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4
需求:采集和用户研究
4.1 需求采集方法的分类
4.1.1 直接采集和间接采集
直接采集和间接采集获取到的需求分别是第一手需求和二手需求。
>>第一角度:需求的提出者是不是有需求的人。如果用户是为自己提供需求,采集到的就是一手需求;如果这个需求是转述的,就是二手需求。
>>第二角度:需求是原始的还是加工的。比如直接和用户聊,采集到的就是一手需求,而去看第三方机构做的一些行业分析报告,采集到的就是二手需求。
对于这两种采集方式的优劣,可以从准确与效率两方面加以对比:
>>直接采集到的一手需求更准确,所以产品经理一定要确保手里有足够比例的需求是来自直接采集大到的,这样才能让产品本身和自己对产品的判断更接地气。
>>而间接采集到的二手需求,就需要带着问号来看,思考其需求者和提出者分别是谁,以及有没有被曲解过.但是二手需求是经过梳理的,所以获取结论的效率更高,在工作中并不是说只用其中一种就可以了,而是要视需求不同灵活运用。
:^_^: <<全员参与采集,产品经理处理是比较可行的模式>> :^_^:
4.1.2 说和做,定性与定量
说和做:
>>怎么说表达了观点,怎么做反映了行为,用户怎么说和怎么做经常是不一致的。
>>“做”的优势就是“眼见为实”,但也有劣势:我们不知道用户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意味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需要再去听他们怎么说 。
>> 所以说和做是一对不可分拆的方法,尽量同时用于一次需求采集,否则可能会出现问题。
定性与定量
>>定性研究是可以找出原因,偏向于了解,属于个体研究;而定量研究可以发现现象,偏向于证实,属于群体研究。
>>定性的问题是“以偏概全”,如果你的产品有几百万的用户,而定性的研究经常是只针对几十个用户,这种情况下会被部分样本的特殊情况带入歧途,所以要辅以定量的方法。
>>定量的问题是“以表带本”,只能用来发现表面的现象,却无法从中知道背后的原因。
“Z”字采集法
>>产品规划阶段:听用户“定性的说”,确定产品方向(做什么)。
>>项目早期:听用户“定量的说”确定需求优先级(先做什么)
>>项目实施阶段:看用户“定性的做”,确定要先实现的那几个需求应该怎么做。
>>上线后的优化阶段:看用户“定量的做”,根据产品的用户使用情况做数据分析,不断的改进产品。
“Z”字采集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数据分析后,通常会做用户访谈来证实数据分析的假设。
4.1.3 是否在真实场景中
采集是否在真实场景中也是一种分类方法。出于性价比的考虑,有一些采集是在模拟状态下完成。所以临场感是产品经理的一项基本能力,作为一个具备很多专业知识的产品经理,只有能做到秒变小白,回滚到自己完全不了解产品的心态,亲自去体会临场感,才能避免做出很多坑用户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产品经理不能只听“二手需求”,因为哪些需求是别人总结过的,已经没有了临场感。真实的用户不是“用户群体”,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4.1.4 是否和产品发生交互
最后一个维度的分类方法,是看需求采集过程,用户和产品是否发生交互。有些雪需求的采集是跟用户聊一聊,用户并没有开始接触这个产品,更没有真正的用过这个产品。这种需求采集可能更多的是在发现新问题。还有已仲采集是在用户跟产品发生交互的状态下进行采集,往往用于“优化现有方案”,所以,不一样的阶段,需要使用不同的需求采集方法。
在需求采集时,不但要和用户海阔天空的聊,还得创造机会让用户和产品交互,因为用户的想法有些滞后,有些习惯,以为自己一定需要一个大家都在用的东西,以为自己一定不需要一个很少有人用的东西,所以,就算没有产品,也可以想办法看看用户如何与类似的产品互动,从而加深对需求的理解,真正达到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赢。
4.2 一些实用的采集方法
腾讯的10/100/1000: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看100篇用户写的相关文章,处理1000个用户反馈。其实不用纠结数字和形式,关键在于和用户保持接触的强度。
所有的需求采集本质上都是为了多接触用户,和用户做朋友。这个说法其实是从小米那里来的。
4.3用户、需求的再理解
4.3.1 需求的三种深度
>>第一种深度:观点和行为。表面上听到、能看到的东西,一般都是通过用户怎么说、怎么做直接表现出来。如果只做到这个层次,是不好的产品经理。
>>第二种深度:目标和动机。用户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如果能找到目标和动机会稍微好一些。
>>第三种深度:人性和价值观。最底层的、最稳定的需求,人类社会诞生的千万年来,基本上没怎么变,如果到了这个层次,就找到产品最本质的用户价值
4.3.2 如何理解战略需要这类内部需求
战略、需要这类来自公司内部的需求,是产品经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如何理解这些内部需求和狭义用户需求的关系?
首先,因为提出者都是广义的用户,所以在这些需求都要考虑,但要判断主次。然后要分清楚手段和目的。
4.3.3 用户: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
>>第一阶段,用户是抽象群体:在产品概念阶段,用户是假象某一类人---目标用户、核心用户。
>>第二阶段,用户是具象个体:需求采集时,我们需要接触一个个真实的用。
>>第三阶段,用户又是抽象群体:整理采集到的需求时,把真实用户再合并特征,定义出“人物角色”并反向修正产品概念。
4.4产品原则与初心
产品原则是整个产品团队必须达成共识的准则,依赖于团队的价值观或者是产品的初心,相当于一个产品的宪法。产品原则:
>>目标用户分为哪几类,以及他们的优先级顺序,整个团队必须达成共识。
>>产品的市场切入点,最关键的用户需求场景是那几个?一开始的最小可行产品MVP必须满足哪些
>>对一个社区而言,人和内容都很重要,到底哪些更重要?回答这个问题的共识是这个社区的产品原则。而且对错都没有共识重要。
>>一个产品,应该追求用户数量还是质量,追求流水还是利润?这些都是产品原则里面需要包含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