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内推学而思面经

👩🏫【学而思|创校骨干教师招募令】

🌟 职位亮点

👉 破格培养:校长天团1v1带教,全程参与新校筹建、课程研发与团队搭建

👉 超高速成长:跃迁式发展通道(骨干教师→学科负责人→校区管理岗)

👉 高起点平台:入职即接触战略级项目,深度参与教育创新实践

🎯 招募对象

✅ 22-25届毕业生(专业不限,数理、工科背景优先)

✅ 热爱教育事业,具备创新思维与执行力

✅ 有支教/教育实习/社团管理经验者加分

🌍 工作坐标

📍 粤港澳大湾区

📍 长三角经济圈

💎 薪酬福利

💰 首年综合年薪20-35W

🎁 六险一金、年度体检、带薪病假、福利年假等

【内推链接】https://app.mokahr.com/m/campus_apply/tal/148080?recommendCode=DSbePfMz&hash=%23%2Fjobs#/jobs

【内推码】DSbePfMz

以下是面经分享:

面经:

学而思网校 千里马计划学科产品运营面经+offer

学而思网校学科产品运营:7月20投递+7月28视频1面+7月31视频2面+8月3视频3面+8月4高管终面+8月5通知offer

视频一面:30多分钟,年轻男面试官,态度很好。

  1. 自我介绍;

  2. 为啥选择在线教育;

  3. 认为在线教育偏向教育还是偏向互联网还是差不多;

  4. 对在线教育未来发展有啥看法;

  5. 之前工作都做了些啥?有啥收获?有啥可以迁移到在线教育行业的?

  6. 平时有啥个人爱好?

  7. 是否有其他问题(我问的是和面试岗位相关的)

视频二面:20分钟,年轻男面试官,态度很好,应该是业务leader之类的,完全没聊虚的,问题全都是针对用户的。面试官同样没有迟到,10点准时开始,流程非常高效,估计也挺忙的(跟我说接下来如果合适的话还有第三次面试,所以没必要说太多,哈哈哈哈)。

  1. 自我介绍;

  2. 对于之前项目怎么理解(题主之前兼职的时候运营过墨尔本妈妈社群和线下活动);

  3. 对妈妈市场怎么看?怎么定义澳洲妈妈的群体?

  4. 公域和私域群体有什么区别?

  5. 你认为澳洲华人妈妈在华人社区和以后孩子接受西方教育有冲突吗?怎么解决?

  6. 假如说现在有一个竞品公司,你认为他做什么样的事情你会比较难受?

  7. 其他问题(我问的是未来线上教育发展的方向)

二面的问题都是基于题主之前妈妈社区运营的引申问题,以及我个人对与当时那个市场的看法,所以可能对大家没有特别多参考性,我个人感觉大家可以提前对教育市场-用户-运营-竞品运营做些了解。

视频三面:30分钟,同样7pm准时开始

  1. 自我介绍;

  2. 之前实习的数据总结一下?认为比较困难的事情有什么?怎么解决?

  3. 公司对于你之前做的项目有怎样的评价(有潜力做的好?有潜力但有欠缺?没潜力评价不高?)

  4. 个人的优缺点;

  5. 为什么不继续在之前的公司做?为什么不在之前的行业继续做(题主之前是广告/公关行业的兼职)?为什么选择互联网教育?

  6. 个人问题询问:入职时间?能否同时担任任课老师?是否在国内?父母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有什么看法?

  7. 其他问题(我问的是岗位kpi)

终面高管面:30多分钟,继续8pm准时。

  1. 自我介绍;

  2. 对之前运营的经历的挖掘提问;

  3. 之前做的产品怎么样获客?获客成本是多少?

  4. 怎么理解运营?怎么理解学科产品运营?

  5. 职业规划是啥?

  6. 做运营最重要的点有哪些?这几个点你怎么给自己打分(题主提到了抗压能力)?

  7. 你的抗压能力体现在哪里?举例说明

  8. 在运营这个工作中,认为自己哪里有优势哪里有劣势,分别是什么?

  9. 案例:假如有100个家长报名试听课,作为运营,怎样让她们转化去报名正价课?

  10. 继续上一个案例:那在这个运营团队中,你作为leader,在团队工作中比较重视的是哪几个方面?

  11. 其他问题(我问的是入职培训)

#学而思内推##学而思内推码##学而思##春招##校招#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03-19 14:49
已编辑
携程_产品经理(小语种)
三年前,我怀揣着期待和不安加入了携程,正式成为一名**产品经理**。回头看,这三年既有高光时刻,也有崩溃到怀疑人生的日子,但每一次挑战都让我变得更强,也让我越来越喜欢这个职业。今天就想聊聊我的心得体会,给想入行或者已经在产品路上的朋友们一些参考。  第一年:懵懂但充满激情刚入职的那会儿,我真的什么都不懂,整天在“听不懂”与“装懂”之间反复横跳。第一次参加需求评审会,研发、测试、设计、运营各个角色轮番发言,大家聊得热火朝天,我却一脸懵逼,会议纪要记得支离破碎,甚至连自己设计的需求点都被怼得体无完肤。  更要命的是,研发同学问了我一句:“这个功能的技术实现方式你有考虑吗?”  我当时愣住了,心想:“这不是你们该操心的事吗?”  后来才明白,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不能只管“做什么”,还要考虑“怎么做”。如果不了解基本的技术实现方案,不懂哪些需求是高成本、哪些是低成本,就很容易让研发团队陷入无效加班,或者因为实现难度大被直接拒绝。于是,我开始主动找研发沟通,甚至在项目推进时,跟着他们一起debug、跑测试、调API,慢慢地,大家不再觉得我是个“只会画原型的产品”。  那段时间,虽然经常加班到深夜,但看到第一个自己主导的功能上线,用户反馈还不错时,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第二年:从执行者到独立负责第二年开始,我逐渐从跟着领导做项目,变成自己能独立负责某些产品模块。刚开始压力很大,因为这意味着你不仅要负责需求,还要负责**数据分析、竞品调研、用户调研、甚至跨团队沟通**。  有一次,我负责优化一个机票预订流程的功能,目标是提高转化率。为了找到问题点,我看了大量用户反馈、录屏回放,还找了几个真实用户做访谈,最后发现是因为**用户在填写乘机人信息时,经常输错身份证号,导致支付失败**。于是,我们调整了输入框的交互方式,并增加了身份证OCR识别的功能,最终这个环节的转化率提升了5%。  那次让我真正体会到:产品经理不是拍脑袋想需求,而是用数据和用户反馈去驱动决策。  不过,这一年也遇到了不少挫折。有个项目因为涉及多个业务线,推进起来困难重重,开发团队觉得需求不合理,运营觉得影响现有业务,大家争论不休。作为产品经理,我必须在各方之间协调、说服,甚至需要做一些妥协。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产品不是靠一个人能做成的,而是要靠整个团队一起推动**,沟通和换位思考比单纯的产品能力更重要。  第三年:挑战、责任与成长到了第三年,我已经能独立带一个较大的项目,也开始参与一些战略规划。这时候,产品经理的视角开始发生变化,不再只关注具体的功能,而是思考整个业务的方向,如何让产品真正产生价值。  这一年,我接手了一个全新的项目,需要从0到1搭建一套新的增长体系。没有历史数据,没有参考案例,一切都得从头摸索。团队从最初的方向不明,到逐步落地,再到最终效果超过预期,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当我们看到这个系统上线后带来的实际收益时,那种成就感无可比拟。  不过,随着责任变大,焦虑感也随之而来。产品经理有时候就像“背锅侠”,项目延期了,老板会问你为什么没推进好;用户投诉了,你得想办法去改进;数据表现不佳,你要承担责任……这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产品经理不仅是一个创造者,更是一个负责到底的人。  最后的感悟三年的时间不算长,但足够让我从一个职场小白成长为一个能独立负责项目的产品经理。回头看,这份工作给了我很多东西:  ✅ **更强的逻辑思维**:每天都在分析问题、拆解需求、制定方案,不知不觉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 **更好的沟通能力**:从最开始害怕开会,到现在能自信地和各个团队讨论需求,沟通能力的提升是肉眼可见的。  ✅ **更强的抗压能力**:产品经理的日常就是“多线程处理各种突发情况”,但你会发现,面对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焦虑感就会减少。  当然,这份工作也很累,甚至有时候会让人怀疑自己。但只要你足够热爱产品、热爱解决问题、热爱创造价值,那就值得坚持。  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自己能继续在产品的世界里探索,也祝所有在职场奋斗的朋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如果你也在做产品,或者对携程感兴趣,欢迎交流!🚀🚀🚀
携程工作强度 96人发布 投递携程等公司10个岗位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点赞
2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