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阶段总结--好的mentor真的可以让我爱上工作
入职的第三天:大老板问我,给具体的需求做,还是自己去发现需求做?
后面还跟我补充,因为他一开始也不知道我的情况,他希望能因材施教,结合我的学习方式融入工作中,并且说:关于问题,不需要很快给他答案,自己想清楚再跟他说。
感动!好的mentor/leader真的可以让我爱上工作。
当场没有给答复,思考两小时后我选择了前者,大老板给了一个具体的需求让我去做。
接到需求的时间是月中,汇报时完成了90%(包括流程图、原型与文档)做这个需求时,涉及的业务场景不太多,更多是普适的场景。
1、思考的过程:
- 入微-观宏-再入微
2、时间线:
- 场景梳理——梳理流程图——画原型——写文档
3、其他问题思考:
👆明确该需求的使用场景是什么?考虑场景覆盖面?
✌️该需求解决了什么问题?价值/意义多大?不做这个需求有什么影响?
- 需求要不要做?四个方面的思考:
①需求价值是什么?可以反向思考:不做该需求有什么影响?②使用的场景是什么?该需求能否解决用户业务问题?③频率如何?用户遇到该问题的频率如何?加了这个功能,用户使用该功能的频率如何?④强度如何?用户对该功能是否有强烈的需求?
👌写文档时是否把每个场景都考虑全面?闭环思维。
虽说做的是功能优化,也是要思考与原有功能是否是一个功能?与原有功能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之前不做这个需求?现在应该做吗?
做产品时的成就感不是每时每刻有的,需要做好心理预期;做产品也是需要做很多琐碎的事,需要落地的能力,为业务赋能。
4、反观接近一个月的实习:
- 文档的框架完善得越来越好,文档也是写得比较仔细,但是缺少观宏的视角。
- 对于tob产品,产品技能与业务赋能一定是齐头并进的。
-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相关领域最前沿的内容,多思考业务问题,做到真正为业务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