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采众长”到“以我为主”,看长沙学思录

铜官窑的非遗鱼灯华服巡游,五一商圈人潮涌动的夜生活,还有湖南卫视《歌手2024》节目的霸屏热搜,大量文旅、娱乐消费热点,向世界展示了一个“青春顶流”的长沙。

但是,长沙的“野心”却不止于此。

5月12日至5月15日,长沙市党政代表团奔赴西安、南京、苏州,进行了一场“4天3城”的学习考察之旅。

注:5月16日下午,长沙市党政代表团考察总结会

(图源:长沙晚报)

那么,长沙为什么要去这3座城市学习考察?此次学习考察收获如何?之后又该如何学以致用?

笔者结合这些城市资源禀赋、发展状况和产业特点思考,一得之见供君参考。

三个关键词的融合发展:文旅、科技、产业

从网红到顶流,长沙经济走出了一条漂亮的增长曲线,2023年,长沙GDP达到1.43万亿元,经济增速为4.8%。

万亿数字的背后,展示着中部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后发优势——通过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方面与其他地区取长补短,以及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实现中部城市加速崛起。

但与此同时,中部城市“榜首”之争也愈演愈烈,武汉、合肥、成都等城市势头不容小觑。

城市竞争,不进则退。长沙要在更高起点上为中部地区崛起发挥引领作用,就必须做得更优更好,向“优等生”取真经,跟“领跑者”找差距,因此这次去兄弟城市“取经”的学习考察之旅十分必要。

而学习,必划重点。笔者认为,这3座城市选得好在“各有所长”,有助于长沙取长补短。

1.在西安,学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发展之道。

今年3月,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提出了“两个融合命题”:一是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二是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

而西安,恰是推进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的“优等生”。

近几年,提到西安,必提“大唐不夜城”。因为西安通过晚会节目、影视作品、社交媒体等各种方式,打造了“白天西安,入夜长安”的文旅形象。同时,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以文化+科技为试点,结合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可沉浸式体验的穿越之旅,也让游客感受到满满科技感。

图源:大唐不夜城官方

考察后,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易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安在‘推动文旅融合,打造旅游目的地’上,有三点做法值得借鉴。一是西安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产品思维拥抱新变化。二是西安深度绑定影视IP,打造影视历史沉浸游。三是西安借助社交媒体造势,持续扩大声势声量,让西安文旅形象频频‘出圈’。”

同为文旅热城,长沙也有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这“三张名片”。比如,杜甫江阁、湖南博物院、长沙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景点,湖南烈士公园、橘子洲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等革命文化景点,五一商圈、文和友等现代文化打卡地。

伴随人流的日渐增长,长沙与游客共创,持续强化旅游经济里的文化竞争力。比如,杜甫江阁限时AR体验快闪活动,开福寺门口的卖花郎等等。

注:杜甫江阁限时AR体验快闪活动(图源:掌上长沙)

如何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发展的新质力量,是一门大学问。未来,长沙势必要进一步学以致用,打造更多文旅科技新场景,答好“两个融合”命题,推动历史文化融入现代新生活、革命文化融入全域大思政、现代文化融入发展主战场。

2.在南京,学以“研”塑城创新求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南京是笔者最熟悉的城市之一。长沙求学六载,南京求学四载,回长沙工作多年后笔者记忆里始终保留着对这座城市独特的印象——“古”与“新”交织,浓厚的学术氛围与良好的科研环境。

南京拥有50余所高等院校(13所双一流大学)、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人才总量和密度居全国前列。英国《自然》增刊《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将南京列为全球排名第六的科研城市。

“以大科学平台牵引未来产业落地,聚力科技成果转化”是南京经济发展的亮点。比如,南京通过成立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为芯片企业搭建共享实验室,实现产研资源共享,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该平台累计提供公共技术服务超23000次,支撑600余个芯片产品的研发,服务额超5亿元。

注:在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公共实验室里,“90后”湘妹子陈丹萍为芯片企业开展射频信号测试(图源:长沙晚报)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表示,南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强富美高”实力彰显、“创新紫金”动能充沛,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也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长沙,就有省级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还有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吉林大学长沙汽车创新研究院等市属事业单位。

未来,长沙要学习借鉴南京成功经验,构建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3.在苏州,学产城融合里的实干精神与开放心态,筑巢引凤来。

再看苏州。苏州经济总量达到近2.5万亿,工业总产值超过4.4万亿,经济发展亮点之处是在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中,充分发挥了园区培育科技企业的高地作用,挥笔写下产城融合这篇“大文章”。

以纳米产业为例,苏州超前10年布局该产业,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苏州纳米城,并优先培育产业发展的优渥环境,打造了具备创新研发、工程化中试、小规模生产、成果转化、专利运营、产业服务、总部办公、综合配套等多种功能的“产业综合社区”。

注:苏州工业园区纳米城(图源:山水洲城记)

如今,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国家纳米产业和人才集聚度最高的区域,相关企业近1300 家,产值突破1550亿元,其中上市企业15家。“国内纳米微球第一股”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江必旺对园区服务高度认可。他指出:“园区的亲商服务非常到位,很多事情都提前帮企业想到,并帮助解决,企业只要集中精力做好科研和生产。”

同为“制造”向“智造”升级之城,长沙要学习苏州营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学以致用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将临港产业开发区、雨华产业园等“飞地园区”建设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总之,学思践悟。三市各自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机制,对于长沙发展能提供不少启示。但是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学有所得后怎么做才是关键。

以“我”为主,让长板更长

从学习到行动,一个最重要的转变就是要从“博采众长”转为“以我为主”,发挥自身长处。

长沙与三座城市地理位置不同、发展环境不同,也有自己的区位优势、产业比较优势。

首先,在城市发展规划方面,长沙要擦亮中部崛起的“金字招牌”。

在中国地理版图上,包括湖南在内的中部六省,犹如国之“脊梁”。

今年3月,总书记亲临湖南,深入长沙、常德等地考察,为湖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领航掌舵、举旗定向。

作为湖南省会,长沙要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同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对外开放高地,在大局下思考、在全局下行动。

如今,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及“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都在向长沙招手。

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商务部在支持中部地区崛起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下一步将积极支持中部六省加快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等开放平台,推动高质量发展。

这意味着长沙扩大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有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支持。而据笔者了解,2023年,商务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就在长沙举办了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带动了30个国内省区市,1700余家中非企业、商协会和金融机构参与,53个建交非洲国家以及联合国工发组织、非盟等12个国际组织应邀而来。

今年5月31日至6月2日,第十三届中部博览会也将于长沙举办。长沙要抓住经贸盛会带来的机遇,全面融入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把向兄弟城市学习而来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经验转化为长沙发展的新成色。

其次,在产业建设方面,长沙要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先进储能材料等产业是长沙的优势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笔者注意到长沙与西安都是抓住时代风口,在汽车“新”赛道超车的典型城市。

2022年,西安以101.52万辆(占全国比重逾14%)成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这一结果早在2003年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打造最早的乘用车生产基地时,便埋下了伏笔。

同样,长沙也是积极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除了长沙比亚迪,长沙还支持了上汽大众长沙工厂迈出转型升级第一步,新建锂电池车间;推动了广汽埃安长沙分公司建设项目在长沙经开区正式开工,打造中部地区的超大型综合汽车生产基地。

注:即将进行提质改造的广汽埃安专家楼装修改造项目效果图

(图源:长沙经开区)

这离不开长沙引进了培育配套供应商,打造了“1+N”汽车零部件产业布局。未来,随着汽车市场竞争主题转向“智能”,长沙想要继续做大做强汽车产业,就需要加大汽车智能创新领域的人才和科研成果、企业引进。

与时俱进,加快比较优势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培育,是长沙产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最后,在文旅消费方面,长沙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和新消费、夜经济活力优势。

对于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发展力量这一命题,长沙一方面要以产品思维发挥历史、人文、生态资源优势,把杜甫江阁、湘江水上游、“一江两岸”亮化灯光秀、洋湖湿地公园、太平街等多个类型的文旅资源打造成“长红”的旅游热点。

太平老街

另一方面,长沙要以新质生产力的深入和应用为助力,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最终做大文旅产业的新赛道。

比如,打造更多文旅科技新场景。像橘子洲景区《恰同学少年》青春剧场这样融合红色文化与科技的沉浸式,令外地游客心潮澎湃。据悉,一年来,该剧累计演出571场,观众超6.8万人,年轻人占比超70%支持红色主题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需要更多这样优质的作品。

图源:网络

此外,长沙还应该大力推动新消费产业发展,以多元业态助力“夜经济”发展。

“好吃又好玩”是长沙旅游的突出标签,文和友、茶颜悦色、“超级·零食很忙”等品牌已经成为长沙旅游的招牌。但是,如何让品牌长红是一门大学问,长沙未来应重视为新消费发展提供科学的产业研究支持,发挥中部城市首个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指导作用,实现消费文化与科学发展的深度融合。

图源:央视财经

展望未来,学必有所用。以本就“出圈”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为例,随着长沙在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一座“长沙味、湖湘韵、中国范”世界文旅名城正在建设中。

笔者相信,长沙会通过新质生产力、开放创新力、文旅消费力的“三力模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松果财经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点赞 收藏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