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个社畜工作两个多月后的工作体会以及一些求职建议

八天很短,七天很长,熬了五天居然才刚刚周三,不过也很好,熬过星期三,翻过一座山!十一假期归来,突然就有了一种2023年马上要结束的感觉!而我也已经从一个学生变成“社会人”两个多月了,每天按时早八买早餐挤地铁,社畜身份实锤了,那么也让工作初期的社畜学长给大家分享分享最近的工作体验吧!

楼主工作就职于一家中央企业的子公司,所在部门是在一座二线城市单独办公的,部门规模不大,几十个人,同事关系融洽,氛围轻松舒适,不push,没有领导PUA,身边的同事们基本都是70后和80后的老员工们,他们和楼主一样,从大学毕业就来到了我们单位,基本上一工作就是到退休,人员流动性很小,所以同事之间基本都是一辈子的同事关系,正因如此,同事之间关系融洽,彼此也不存在什么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恶性竞争。也许是隔代亲吧,公司好多年没招过新大学生了,所以我这个新进来的小伙子就受到了叔叔阿姨们的格外关照,所以在这里还没有体会到什么复杂的职场关系。工作时间是早八晚四点半,准时上下班,双休,从不加班,工作时间确实可以,不过就是每天要早起赶早八让楼主很难受。因为楼主还是在试用期阶段,所以很多工作和任务还是在学习摸索阶段,不过领导们也不会去push你,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你,工作强度自然不会太大,节奏也不是很快,处于边学边工作的状态,闲暇之余还可以和同事们聊聊天,八八卦,溜溜弯,撸撸狗,吃一吃工会发的水果饮料小零食等等。

福利待遇方面呢,收入水平和一线互联网大厂没法相比,但是在楼主所在城市中也算是高于应届生平均水平,公司不会克扣工资绩效,夏天时候每个月还会发一些高温补贴,食堂免费,工会会发一些水果饮料小吃什么的也是免费,其他的像社保公积金这种都是最高标准缴纳的,企业年金和一次性安家费什么的也都有,综合收入算下来也算可观。

昨天楼主跟随前辈去拜访客户,客户直言现在的年轻人可怜啊,我们旁边的那个厂子,知名家电行业大厂,每天都在加班,而且没有加班费,有的时候周六也要上班,刚好楼主的本科同学就在那家家电公司上班,听同学说也是工作强度很大,领导每天都很push,赶鸭子上架,刚校招进来没多久便催着开始干活,精神内耗再加上身体消耗,内外双重打击难以承受,还有楼主所在城市的某锂电池和光伏制造大厂,据说那里晚上9点下班都算很早,在那里工作几年的年轻人体检基本都会有很多问题,年纪轻轻便已体弱不堪,属实难顶。由此可见,不同的企业在工作体验方面差距还是很大的,那么大家在找工作时候该如何选择呢,我们来浅聊一下。

随着这几年房地产和互联网行业的寒冬,应届生的求职方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火遍一时的房地产,互联网以及金融行业求职人员明显变少,不过即便如此,楼主发现因为互联网行业高薪,年轻化的特点,所以年轻人对其还是情有独钟,楼主也不例外,曾经一股脑的想卷互联网大厂,之前在互联网企业,外企,事业单位,国企都实习过,最后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身边人的经验,还是选择了在央国企工作,虽然工资没有那么高,但楼主也觉得真香,那么我们也来浅聊一下大家在选择企业类型的时候遇到的一些问题:

当今毕业之后无非是升学,考公,就业和创业这三个方向,抛开升学考公和创业不谈,就业的话无非就是去私企/外企/央国企这几个方向,那么我们作为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该如何慎重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呢?我们先从几个方面来对比一下这几个工作方向。

从薪资待遇方面:实打实的讲,年轻人找工作就业首先看重的就是待遇如何,能赚多少钱,当然我也不例外,我在秋招和春招拿到offer之后也是反复对比各个企业的薪酬待遇和福利。很多大学生认为想要赚钱就去互联网企业或者知名私企大厂,以某二线城市的互联网中厂为例,一般本科应届生能开出15k*14便已经是高薪,一般私企社保和公积金缴纳比例较低,所以公积金可以忽略不计,像租房补贴,交通补贴高温补贴这些福利一般企业都没有或较少,可以忽略不计,吃住自行承担,税后综合年收入18-19w左右;

外企的话,在一般二线城市,应届毕业生差不多开到(10k-12k)*13,社保公积金比例基本满交,福利待遇较好,大部分食堂免费,上下班班车免费,节假日会发一些购物卡之类的,其他现金补贴形式不多,综合税后年收入在12-14w之间,但是生活花销较少;

央国企的话,还是以二线城市为例,一般应届生工资是在7k-9k左右,看似工资较低,但是社保公积金满交,有一些企业还有补充公积金,企业年金,又是一笔钱,食堂免费,住宿补贴,交通补贴,高温补贴,差旅补贴等等每个月又会多一笔小收入,再加上节假日的工会福利,年终发一笔年度奖金,税后综合年收入在10w-13w之间。

有一说一,互联网行业的工资确实比一般的国企工资要高,那我们再从工作强度方面来看一下这些企业的区别。互联网企业就不用说了,卷王实锤,996只是家常便饭,平均每天工作在10小时左右,双休还不一定保障,工作内容基本也是排满,企业为了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一个人当两个人用,基本没有空闲时间享受生活可言;外企的规章制度较为严谨规范,遵守劳动法,基本上是双休加每天八小时工作制,外企是典型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家都是螺丝钉,每个人按质按量的打好自己的螺丝就行,所以工作强度不会很大,不会忙的不可开交那种,如果产生加班会有加班费,按照时薪的150%支付;再说说国企央企,国企类型企业基本不会加班,每天七小时或者八小时工作制,双休,一般时候整体工作强度不大,不会太忙,但也排除个别企业工作强度很大,大家在找工作时候也要擦亮眼睛,反复甄别。

其实这样算出来央企国企看似工资不高,但其实算一下平均时薪和投入产出比,和很多互联网企业的时薪持平,甚至高出。而且很多大厂和互联网行业工资也没有想象那么高,除了研发岗位,像一般的运营岗位,行政岗位,客户服务类岗位工资待遇也就那样。

再从职业发展角度来讲一下,大多数的外企和私企都会面临中年失业和裁员危机,尤其是外企,楼主实习时候亲身经历,个人感觉外企裁起人来干净利索,甚至会有撤资风险,大多数的私企也会在你30岁之后,选择裁掉你换一批新鲜血液,然而央国企在这一方面就显得独具优势了,国企稳定性高,裁员和失业风险较小,且是典型的越老越吃香,30岁之后混成老师傅经验会涨,工资会涨,福利会涨,且工作起来会比以前舒服很多。这也是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往体制内卷的原因。

所以我觉得学弟学妹们在找工作时也不要眼光过于短浅,只在乎应届那一年的工资待遇,其实投入与产出比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有的企业在里面工作越久越吃香,而且到了30岁之后不会有事业焦虑,有的企业榨干完年轻的血液之后就会把你裁掉,面临中年失业危机;有的企业社保公积金给你按最低基数最低比例缴纳,有的企业给你按最高标准缴纳之后还有补充公积金;有的企业996月薪一万五,有的企业955月薪一万等等,所以怎么选择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了吧,而且抛开收入这一方面不谈,好的企业给你带来的工作体验,生活质量也是不一样的,好的公司让你“有钱有闲”,糟糕的公司让你每天痛不欲生,一年多赚那几万块钱又何必呢?所以在大家选择工作的时候可以尽量多选择国企和外企,国企工作强度低,福利待遇好,职业发展前景好,不会有失业焦虑,但可能就是前期收入水平低了一些(但是国内也有很多国企加班严重且没有加班费,领导push,工资又低,大家在找工作时候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多查多问,一个企业好不好,只有在里面上过班的员工才会给你最真实客观的评价);外企的话严谨规范,遵守劳动法,不会瞎搞,不会太卷,上班打工也算是舒适,不过会有裁员和撤资风险!国内的一般私企大多数私企都比较卷,工作强度大,不遵守劳动法,少缴漏缴,乱象层出不穷!但一些国内的私企也是有一些不错的,一些良心企业注重人文关怀,工作弹性,氛围自由而且收入还不错,但是这种企业大多数入职竞争都会比较激烈,卷的人多! 

总而言之,无论是私企外企还是国企,都是有好有坏,不能根据企业性质一棒子打死,不过在当今的这个经济大环境下,找一份稳定舒适且工资收入还可以的工作是求职者的共同期望,所以我更推荐一些国企和外企,但话又说回来,也有很多国企和外企也比较“坑”,所以在求职时候一定要多查多问,只有在里面工作过的人才会给你最真实客观的评价!最后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的梦中情班,关注楼主,为你不定时分享工作避坑,求职/面试经验,以及最新内推信息!

关注楼主,你必拿offer!

#我的求职思考##如果工作一直消耗情绪还要继续做吗##如果可以选,你最想从事什么工作##我想象的工作vs实际工作##神仙公司的日常#
全部评论
真的是梦中情班了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3-10-12 00:17 广东
举报了,牛油们我做的对吗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3-10-11 17:06 江苏

相关推荐

07-22 11:30
运营
黄仁勋又来中国了,而且一次比一次“会来事”。在北京35℃的高温里,他坚持穿着标志性的黑皮衣,与雷军合影;几天后又换上绣着龙纹的唐装,在链博会上用中文致辞。他的每一次露面,都不像是普通的商务行程,更像是一次次为中国观众量身打造的“演出”。姿态摆得到位,情绪调动得精准。但这些热情的表演背后,其实藏着压力。他是那个被称为“AI时代最重要商人”的人,但这次来中国,背着的是英伟达55亿美元的库存,还有在中国市场不断下滑的份额。他不是来寒暄的,是来救场的。你可以说他是在上演一场CEO的公关秀,也可以看出,这更像是中美芯片博弈下,一场新生态争夺战的前奏。下一个阶段拼的,不再是谁的芯片更强,而是谁能把开发者稳稳留在自己的系统里。这才是接下来真正要打的硬仗。为了55亿库存老黄拼尽全力“讨好”中国市场如果认真梳理一下黄仁勋过去半年在中国的行程,会发现他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他从来没这么频繁地造访某一个市场,而这次中国之行,几乎把自己的人设都用上了。年初在北京英伟达年会上,他发红包、跳街舞,成了员工口中的“年会气氛组”;四月禁售令生效后,他第一时间返华见副总理何立峰,宣称“不会放弃中国”;七月再次访华,说“我的母语是中文”,48小时内密集拜访政府、客户和开发者社区,几乎没停过。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北京最热的那几天。他穿着那件标志性的黑皮衣,与雷军合影。有人调侃“看着都出汗”,但黄仁勋并不在意。他需要这张合影出现在热搜、微博、朋友圈里,让全世界知道:英伟达还在中国市场,也依然值得信赖。随后,他又穿上唐装,用中文登台演讲,“中国的创新活力让我震撼”:熟悉的外交辞令,但外壳换了,语境变了。这不是对中国市场的“献媚”,而是一次精准营销:把自己打扮得更像一个“在华老朋友”,弱化外部对英伟达“技术垄断者”的反感。背后的动机,其实相当明确。55亿美元的H20库存正压得英伟达喘不过气。按照业内测算,如果这些特供芯片在年内卖不出去,全年损失可能超过150亿。而目前全球唯一能吃下这些货的,就是中国市场。所以,他演得那么拼。而且他清楚,这不是靠产品参数说服人的年代了。客户买的不只是算力,还要信任、姿态、合作空间。尤其是当中国芯片正在崛起,英伟达必须重新“讨好”这个市场。在这一点上,黄仁勋比任何人都清楚:越是靠近技术主导权的交界线,生意人的“情商”就越重要。“生意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别怕H20解禁中国芯片已做好准备当英伟达H20芯片宣布“解禁”后,最先炸锅的不是资本市场,而是中国科技圈的朋友圈。有人庆祝“美国终于松口了”,有人担忧“国产替代是否被按下暂停键”。但冷静下来想一想,这真的会影响中国自研芯片的推进节奏吗?我的判断是:不会,甚至还可能加速。H20并不是一款性能强劲的旗舰产品,甚至称得上是“阉割版”的存在。它的训练性能仅为H100的15%,但内存容量却做到了96GB,主要是为推理场景定制:换句话说,它是特意给中国市场做的“阉割版”的妥协型产品。完全不是技术解禁,而是一种软性控制。美方希望通过H20这样的“糖衣炮弹”,让中国的AI模型继续跑在它们的算力和工具上,从而延缓国产替代的进程。就像美国商务部长说的,“让中国开发者对美国技术上瘾”。但现实比他们想象得更复杂。数据显示,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巅峰时期的95%,已经跌至不到50%。华为的昇腾910B性能已达到H100的80%,并在价格上更具优势;寒武纪2025年一季度营收暴涨42倍,开发者生态也在迅速扩张。政府也在推进“2025年国产芯片占比40%”的硬性目标。最关键的是,国产玩家并没有因为H20解禁而减速。反而,很多AI公司开始采用“双轨策略”:短期用H20过渡,满足现阶段的业务需求;长期则同步推进昇腾、寒武纪等国产芯片的适配与迁移。H20成了“临时替代”,换句话说:用他的芯片,练自己的兵。而国产芯片,是大家早已准备好的终点站。这不是退让,而是现实主义。正因为H20的“可控可限”,大厂才更有理由推动自己掌控命运的那一套。用你的芯片,不代表交出主动权。别看国产芯片还在“追赶阶段”,这两年已经杀红了眼。华为昇腾的910C单卡算力已经追到H100的八成,甚至直接堆出了384卡的“卡海战术”,性能一度反超英伟达的旗舰服务器。市场也给了正反馈:据IDC数据,中国加速计算服务器出货量去年暴涨近一倍,英伟达份额从九成掉到六成。当封锁成了常态,替代反而成了主旋律。从这个角度看,黄仁勋这场“芯片归来”的表演,更像是中国芯片市场的一次压力测试。而结果也证明,国产替代的节奏没有慢,反而因为这次“降规归来”,获得了更强的议价权。真正的战场在键盘那一端很多人以为,芯片竞争只是“谁跑得快、谁功耗低”的性能比拼。但英伟达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算力,而是生态:更准确地说,是写代码的那群人。黄仁勋其实早就不只是一位芯片商人,而是全球AI开发生态的“控场者”。英伟达最强的产品,不是H100、H20,而是那套绑住开发者的CUDA系统。据统计,中国150万AI开发者中,有超过70%在使用CUDA。他们的代码、模型、工作流程,都与CUDA深度捆绑。这意味着,只要还在用英伟达的开发环境,即使芯片被替换,也很难彻底脱钩。这也是老黄此轮访华真正的重点。他不只是来卖H20的,而是带着一整套“生态打包方案”来的:降规芯片+CUDA授权+五年服务外包+开放部分源代码+亦庄建合规实验室。这不仅仅是在卖硬件,而是在技术栈层面上“打地基”:赌的就是中国企业的“迁移惰性”。只要你的代码还跑在CUDA上,哪怕你换芯片、降性能、调整算法,最终都还是要回到这套系统里。黄仁勋要的是未来,而不是现在的账单。这种打法,中国其实吃过亏。当年微软用Win32 API和Office套件绑定了整整一代程序员,从校园到政府、从外企到国企,统一使用Windows生态。现在轮到鸿蒙想“系统自立”,才发现生态迁移难如登天:软件适配慢、企业流程改不过来,开发者宁可继续用“熟悉但过时”的系统,也不愿转向全新框架。这种“惯性困局”,今天CUDA正在如法炮制。但他这次恐怕要失算。华为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昇腾芯片正在推进CANN框架建设,并推出了一键迁移工具,可以直接将CUDA项目转到国产系统上。国产开源模型DeepSeek、Kimi等的爆红,也在快速培养新的开发语言生态。更重要的是,更高层面也没有掉以轻心。今年开始,针对英伟达在教育科研采购中的“生态锁定”行为,已经有了明确的反垄断调查动向。这意味着,生态渗透这一块,也被视为核心战略风险。一句话,未来这场仗的胜负,不再是英伟达芯片跑得多快,而是谁能主导开发者的“键盘”节奏。这个答案,决定了英伟达市值的天花板,也决定了中国AI的技术独立边界。写在最后:黄仁勋演得卖力中国市场看得更清楚老黄这次访华,不只是一次普通的商业拓展,而是一场标准的“生意人困局”自救。更有可能像网友调侃的:是“带着任务来的”。穿皮衣、换唐装、讲中文、发红包,他极尽所能地融入;放行H20、打包生态、提出合作实验室,他全力以赴地兜售。但他知道,真正的危机不在于现在卖不掉芯片,而在于未来能不能继续主导技术规则。而中国市场的回应,也越来越成熟:既不排斥用英伟达的芯片,也不会忘记自己造船的方向。用得起H20,是短期手段;坚持推进自研,是长期战略。真正的底气,在于:你进来了,我们也已经做好了迎接和应对的准备。国产替代不会因为一次“解禁”而退步,也不会因为一次唐装演讲而放弃对生态控制权的争夺。英伟达能不能留下来,要看的是它是否能成为规则合作者,而不是生态主宰者。55亿的芯片,是黄仁勋此行的动因;但4万亿的市值,以及未来何去何从,才是他焦虑的核心。而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也许不需要太多口号和仪式感,只需要继续把代码写下去,把实验室建出来,把生态养成熟。谁真正掌控了技术工具,谁才有资格写未来的剧本。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2
4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