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腾讯、百度相继宣布增加校招岗位?

近期,腾讯和百度相继宣布增加校招岗位。

腾讯宣布启动史上最大就业计划,三年内将新增28000个实习岗位并加大转化录用,其中仅2025年,就将迎来10000名校招实习生,有六成面向技术人才开放。

“今年开放的校招实习岗位涵盖技术、产品、设计、市场、职能等五大类70余种岗位,包括大模型、研发、算法、市场、策划、运营、销售、美术等多个岗位职能。同时,在大模型加速落地的背景下,我们加大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游戏引擎、数字内容等技术类岗位的招聘力度,技术类岗位「扩招」力度空前,占比超60%。”

百度宣布,未来三年将开放21000个实习岗位给优秀校园人才,并持续加强对实习生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实习转正率。

今年3月,百度已面向在校学生开放3000+暑期实习岗位,87%与AI相关,覆盖大模型、机器学习、无人驾驶等领域。本次暑期实习开放了4大岗位类别、超300个细分职位方向,涵盖技术类、产品类、专业服务和管理支持类,以及政企行业解决方案和服务类。值得一提的是,百度在今年首次推出了“三大实习专项计划”,三大事业群组将开放真实的大客户AI场景、提供充足的算力资源,让实习生参与到核心产品的技术创新与研发中。

主包作为一个在校学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值得期待

利好是显而易见的:当下互联网行业岗位拥挤、竞争激烈,在增加了实习/校招岗位之后,同学们“进厂”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实习转正率的增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和社会压力。

暗存隐忧

  1. 加剧内卷:随着岗位的增加,可能会有越来越多其他行业的同学选择互联网方向,进一步加剧行业的竞争激烈度。
  2. 潜在廉价劳动力:实习生的薪资和福利远低于正职,招纳更多实习生和校招新人,某种程度上,一方面引入了廉价、充满活力、不知疲倦的“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可以裁撤“职场老人”。虽然需要给予一定的补偿,但相比之下,实习生和校招新人似乎“更香”、更省钱、更有产出潜力,以此循环,快速更新换代。
  3. 含金量下降:随着实习HC的增多,未来会不会可能出现“人均一段大厂实习”的现象?届时,个人的能力和经历又该通过何种方式去呈现和证明?
  4. 转正率能否保证:实习生的名额虽然在扩增,但部门的HC是根据业务来定的。虽然有说“进一步提高转正率”,但在人数变多的情况下真能做到如此吗?

#牛客AI配图神器#

大家都是怎么看待这样一个举措的呢?欢迎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

#牛客激励计划##互联网##校招##暑期实习#
产品经理之思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

和大家分享一些产品知识/思想/案例,敬请期待~

全部评论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今天 09:49 福建

相关推荐

昨天 12:26
门头沟学院 Java
转眼就到五月了,天气还没热起来,回过头看,这大概是过去一年中最忙碌的一段时间。2 月到 4 月几乎没有休息,等节奏慢下来,才发现夏天已经快开始了, 暑期也正式落下帷幕。最后可能会去字节,后面还剩个 B 站和饿了么的面试,但大概率不会再继续投了。我总想为这一年的奔波写点什么,不是为了炫耀什么经历,而是怕自己在未来某个疲惫的清晨,忘了这一路上遇到的人、做过的选择、受过的打击。美团很大,但我所在的组像是一艘大船上的仓库,琐碎、边角,不起眼。小红书则像一条快艇,核心、紧凑、推得很猛,我第一天就被拉去开会,接需求,像是被丢进战场的菜鸟,幸好 mentor 是个特别好的人,用他稳重的方式接住了我的慌张。而字节也算是核心组,目前还没入职,但面试就折磨了我一个月, 面了足足五轮.这一年里,我遇到过一些很重要的人。比如sf师兄,他是我坚持做后端开发最关键的支持者。我实验室工位搬到他旁边后,他几乎是手把手带我,给我发资料、讲面经,一次次帮我梳理思路。没有他,我可能早就放弃了这条路。在小红书实习的时候,我也特别幸运,遇到了 mar 哥和hk。我们经常一起讨论接过需求、代码、实现方案, 当然基本是我听他们说哈哈哈哈,他们对实习, 业务的理解也影响了我很多。记得第一次面 WXG,被评“算法还可以,但缺乏刨根问底的精神”。那时我不太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现在回头看,似乎懂了一些。我是 211 硕士,26 届,机械转码。读研前几乎没接触过编程,只会点最基础的 Python。考研上岸之后有段时间沉迷 APEX 和 LOL,代码完全扔下了,直到后来偶然接触了伯克利的 CS61 系列,才真正开始把基础打扎实。之后也写过一些小的轮子项目,刷题刷到 1700 分,算是慢慢找到方向了。研一的时候,我跟的是一个年轻导师。他非常 push, 当时研零还没正式进组,就给我派了几个活。但人很实在, 我一直觉得他适合去工作, 但是他选择了高校当老师, 他说想把他觉得好的知识教给大学的学生, 他是非常非常好的人。我记得刚开始连函数怎么写都不太会,是他让我坐到他办公桌旁边,一行一行教我 Python,看不懂代码就带我一行一行的读, 我就在旁边当气氛组。说实话,他可能是我见过国内能力最强的 CS 专业的老师,全栈还全干,项目、科研、代码都能上。他给钱也很大方,从不抠,不过就是会被他导师拉去干一些没人愿意接的活,但从来没把这些事压到我们头上。后来我实习,他也很支持。嘴上偶尔抱怨项目没人干了,可从没说过什么“必须回来”这类话,心里清楚他是在成全我。研一那段时间,实验室管得不多,课程也不是特别重。我花了不少时间去上国外网课,比如算法、数据结构、Python、Java 这类基础课程。印象最深的是数据结构,国外老师讲得真好,把很多概念讲得特别透。后来面试的时候,数据结构这块几乎没怎么被问住,心里其实挺感激那些屏幕另一头素未谋面的老师。除此之外,剩下的时间说实话也没做太多正经事,打了不少游戏,LOL、APEX、怪猎,一晃就过去了一年。到 2024 年 7 月,我开始写一篇小论文,同时也开始认真想未来的方向。是工作,还是继续读博?我读研时曾觉得读博是终点,是最理想的归宿。可现实总比想象复杂,慢慢发现自己可能并不那么适合科研。不管是国内的人情世故,还是对专注力和长期热情的要求,我都不太能达到。其实要是随便找个博读读,毕业后去个大专当老师,这条路应该问题不大。但我也明白,那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8 月份,小论文的实验差不多做完了,我开始正式学黑马视频,补后端知识。这时候还好,之前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基础都还在,真正需要补的是 JavaWeb、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这些偏工程和八股的内容。刚开始看着觉得很多,其实沉下心来学,发现真正需要长期记住的没那么多。那段时间我基本是边学边问,师兄还是那个师兄,帅峰。那会儿他还在美团实习,平时很忙,只能周末抽空,我就一口气把一周积攒下来的问题全甩给他。他也从没烦过我,慢慢帮我分析,一点点讲,讲完再去永劫启动到了国企最后一天,  10 月 7 号,我把 JavaWeb 和 Spring 全家桶都看完了,也过了一遍小林 Coding 的计网笔记。为什么我记得那么清楚呢,因为我在家写完了苍穹外卖。那本来是和朋友约好去旅行的日子,但被我鸽了哈哈哈哈,就留在家里写项目, 虽然主要是因为我妈让我回去相亲……这个项目加上之前在实验室做的一个项目,差不多就是我实习投递的主要材料了。当时也不太懂投递策略,想着“先试试看”,就直接把所有知名互联网公司几乎投了个遍, 小厂基本没投过, 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结果就是一整周过去了没有一个面试邀约,整个人挺焦虑的。白天学操作系统,晚上等消息,邮箱看了一遍又一遍。也不是没心理准备,但那种空等的感觉,真的挺消耗人的...#实习# #实习学到什么##暑期##还记得你第一次面试吗?#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6
2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