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的6.39亿年薪,凭什么?
李想拿了6.39亿年薪,上热搜了。然而相比起之前雷军“疑似”成为首富时的赞赏,网友更多的是吐槽甚至嘲讽:
“天天亏钱的车企,高管却年年高薪”
“销售提成才1200”
“我的理想年薪和李想年薪差不多”。
一时间,吃瓜群众将李想连同整个电动车新势力行业,一起拷打。
这事儿,不只是钱的数字刺激人,更像是大众情绪的错位释放——为什么李想挣钱,有人会觉得不舒服?
我认真扒完财报、翻了新势力们的近况,答案或许在这些真实的对比里。
李想的6.39亿,并不是白拿。这6.39亿并不是直接从公司账户上打走6.39亿现金。这笔钱里,99.6%是股权激励,不是现金工资。具体拆开是:
- 基本年薪:266.5万元;
- 期权激励:6.36亿元,源于公司达成2024年交付50万辆目标;
- 行权价格:14.63美元/股,而理想当下股价约26美元/股;
- 实现方式:李想需掏出约19亿元现金才能行权。
换句话说,这不是公司送钱给他,而是他自己必须出钱买股票,然后承担波动,未来可能赚、也可能赔。而这套期权,是2021年就设定的,属于“达标才解锁”的里程碑机制。
2024年,理想完成了50万辆交付,目标达成。那问题来了,原定目标不是80万辆吗?确实,公司年中将目标下调到了50万。很多人就卡在这儿,质疑激励“自导自演”,对自己下KPI、再自己奖励自己,程序正义显得有点弱。
但我们稍后再谈程序感受,先看现实的冰与火。
“别人家都在爆雷”
理想却赚钱了
要知道,李想拿这笔钱的时间点,几乎是整个新势力行业最难熬的阶段之一。
2023年10月,威马汽车申请破产重整,创始人沈晖被曝出国;
2024年初,高合汽车宣布停产,创始人丁磊“失联”;
2024年底,哪吒汽车被曝资金链断裂,裁员风波不断;
2024年蔚来继续巨亏,全年净亏损约200亿元(据财报);
极越汽车崩溃后等待重整,前景堪忧……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这届新势力,退潮得尤其快。
但理想却成了少数“挣钱的车企”之一。2024年财报显示:
- 交付量:50.05万辆(新势力第一);
- 营收:1445亿元;
- 净利润:80亿元。
你可以不喜欢李想,但你不能否认:在一堆企业爆雷,创始人跑路中,他硬是把理想拉成了盈利的新势力销冠。
对比一下:
- 小鹏董事长何小鹏:2024年年薪167.6万元;
- 蔚来董事长李斌:2024年仍亏,个人薪资未公布,但公司亏损扩大;
- 比亚迪王传福:年薪765万元;
- 吉利李书福:年薪仅37.6万元(但是真·控股巨头,早已不靠工资);
是的,李想确实在数字上“鹤立鸡群”,但在兑现方式和风险承担上,他也的确是“别具一格”。
如果你是李想
这6.39亿你敢拿吗?
我们算一下,李想如果真想兑现这6.39亿,他得:
1、掏出真金白银19亿美元,行权买入期权股份;
2、拿住这1800万股,短期不能套现,长期得赌公司持续上涨;
3、假如理想股价掉回行权价之下,他可能血本无归。
这和“落袋为安”是两码事,甚至更像是一场超级豪赌——用创始人自己的钱,继续押注自己打造的公司。
这套模式,其实源自马斯克。特斯拉2021年就给了马斯克类似的“零年薪+超高股权激励”模式。中国的新势力学得很快,但多数车企没到那一步就死了,李想成了唯一活下来兑现这套玩法的人。
这个6.39亿的核心争议,其实就在这儿。
2021年,理想汽车设定了“里程碑式”股权激励条款,分阶段触发。其中第一阶段条件是:2024年交付50万辆以上。但问题是,理想原本在2023年底喊出的目标是——80万辆。
到了年中,公司发布财报时,目标变成了50万辆。于是质疑声来了:“KPI自己设,自己改,再自己领奖,太巧了吧?”、“有没有程序正义?”、“普通员工拼死拼活25万,李想一句话就能领6个多亿?”
(24年底,李想购买亲自在车管所上牌,回应网友质疑:
500万以内的车,最好的就是理想汽车。 然后他回头就买了辆298万的法拉利)
从感受上讲,这些质疑并不难理解。但也必须讲清楚几个现实:
第一,理想是上市公司,不是李想一个人的理想。激励方案不是临时起意,而是2021年就已披露给投资人的公司治理安排,写进年报、过了董事会,也通过了股东。不是李想说给就给、说改就改。
第二,目标调整背后有充分理由:2024年初,MEGA车型失利,销量低于预期,加上新能源市场集体遇冷,理想的策略转向了“止损与稳增长”。换句话说,不是为了李想那点股权调目标,而是市场不给力,理想不得不修正航线。
这并不罕见。现实里,几乎所有新势力都“向现实低头”过——
- 蔚来2025年一季度净亏损34亿元,全年预计还要烧掉百亿;
- 哪吒、极越、高合接连暴雷,威马创始人跑路海外,微博沦陷;
- 即便是小米汽车这类后来者,也在产能爬坡期不敢定太高目标。
(24年3月21日,面对李想maga遇冷的问题,李想发布员工信)
在这样的冰面上滑行,还能完成50万辆交付,逆势交出净利润,成为新势力里唯一盈利的一家。李想这一年,从产品策略到成本控制,确实是一场场硬仗打下来的。
比起那些还在亏损、却依然高薪的车企高管,这笔钱至少站得住业绩逻辑。
为什么李想挣钱
大家总觉得“不舒服”?
这可能才是这场争议的核心。
同样是挣钱,雷军也挣钱,甚至之前网传差一点登顶中国新首富,但大众对他的感受,几乎是“集体祝福”级别的。
小米SU7卖爆了,雷军的那句“赌上所有荣誉”“人生最后一次创业”,依然能刷屏热搜,打动人心。
为什么?
因为他太“对味”了——稳重、谦逊,说话总带点苦口婆心;十年如一日地用“雷布斯”的姿态勤勤恳恳做产品;微博一发就是“加班”、“感谢米粉”、“亏钱也要做好产品”。
这不只是会做产品,更是会做人设。
反观李想,他从不掩饰自己的“暴脾气”,面对舆论,有任何不爽,直接对线。说话直接,态度强硬。
那句当年在节目上拍桌子怒喊“听我讲完!”的画面,至今仍在不少人心中打下了“傲慢”、“跋扈”的烙印。哪怕过去了十几年,他的样子依旧——情绪外露、不太迎合、保持自信,但也增长了谦逊。
所以,他很能干,但不够“讨喜”。
这不是他的错,只是我们的审美习惯:
我们更偏爱“于东来”式的企业家:低调、温和、有情怀、有公益心,最好再自带“奉献型人格”。
企业家要挣钱可以,但你得“感恩社会”;你可以发光,但不能太锋芒毕露;你可以有钱,但最好“看不出来”。
最后讲个更大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对别人挣钱如此敏感?
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焦虑。
也许,还有“批判资本”的烙印,“无私奉献”的集体潜意识,以及鄙视链的思维惯性。
但你得承认,挣钱不是原罪,靠本事挣钱更不是。
问题不在李想拿了多少钱,而是我们习惯用“是不是像个好人”的道德尺子,去衡量一个企业家的价值。
而现实是,这个行业活下来的不多,盈利的更少,李想拿钱,是对结果的奖励,而不是性格的投票。
说到底,我们希望企业家挣钱的方式要“他值得”,而不是“他厉害”。
这其实挺矛盾的——我们一边喊着尊重市场、尊重创业者;一边又希望他们像老好人一样低眉顺眼,别让人有“情绪落差”。
如果今天是个“情商高、话少、衣着朴素”的创业者拿了6.39亿,大家或许就笑一笑,“大佬牛逼”,然后就过去了。
这并不完全公平,但确实真实。
是的,我也觉得李想有时候嘴欠,有点粗鲁莽撞。但你不能否认,他能在一个高风险、高死亡率的行业站住脚,靠的是战略、执行力和极致的产品定位的硬实力。
这不是在为任何人的富人洗地,而是想提醒大家:在评价财富之前,或许我们也该试着理解随之而来的风险、责任和代价。
质疑是正常的,但理解也很重要。
对创造价值的尊重,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