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腾讯、百度相继宣布增加校招岗位?
近期,腾讯和百度相继宣布增加校招岗位。
腾讯宣布启动史上最大就业计划,三年内将新增28000个实习岗位并加大转化录用,其中仅2025年,就将迎来10000名校招实习生,有六成面向技术人才开放。
“今年开放的校招实习岗位涵盖技术、产品、设计、市场、职能等五大类70余种岗位,包括大模型、研发、算法、市场、策划、运营、销售、美术等多个岗位职能。同时,在大模型加速落地的背景下,我们加大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游戏引擎、数字内容等技术类岗位的招聘力度,技术类岗位「扩招」力度空前,占比超60%。”
百度宣布,未来三年将开放21000个实习岗位给优秀校园人才,并持续加强对实习生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实习转正率。
今年3月,百度已面向在校学生开放3000+暑期实习岗位,87%与AI相关,覆盖大模型、机器学习、无人驾驶等领域。本次暑期实习开放了4大岗位类别、超300个细分职位方向,涵盖技术类、产品类、专业服务和管理支持类,以及政企行业解决方案和服务类。值得一提的是,百度在今年首次推出了“三大实习专项计划”,三大事业群组将开放真实的大客户AI场景、提供充足的算力资源,让实习生参与到核心产品的技术创新与研发中。
主包作为一个在校学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值得期待
利好是显而易见的:当下互联网行业岗位拥挤、竞争激烈,在增加了实习/校招岗位之后,同学们“进厂”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实习转正率的增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和社会压力。
暗存隐忧
- 加剧内卷:随着岗位的增加,可能会有越来越多其他行业的同学选择互联网方向,进一步加剧行业的竞争激烈度。
- 潜在廉价劳动力:实习生的薪资和福利远低于正职,招纳更多实习生和校招新人,某种程度上,一方面引入了廉价、充满活力、不知疲倦的“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可以裁撤“职场老人”。虽然需要给予一定的补偿,但相比之下,实习生和校招新人似乎“更香”、更省钱、更有产出潜力,以此循环,快速更新换代。
- 含金量下降:随着实习HC的增多,未来会不会可能出现“人均一段大厂实习”的现象?届时,个人的能力和经历又该通过何种方式去呈现和证明?
- 转正率能否保证:实习生的名额虽然在扩增,但部门的HC是根据业务来定的。虽然有说“进一步提高转正率”,但在人数变多的情况下真能做到如此吗?
大家都是怎么看待这样一个举措的呢?欢迎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
和大家分享一些产品知识/思想/案例,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