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招面试官说】什么样的技术人更容易被大厂校招选中?

又到一年校招季,在牛客论坛看到不少同学已经在投暑期实习、准备秋招,自己在面试中也时不时会被问及: “技术面到底看重什么?” “我面试的时候问题都答上来了,怎么就挂了?”
……
我特别理解这种困惑,毕竟自己当年也是一路从校招走来。幸运的是,现在的我已经有了更完整的视角,从19年开始每年都作为面试官参与校招面试,这几年已经面试了上百位候选人。
今天通过这篇帖子分享,想从一个面试官的角度,讲讲我在面试中真正会被打动的特质,以及那些看起来“努力了但方向不太对”的常见误区。
希望这篇内容,能帮正在准备的你,多一些清晰、少一些焦虑。
一、真正看重的能力,其实没那么复杂
既然是校招,面向的都是应届生,所以不会要求“什么都会、技术很成熟”,因此千万不要被网传的“面试造航母”所毒害。有几个特质,是每次面试时我都会特别关注的:
1. 基础扎实,比会多少框架更重要。
绝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大厂在招聘应届生时都是带着溢价的:一面是应届生动辄几十万的offer,另一面是很多职场老人被“倒挂”,应届生在技能和经验上都没有优势,为什么企业还要花大价钱招聘?这里的溢价就源于“潜力”,而决定技术人潜力的两个重要因素就是“技术基础”“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可以非常直观的通过基础的掌握反应出来。
很多同学简历上罗列了一长串技能:Vue、React、Node.js、TypeScript、Webpack、Vite、Three.js… 但一聊项目细节,就开始卡壳。实际上,能把 Promise、事件循环、浏览器缓存这些讲清楚,有良好的代码规范和基本的抽象能力,这些比起掌握多少框架更重要。
很多同学把基础戏称为“八股文”,我不这么认为。面试中我遇到一些印象深刻的同学,他们往往有这三种行为:
a. 在面对技术问题时,能够把这些很抽象且枯燥的内容,用一种很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清楚,他是用自己的方法在讲,而不是按照标准的方式在“背诵”,这背后是强大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费曼学习法)。
b. 他们入门不久,却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在“谈谈对…的理解”这类问题,能够有非常结构化的输出:定义(是什么)、原理(机制或运行流程)、应用(优劣势和使用场景)、思考(延展和总结),这样的输出展示出了“超出教材本身”的思考能力,是区分“死记硬背”和“真正理解”的关键。
c. 能够活学活用,不仅是知道技术本身,还能应用到实际的场景中,甚至是给予理解做出合理的推测,能够灵活运用并且具备场景迁移能力,是面试官心里给高分的“隐性指标”。
2. 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招一个人进来,最核心的需求是:把一个实际问题解决掉。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往往是需要探索且没有标准答案的,这时候,比“掌握了哪些 API”更重要的是“有没有系统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校招面试中,关注点往往不是最后的答案本身,而是你遇到问题时的逻辑过程和思维方式。
我经常会设置一些开放问题(比如设计一个…),来看一个候选人的逻辑过程:
明确问题: 你有没有搞清楚问题,并且能抓住里面的关键;
拆解步骤: 在面对“把大象装进冰箱”这种复杂问题时,你能不能进行拆解;
思路清晰: 你能不能把自己的推理过程表达出来,而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满足上面的前提下,过往有些候选人还表现出来一些特质,非常打动我:
愿意验证: 在思路中主动提到“我可以通过什么方式验证它是否正确”;
能承认不会: 遇到不确定的问题会做假设并尝试分析,更会诚实表达不会而不是死撑;
愿意思考 trade-off: 能理解为什么 A 比 B 更合适,而不是“网上都这么写我就这么写”。
3. 沟通表达很关键
很多同学会误解沟通能力,觉得只和销售或产品经理有关,技术只要代码写得好其他就无所谓。在技术团队中,清晰地表达思路、和别人协同推进项目是一个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在大厂中能快速成长的关键,因为这不仅影响效率,更直接关系到协作质量与产出稳定性。
在面试中,我往往会通过这些来判断沟通能力:
a. 在讲述具体案例时,能按照STAR原则清楚的描述“你的任务是什么,做了什么事情,拿到什么样的结果”。
b. 有逻辑地阐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比最后对错更重要。
c. 表达是否有“专业性”,比如用技术术语准确描述问题。
d. 有没有“可能”、“大概”、“好像”、“差不多”、“感觉是”这类模棱两可的词汇。遇到不会的内容,敢于说“不太确定”或“我理解是…,但可能有误”,而不是强答、绕话题。
e. 表达过程中有没有逻辑引导,条理清晰而不是碎片式输出。
4. 有好奇心和自我驱动
前面说到校招的用人倾向看潜力,在技术更新飞快的一线大厂,光靠“你现在掌握了什么”是不够的,更看重的是你有没有持续学习、深入探索的动力。
所以在面试中我会看这个候选人没有技术热情,主动做(动手实践)一些东西、有没有关注同行或者同领域的技术、其他人怎么做的,这个就是“视野”。优秀的校招生都会关注别人怎么做的,知道有哪些开源技术、行业热点,愿意尝试愿意学,背后的动机就是有好奇心和技术热情,这种驱动力,是未来能成长得快、能走得远的基础。
技术从来不是一眼定胜负的事。越是年轻的候选人,越要看未来能走到哪儿。有好奇心、有自驱力,愿意付诸实践、不断打磨自己的技术和思维方式——这才是大厂想要的人。
5. 安分、皮实
很多时候不是一行一行码代码,而是要面对这些现实场景:
需求来得紧,还得追着产品跑;
方案临时变了,要你快速调整甚至推翻重做;
线上问题要第一时间定位、修复、复盘;
跟后端、测试、设计各种协同,一来一回都得顶住情绪和进度双重压力。
所以,我更倾向于招到那种“踏踏实实、不怕麻烦、有韧劲的人”,他们能咬牙扛下节奏、稳住心态、持续输出,是整个团队最靠谱的基石。
成长是长期的。在我带过的校招生中,有不少人在入职时中规中矩,但因为他们稳、肯做事、抗压不浮躁,入职几年成长非常快,最后反而脱颖而出。安分,是能力之下的底盘;皮实,是成长之路的韧性。
“一个很安分的兵。不太焦虑,耐得住寂寞。有很多人天天都在焦虑,怕没得到,怕寂寞。我喜欢不焦虑的人。” —— 《士兵突击》
二、这些误区,希望你不要踩
1. 简历包装过度,项目写得很炫但讲不清楚细节;
2. 花费大量精力刷题,忽视实际应用能力;
3. 只会写“业务代码(调用API)”,原理和抽象能力薄弱;
4. 背“标准答案”,缺少自己的思考。
三、写给想进大厂的你
大厂的确标准不低,但大厂的面试不是找“完美的人”,而是找“适合的人”,候选人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经历、想法、感悟…把自己充分展示出来,让面试官在几十分钟内快速判断出你的优势在哪儿、不足在哪儿、是不是能Match。
在面试中,我也更愿意看到你真实的样子——你的项目可以不复杂,但你能把它讲清楚;你可以不完美,但你愿意承认不足,并说出“如果有更多时间我会怎么改进”;你可能紧张甚至慌张,但你的眼神里是有想法、有热情的。
面试也是面试官一个照镜子的机会,每一份简历我都会认真看,希望能看到每一个“闪光点”,所以别怕简历不够华丽,真诚地展示你做过的事情,突出你最自信的部分就好。
最后,如果你正在准备校招/实习,并且也在找一份能学、能干、能成长的岗位,非常欢迎你来我们团队,文末有内推渠道,***************。
希望我们能在线上线下真正“见一面”,也希望你在奔赴大厂的路上,能越走越稳、越走越有信心。
#应届生简历当中,HR最关注哪些?##大厂面试##前端工程师##校招##内推#
全部评论
分享一道面试题: function getMyWechatCode() { const firstName = 'Jeriah'; const lastName = 'Lee'; console.info(`My WC_code is ${firstName}-${lastName}`); // you can contact me. }
5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5-15 16:20 北京
等下就把自己塑造成帖子里的形象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5-15 18:35 广东
部门长期招聘实习/应届生/社招,如果你有意向,我们评论区见~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5-15 16:24 北京

相关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11
23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