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学习笔记day51】8. 常用css列表

8. 常用css列表

常用css列表

  • color 设置文字的颜色,如: color:red;

  • font-size 设置文字的大小,如:font-size:12px;

  • font-family 设置文字的字体,如:font-family:‘微软雅黑’;

  • font-style 设置字体是否倾斜,如:font-style:‘normal’; 设置不倾斜,font-style:‘italic’;设置文字倾斜

  • font-weight 设置文字是否加粗,如:font-weight:bold; 设置加粗 font-weight:normal 设置不加粗

  • line-height 设置文字的行高,设置行高相当于在每行文字的上下同时加间距, 如:line-height:24px;

  • font 同时设置文字的几个属性,写的顺序有兼容问题,建议按照如下顺序写: font:是否加粗 字号/行高 字体;如: font:normal 12px/36px ‘微软雅黑’;

  • text-decoration 设置文字的下划线,如:text-decoration:none; 将文字下划线去掉

  • text-indent 设置文字首行缩进,如:text-indent:24px; 设置文字首行缩进24px

  • text-align 设置文字水平对齐方式,如text-align:center 设置文字水平居中

  • text-overflow 设置一行文字宽度超过容器宽度时的显示方式,如:text-overflow:clip 将多出的文字裁剪掉 text-overflow:ellipsis 将多出的文字显示成省略号

  • white-space 一般用来设置文本不换行,如:white-space:nowrap 设置文本不换行 一般与text-overflow和overflow属性配合使用来让一行文字超出宽度时显示省略号

  • list-style 一般用来设置去掉ul或者ol列表中的小圆点或数字 如:list-style:none

  • width 设置盒子内容的宽度,如: width:100px;

  • height 设置盒子内容的高度,如: height:100px;

  • border-top 设置盒子顶部边框的三个属性 如:border-top:5px solid red;设置盒子顶部边框为3像素宽的红色的实线,详细设置说明:盒子模型

  • border-left 设置盒子左边边框的三个属性 如:border-left:3px dotted red;设置盒子左边边框为3像素宽的红色的点线,详细设置说明:盒子模型

  • border-right 设置盒子右边边框的三个属性 如:border-right:2px dashed red;设置盒子右边框为2像素宽的红色的虚线,详细设置说明:盒子模型

  • border-bottom 设置盒子底部边框的三个属性 如:border-bottom:1px solid red;设置盒子底部边框为1像素宽的红色的实线,详细设置说明:盒子模型

  • border 同时设置盒子的四个边框,如果四个边的样式统一就使用它 如:border:1px solid #000 设置盒子四个边都是1像素宽的黑色实线,详细设置说明:盒子模型

  • padding 设置盒子四个边的内边距 如:padding:10px 20px 30px 40px 分别设置盒子上边(10px)、右边(20px)、下边(30px)、左边(40px)的内边距(顺时针),详细设置说明:盒子模型

  • margin 设置盒子四个边的外边距 如:margin:10px 20px 30px 40px 分别设置盒子上边(10px)、右边(20px)、下边(30px)、左边(40px)的外边距(顺时针),详细设置说明:盒子模型

  • overflow 设置当子元素的尺寸超过父元素的尺寸时,盒子及子元素的显示方式 如:overflow:hidden 超出的子元素被裁切,详细设置说明:元素溢出

  • display 设置盒子的显示类型及隐藏,如:display:block 将盒子设置为以块元素显示 display:none 将元素隐藏,详细设置说明:元素类型

  • float 设置元浮动 如:float:left 设置左浮动 float:right 设置右浮动,详细设置说明:元素浮动

  • clear 在盒子两侧清除浮动 如:clear:both 在盒子两侧都不允许浮动,详细设置说明:元素浮动

  • position 设置元素定位 如:position:relative 设置元素相对定位,详细设置说明:元素定位

  • background 设置元素的背景色和背景图片,如:background:url(bg.jpg) cyan;设置盒子的背景图片为bg.jpg,背景色为cyan,详细设置说明:元素背景

  • background-size 设置盒子背景图的尺寸,如:background-size:30px 40px;设置背景图的尺寸宽为30px,高为40px,这个属性不能合到background属性中,详细设置说明:retina屏适配

  • opacity 设置元素整体透明度,一般为了兼容需要加上filter属性设置 如:opacity:0.1;filter:alpha(opacity=10)

  • cursor 设置鼠标悬停在元素上时指针的形状 如:cursor:pointer 设置为手型

  • outline 设置文本输入框周围凸显的蓝色的线,一般是设为没有 如:outline:none

  • border-radius 设置盒子的圆角 如:border-radius:10px 设置盒子的四个角为10px半径的圆角,详细设置说明:css圆角

  • box-shadow 设置盒子的阴影,如:box-shadow:10px 10px 5px 2px pink;设置盒子有粉色的阴影,详细设置说明:css阴影

  • transition 设置盒子的过渡动画,如:transition:all 1s ease;设置元素过渡动画为1秒完成,所有变动的属性都做动画,详细设置说明:过渡动画

  • animation 设置盒子的关键帧动画,详细设置说明:关键帧动画

  • transform 设置盒子的位移、旋转、缩放、斜切等变形,如:transform:rotate(45deg);设置盒子旋转45度,详细设置说明:元素变形

  • box-sizing 设置盒子的尺寸计算方式,如:box-sizing:border-box 将盒子的尺寸计算方法设置为按边框计算,此时width和height的值就是盒子的实际尺寸

  • border-collapse 设置表格边框是否合并,如:border-collapse:collapse,将表格边框合并,这样就可以制作1px边框的表格。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从输入URL到页面加载发生了什么:总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DNS解析 2.TCP连接 3.发送HTTP请求 4.服务器处理请求并返回HTTP报文 5.浏览器解析渲染页面 6.连接结束。简述了一下各个过程的输入输出作用:以下是对从输入 URL 到页面加载各过程的输入、输出或作用的一句话描述:DNS 解析: 输入:用户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的域名(如 www.example.com)。输出:对应的 IP 地址(如 192.168.1.1)。作用:将易于记忆的域名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和用于网络通信的 IP 地址,以便浏览器与目标服务器建立连接。TCP 连接: 输入:浏览器获得的服务器...
明天不下雨了:参考一下我的说法: 关键要讲出输入网址后涉及的每一个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涉及到的网络协议: HTTP/HTTPS协议->DNS协议->TCP协议->IP协议->ARP协议 面试参考回答: 第一次访问(本地没有缓存时): 一般我们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的是一个域名。 浏览器会先解析 URL、解析出域名、资源路径、端口等信息、然后构造 HTTP 请求报文。浏览器新开一个网络线程发起HTTP请求(应用层) 接着进行域名解析、将域名解析为 IP 地址 浏览器会先检查本地缓存(包括浏览器 DNS 缓存、操作系统缓存等)是否已解析过该域名 如果没有、则向本地 DNS 服务器请求解析; 本地服务器查不到会向更上层的 DNS 服务器(根域名服务器->顶级域名服务器->权威域名服务器询问)递归查询 最终返回该域名对应的 IP 地址。(应用层DNS协议)DNS 协议的作用: 将域名转换为 IP 地址。 由于 HTTP 是基于 TCP 传输的、所以在发送 HTTP 请求前、需要进行三次握手、在客户端发送第一次握手的时候、( 浏览器向服务器发送一个SYN(同步)报文、其中包含客户端的初始序列号。TCP头部设置SYN标志位、并指定客户端端口 同时填上目标端口和源端口的信息。源端口是浏览器随机生成的、目标端口要看是 HTTP 还是 HTTPS、如果是 HTTP 默认目标端口是 80、如果是 HTTPS 默认是 443。(传输层) 然后到网络层:涉及到(IP协议) 会将TCP报文封装成IP数据包、添加IP头部,包含源IP地址(浏览器)和目标IP地址(服务器)。IP 协议的作用: 提供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包传输服务。 然后到数据链路层、会通过 ARP 协议、获取目标的路由器的 MAC 地址、然后会加上 MAC 头、填上目标 MAC 地址和源 MAC 地址。 然后到物理层之后、直接把数据包、转发给路由器、路由器再通过下一跳、最终找到目标服务器、然后目标服务器收到客户的 SYN 报文后,会响应第二次握手。 当双方都完成三次握手后、如果是 HTTP 协议、客户端就会将 HTTP 请求就会发送给目标服务器。如果是 HTTPS 协议、客户端还要和服务端进行 TLS 四次握手之后、客户端才会将 HTTP 报文发送给目标服务器。 目标服务器收到 HTTP 请求消息后、就返回 HTTP 响应消息、浏览器会对响应消息进行解析渲染、呈现给用户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allin秋招的大菠萝很爱交友:后续,已拿offer ~查看图片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练习JAVA时长两年半:qps 3000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点赞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