,确实比不上那些天天上新闻的大厂。我也是自己花时间查资料,这家公司在专利大数据和NLP这个领域,是头部,算是行业里比较受认可的独角兽。

让我产生好感的,是后来的面试。面过几家,智慧芽的面试官问的问题都很实,没什么虚头巴脑,我感觉,他们是想找一个能一起解决问题、做事的伙伴。

有个细节我印象特别深。当时和面试官讨论一个模型优化的思路,本来可能几分钟就结束的话题,你来我往地聊了快半个小时。

另外我有个同学,面试完就吐槽,他后来有句话“相信面试体验不好的团队氛围肯定不好”,听着有点绝对,但仔细想想,好像也有点道理,这句话我也记了很久。

体验如何

入职后,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公司确实做到了“需要什么岗位就去招什么岗位”。我学的是NLP,进来后就直接分到了NLP业务团队。因为“现在的问题都需要解决”,所以基本上新人都能分到核心的业务或者你擅长的方向上,不会有太大偏差。

工作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参与甚至主导一个项目,看到项目中的问题被解决,上线后就能直接得到客户的反馈。我们之前搞黑客马拉松,大家可以自由组队,用一两天的时间去实现一个酷炫的想法,有工程师文化。

在大模型这块,有投入,模型还拿到了国家级的双认证,不是只停留在demo 阶段。优势是在于,我们做大模型基本上在应用阶段能够做商业化,做产品化的。

我们内部常说一句话,叫“玩大一点”。意思是,做一件事不光是完成任务,是可以放开想,能不能让它的适用性更广、功能更酷,对爱琢磨技术的人来说,挺对胃口。

我觉得千人公司和万人公司没有太大差异,工资一样的情况下选择小公司,小公司的优势是可以具体得去负责一件事情,话语权更大一些,对科研的同学更有吸引力。对于我来说,至少在NLP方向,智慧芽在苏州是除了微软之外非常好的选择。

最后

不知不觉絮叨了这么多,真的不是想吹嘘我的选择有多完美,实话实说,哪份工作没点头疼事。

我真正想表达,找工作时,就别只看公司的名气和规模了,看能不能摸到核心业务、团队氛围允不允许你试错,看起来虚的东西,反而决定了未来几年,手上能攒下多少实在的本钱。

这些碎碎念,能给大家提供一点点不一样的角度就很好了。求职季,焦虑是正常的,但请一定相信自己前期的调研和判断。

祝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求职你最看重什么?##技术人##行业选择##智慧芽求职进展汇总#
全部评论
跟上政策才能赚钱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昨天 17:33 安徽
追风口的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昨天 22:31 江苏

相关推荐

评论
10
3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