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塔商业 level
获赞
5
粉丝
2
关注
0
看过 TA
14
2026
运营
IP属地:湖南
暂未填写个人简介
私信
关注
04-16 14:49
运营
经销商负债累累,前CEO跑到国外,说在想办法解决负债,却始终不肯回国。       这个剧情,如果再加一句台词“下周回国”,那就是贾跃亭。          如果没有这句话,那就是哪吒汽车前CEO张勇。          2025年4月14日,一张浙江桐乡工厂门口的照片刷爆朋友圈:数十名经销商并排而立,高喊着“哪吒还钱”的口号。                              他们中有人血本无归,在哪吒汽车总部打起了地铺。                        有孕妇挺着孕肚在哪吒汽车办公室哭诉要钱。                    还有的经销商为了买车贷款担保,如今正被银行追债,客户也对他们提起了诉讼。         而就在同一时间,这家新势力车企的前CEO张勇,却被曝已身在英国。          据多家媒体报道,哪吒汽车三年累计亏损超180亿,2024年销量同比暴跌40%,2025年1月国内零售量仅110辆,三大工厂停摆,还面临供应商与经销商集体维权、员工欠薪、车主售后无保障等问题。          这场荒诞剧的主角——哪吒汽车,三年前还是年销15.2万辆的“黑马销冠”。仅仅数年光景,它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到如今的艰难境地?01从销冠到崩盘,一场事先张扬的坠落          2019年的北京车展上,张勇指着展台上的哪吒U豪言:“我们要做电动车界的拼多多!”          这句宣言精准概括了哪吒的崛起密码:用7.99万元起的哪吒V攻入网约车市场,靠B端订单撑起销量神话。          2022年,当蔚小理还在为10万辆交付挣扎时,哪吒以15.2万辆登顶新势力榜首,估值飙至250亿元。                      但低价换量的代价很快显现。2023年,当比亚迪海鸥、五菱缤果以更低价格杀入市场时,哪吒V的市场份额被拦腰斩断。试图突围高端的哪吒S和GT,却因“20万元买杂牌车”的消费者认知,月销长期不足千台。          更致命的是,当大众、Stellantis等巨头在中国寻找技术伙伴时,哪吒因三电技术缺乏竞争力,眼睁睁看着零跑、小鹏拿下百亿级技术授权。                如果说战略失误是导火索,那张勇的“网红式翻车”则加速了品牌崩塌。          2023年,一段“张勇跷二郎腿怒怼网友是舔狗”的视频登上热搜,评论区炸锅:“CEO亲自下场骂用户,这车还能买?”紧接着,他被曝在内部会议上怒摔文件:“研发部三年搞不出智能驾驶,养你们有什么用?”            到了2024年底,这场权力游戏迎来高潮:张勇突然卸任CEO转任“顾问”,创始人方运舟紧急接管。          但据内部人士透露,张勇离职前半年已频繁飞往英国,“说是考察海外市场,结果连签证都办好了”。讽刺的是,就在他离职当天,哪吒汽车官网挂出公告:“战略调整,一切正常。”            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的财务状况和运营压力也不容忽视。2021年至2023年,合众新能源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0.87亿元、130.5亿元和135.55亿元,但公司连年巨亏,亏损额逐年放大,同期亏损额分别为48.4亿元、66.66亿元和68.67亿元,三年合计亏损额超180亿元。          连年亏损导致合众新能源财务压力陡增。2022年末,公司账上现金为67.57亿元,短期借款余额为39.26亿元,尚能覆盖;但到了2023年末,短期借款余额达到43.17亿元,而账上现金却下降至28.37亿元,难以覆盖短期借款金额。          崩塌的临界点出现在2025年1月。当月销量暴跌至110辆,三大工厂全面停摆,银行账户只剩2000万元流动资金,而某子公司账户余额甚至不足500元。              桐乡工厂杂草丛生,南宁基地设备被债主拆走抵账。曾经叫板特斯拉的“黑马”,如今连官网维护费都捉襟见肘。  02张勇的“英国行”,下周会不会回国?        4月14日,张勇更新微信朋友圈称:“感谢大家关心,看到网络上一些传闻,至今仍担任哪吒汽车顾问,为公司四处奔波融资。”                    张勇的职业生涯充满戏剧性转折。          2018年空降合众新能源时,他用“哪吒”这个IP重塑品牌,借《魔童降世》电影热度狂揽年轻用户。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他2023年直播时跷着二郎腿嘲讽网友“买不起别酸”时,亲手葬送了品牌好感度。          更微妙的是,其离职前火速办理英国签证的细节,与贾跃亭2017年“赴美融资”的叙事如出一辙。不同的是,贾会计还能靠FF续写故事,而哪吒的泰国百亿泰铢授信,被经销商痛斥为“国外画饼,国内断粮”。            这场高管动荡中,最荒诞的莫过于责任界定。尽管张勇仍挂名顾问,但法律上已无实权。              这种高管权责不对等的困境,正是新势力造车的通病。当职业经理人用资本游戏堆高估值后,却能通过“战略调整”全身而退,而债务、诉讼、破碎的经销商网络,都成了留给接盘者的“遗产”。            尽管张勇强调“仍是公司顾问”,但据工商信息显示,他仍是合众新能源的总经理。          有律师分析:“如果他在明知公司资不抵债时仍转移资产或虚假融资,可能涉嫌刑事责任。”          不过现在,这位前CEO最紧迫的问题或许是——当媒体追问“何时回国”时,他该如何优雅地翻译“下周回国”?  03坚守的经销商一地鸡毛          经销商代表提出了三点诉求: 一是赔偿2024年9月至今的运营损失,并预支2025年5月到7月的经营成本;          二是所有打款未发车拖欠的返利和补贴,必须在5月11日前一次性返还;          三是尽快恢复售后服务体系,别让四十多万哪吒车主被彻底抛弃。他们并不是想让哪吒倒下,只是希望方运舟董事长能正面做出回应,给他们一个交代。          “我们是全国300多家哪吒经销商中的二十余家代表。过去大半年,这些授权经销商一直坚守着,没有选择放弃。我们没有裁员,员工的社保也没有断缴,店面一直正常运营,税款也照常缴纳,员工工资更是分文不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我们相信哪吒厂家会兑现承诺。然而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厂家却从未正面回应过我们哪怕一次消息,我们只能靠传言来了解情况”.    经销商代表还表示,最让他们痛心的是,很多门店按照厂家的要求打全款几百上千万,但车一辆都没有发出。有的经销商为了买车贷款担保,如今正被银行追债,客户也对他们提起了诉讼。          据多方信源了解,这场维权事件其实酝酿已久。自2023年下半年起,哪吒汽车就接连陷入停产、断供、裁员、欠薪等连环危机,但经销商们依然咬牙坚持,不裁员、不断社保、不拖欠工资,甚至不惜自掏腰包维持店面运营。          他们始终坚信哪吒会兑现承诺,然而半年多的等待换来的只有厂家的沉默。厂家以“战略调整”为由,既不发车也不退款。         04结语:当造车梦碎时,谁来为此买单?          张勇的朋友圈至今仍在更新融资进展,但经销商们已学会苦笑:“我们等的不是钱,而是一个道歉。”          当行业讨论“新势力还剩几家”时,那些破碎的家庭、荒废的厂房、锁死的车机系统,都在提醒我们:每一个轰然倒塌的估值神话背后,都是无数普通人被碾碎的人生。            或许真正该拷问的,不是张勇是否成为贾跃亭第二,而是整个行业何时能走出“融资-烧钱-爆雷”的死循环。          毕竟当资本盛宴散场时,收拾残局的永远不会是穿西装的操盘手,而是那些被碾碎的经销商、供应商,以及车库里永远等不到配件的老款哪吒V车主。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04-10 14:43
运营
“你爸在的时候,我们睁只眼闭只眼;你爸走了,我们凭什么信你?”  这是宗馥莉接手时所面临的窘境。2013年,娃哈哈年营收782亿,是当之无愧的饮料帝国。但此后十年,业绩腰斩,老员工躺平、股东内斗、代工利益输送疑云……宗庆后留下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一盘散沙。在接班半年后,宗馥莉更是迎来了职业生涯最至暗的时刻。    一封匿名的举报信突然炸响——前员工指控她通过旗下宏胜集团转移订单、掏空国有资产。维权员工在总部楼下高喊"还我宗庆后时代",12省经销商连夜改换门庭,连国资监管部门的调查组都进驻了娃哈哈大厦。  所有人都以为这位戴着珍珠项链的"饮料长公主"要栽跟头了。  但一年后的今天,当娃哈哈2025年一季度财报亮出“营收同比激增36.7%、突破700亿”的数据时,曾经叫嚣着“二代必败”的看客们突然发现——这位42岁的女掌门,早已在举报信的废墟上重建了一个更庞大的饮料帝国。从被告席到王座,她只用了365天。01一封举报信:滚出娃哈哈2024年7月8日,一份匿名举报信突然流传网络。    信中指控宗馥莉将价值18亿元的萧山顺发公司股权“零元转让”至个人名下,并让宏胜系企业吞掉娃哈哈12个省的经销商订单。三天后,杭州市国资委宣布介入调查,娃哈哈股价应声暴跌12%。“那段时间连送水工都在议论,说宗馥莉要把国有资产装进自己口袋。”一位杭州出租车司机回忆,当时电台主持人甚至用“饮料版曲婉婷”形容这位女继承人。危机在7月18日达到顶峰。宗馥莉突然宣布辞去总经理职务,辞职函上那句“无法继续履行管理职责”被媒体疯狂解读为“败退宣言”。  而在萧山生产基地,200多名老员工集体罢工,要求恢复被取消的干股分红。他们不知道的是,此刻的宗馥莉正把自己关在父亲生前的办公室里,对着满墙泛黄的销售报表,用红笔圈出一个关键数字——46%。这是杭州国资委在娃哈哈的持股比例,也是悬在她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她接手的根本不是一家纯粹的家族企业,而是戴着国资镣铐跳舞。”一位投行人士分析,娃哈哈特殊的股权结构(国资46%、宗家29.4%、职工持股会24.6%)就像颗定时炸弹。当宗馥莉试图将职工持股会资产划转至个人控股公司时,瞬间引爆了国资监管红线和员工利益的双重雷区。更致命的是渠道体系的撕裂。    在东北市场,老经销商发现合同甲方突然变成“宏胜饮料”,账期从45天压缩到15天;在河北,一款名为“宗师傅”的山寨AD钙奶横空出世,这是娃哈哈前销售总监,亲叔叔宗泽后带着团队在另立山头。直播间里主播举着高仿产品喊话:“我们才是宗庆后的真传弟子!”“那感觉就像被人从背后捅刀。”一位沈阳经销商苦笑。当时至少有23%的终端网点被竞品趁乱抢占,华北市场占有率一度跌破5%。02宗馥莉365天逆袭全记录断臂求生,这是宗馥莉所能做出的唯一选择。   2024年9月,宗馥莉主动向国资委交出三家亏损子公司的控制权,并承诺“三年内保持职工持股会权益不变”。换来的,是将“娃哈哈”商标全部转入个人控股的食品公司。    当外界还在争论“国资是否被架空”时,她已悄然关闭23家亏损工厂,把资源全部押注在AD钙奶和纯净水两个单品上。这场壮士断腕的豪赌立竿见影。到2024年双十一,AD钙奶在抖音电商销量暴涨400%,直播间里“怀旧党”疯狂抢购印着“1987-2024大事记”的限量版时光瓶。有消费者留言:“喝的不是饮料,是消失的童年。”但反击还未结束,她还需要父亲最后再帮她一把。在举报信风波最烈时,宗馥莉突然放出父亲生前拍摄的纪录片《父亲的纯净水》。    镜头里,宗庆后戴着老花镜在泛黄的笔记本上写道:“1996年7月18日,今天给莉莉买了第一双红皮鞋,她笑得像个小公主......”这招“回忆杀”直接击穿舆论防线。有人评论道:“真正的公主不需要水晶鞋”。而随着这句评论的走红,舆论开始转向有利于宗馥莉的方面。借着舆论战打出的机会,娃哈哈开始集中力量在销售端实现突破。当农夫山泉还在纠结瓶身设计时,宗馥莉已经玩起了“扫码看种植园”——每瓶AD钙奶的瓶盖里都藏着区块链溯源码,扫一扫就能看广西甘蔗种植园的实时直播。Z世代为此疯狂,电解质水系列销量三个月暴涨230%。新业务的成功,也让宗馥莉有足够威望实现管理上的改革。  “现在公司电梯里贴着两句话:一句是宗庆后的‘家文化是根基’,另一句是宗馥莉的‘数字化是未来’。”一位娃哈哈中层透露,这位女掌门深谙“打一巴掌给颗甜枣”的智慧:她一边清洗了47%的宏胜系空降高管,重新启用创业元老王树清负责供应链;另一边把国资股东代表请进数字化转型委员会,每月联合巡查生产基地。最妙的是薪酬改革——生产端工人工资暴涨23%,但45%的办公室职员年终奖缩水。03没有“娃”,只有“哈哈”  2025年春节,宗馥莉发动了一场被业界称为“百万冰柜闪电战”的突袭。她以0元入驻费向全国小店投放智能冰柜,只要店主承诺娃哈哈产品占比超60%,就能免费获得带AI销量监测系统的第四代冰柜。“农夫山泉的冰柜要交3000块押金,但娃哈哈直接送。”北京朝阳区一家便利店老板算过账,光金条抽奖活动就让他多赚了2万块。这场地面战打得对手措手不及,三个月内纯净水市占率从7%飙到19%,相当于每天从竞品嘴里抢下3个西湖的水量。而娃哈哈更大的转变,还在数字基建上。在杭州下沙的“未来工厂”里,区块链大屏正实时跳动全球数据。这套耗资20亿打造的全链路系统,让娃哈哈首次实现“从甘蔗田到零售终端”的72小时极速达。    “现在年轻人买饮料都要扫码看溯源视频,我们的甘蔗种植园直播比网红带货还火。”数字事业部负责人兴奋地说。在竞品还在比拼包装创意时,娃哈哈凭“可追溯的阳光”概念,在Z世代市场杀出一条血路。当时间再次来到2025年,在浙商年会上,宗馥莉首次回应了当年风波,表示:“争议是接班者的成人礼。”但这时已没有人再提一年前的举报信。此时的她不再急着抹去父亲印记,反而将宗庆后手写体“娃哈哈”注册为集团唯一商标。只是在同比增长激增36.7%,营收突破700亿的战绩下,所有人都清楚地意识到,宗馥莉已不再只是“宗庆后的女儿”,而是“娃哈哈的新女王”。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04-09 11:57
运营
01—ChinaTravel有多火:甲亢哥的直播点燃全球流量池2025年3月,法国顶流网红“甲亢哥”(Hypeman)的TikTok中国行直播正在引发一场全球性的轰动。从上海到北京,当高铁驶入沪昆高速的幽暗隧道时,Speed基于自己的以往的直播经历向团队表示“我们可能会卡顿。”但国内完善的网络覆盖,让油管的2K直播全程都未出现延迟卡顿现象。Speed不禁惊呼“中国太疯狂了!我们在地下,而且没有掉线哦!” 而几小时前在上海街头,粉丝邀请他试驾小米SU7 Ultra。当体验比超跑还快的加速后,更是让这位兰博基尼车主羡慕地发出标志性性的嘶吼“我真的很想要这辆车,兄弟!”在得知SU7 Ultra售价后,更是快进到“中美对账时刻”,大呼“什么鬼,我为什么要在花250000美元买一辆(兰博基尼)?而它只要70000美元,速度更快!”有中国网友在TikTok留言:“他们以为中国只有功夫和熊猫,却发现地铁刷脸进站比纽约快十年。”  甲亢哥的镜头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西方媒体对中国长达数十年的滤镜。事实上,用“直播真实中国”的方式,来颠覆国外网友的认知,早已成为许多海外博主通用的流量密码。在TikTok上,#ChinaTravel话题播放量超500亿,成为平台年度最热标签。  上海外滩凌晨1点的灯光秀让这些博主语无伦次,成都火锅店的微辣锅底辣哭过一位位维京硬汉,而西安城墙下的汉服少女骑行队伍更让观看视频的海外网友感叹“这里比《指环王》的中土世界更魔幻”。这些“反常识”场景,成为了海外Z世代疯狂追捧“真实中国”的社交货币,甚至形成了一条“中国游鄙视链”:打卡外滩是青铜玩家,在北京爬长城算白银段位,而只有在成都熊猫基地当“铲屎官”才是终极王者体验。流量狂欢的背后,是政策红利的集中释放。2024年,中国对63国实施免签政策,过境免签延长至240小时,全年入境游客达1.319亿人次,同比增长61%。韩国年轻人甚至开发出“48小时上海-苏州-杭州极速打卡路线”,周五下班飞中国、周日返程上班成为新潮流。数据显示,外国游客在华日均消费突破175美元,带动旅游外汇收入同比激增77.8%,一个万亿级市场正在觉醒。 02—带老外吃火锅月入6万,2025年最爽职业生存指南当甲亢哥的直播画面点燃全球好奇心,一场职业革命正在中国悄然发生。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入境游市场规模将突破1.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8%。但与传统旅行团“故宫长城打卡”模式不同,72%的外国游客选择自由行,催生出个性化服务需求——从“中医推拿+汉服旅拍”到“川菜厨艺速成班”,私人导游成为2025年最炙手可热的职业。  上海前银行职员丹牛的逆袭,是这个行业的缩影。2024年金融业降薪潮中,他毅然辞职考取国际导游证,开发出“魔都秘境骑行”路线:清晨外滩看日出、武康路咖啡探店、豫园非遗剪纸体验、深夜火锅英语角。基础日薪800元+20%小费+品牌植入佣金,旺季月入超金融业年薪。“带荷兰客户吃折耳根时的表情,就是我每天的快乐源泉。”丹牛笑道。如今他的日程排到三个月后,最贵定制路线报价2.8万元/天。 而重庆摄影师Jackson则用镜头重构商业逻辑。他在TikTok发布“8D魔幻城市”探秘视频,引流私域接定制团,推出1999元/人的“火锅摄影套餐”(含专业跟拍+VIP免排队)。单条爆款视频带来87个订单,月收入峰值达6.3万元。“轻轨穿楼第一视角拍摄”“火锅店天台星空摄影”等创意产品,让他成为50万粉丝的顶流旅游博主。 这个职业的魅力在于三重颠覆。首先是时间更自由,旺季月入超白领年薪,淡季全球旅拍;其次,本地人有自己的资源壁垒:掌握方言砍价技能、小众打卡点、跨境支付解决方案;最后是文化溢价:将道教晨课、非遗工坊体验打包为“东方美学沉浸式套餐”,价格翻三倍仍有价无市。  从业者中70%为90后海归或斜杠青年,他们用双语能力解构文化差异——当杭州导游郁敏敏用希腊神话类比白蛇传、用苏伊士运河解释京杭大运河长度时,中西文化之间的隔阂在瞬间中消融。  03—老外挤爆青城山民宿:5000元/晚的“道教晨课”比LV更抢手入境游的爆发式增长,正在重构中国商业生态。 北京胡同民宿主Lisa的改造方案堪称教科书:增设英日韩三语智能门锁、提供汉服体验+书法教学增值服务,房价从600元/晚跃升至1200元,入住率维持92%。而成都青城山某民宿推出“道教晨课+采茶制茶”套餐,房价涨至5000元/晚仍爆满,旺季需提前半年预订。酒店业同步升级:成都W酒店“熊猫叫早服务”让房价溢价40%,智能客房标配多语种AI管家,可预定中医推拿、京剧票务;携程国际版“汉服主题房”预订量同比增320%。  文旅产业更迎来创意井喷。西安打造的英文版《长安十二时辰》实景剧本杀,外国游客复购率超60%,场次预约排至三个月后; 暑期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带火川渝“魔幻山城游”,相关线路搜索量激增230%。就连地方经济格局也被改写——洛阳凭借“汉服之城”标签,2024年入境游客暴增178%,市政部门联合商家推出“穿汉服免门票”政策,街头随处可见波斯商人穿唐装直播卖瓷器。 04—让世界重新发现中国从甲亢哥镜头里的赛博山城,到私人导游创造的深度体验,China Travel正在改写全球旅游版图。这场价值万亿的狂欢,本质是一场“体验经济”对传统观光模式的降维打击——当韩国游客在重庆洪崖洞用TikTok直播麻辣火锅挑战,当德国工程师在景德镇亲手烧制青花瓷,中国不再只是“世界工厂”,更成为全球Z世代的“文化朝圣地”。 这场价值万亿的狂欢背后,是年轻一代用创新打破认知壁垒的勇气,更是中国从"制造输出"向"体验输出"跃迁的缩影。正如丹牛在采访中所说:“我们卖的不是行程,而是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机会。”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04-03 12:29
运营
小米有麻烦了。现场燃起熊熊大火,3名青春靓丽的女大学生身亡。惨剧之下,人们质疑随之而来:           智驾风险提示是否太晚?自动紧急刹车系统(AEB)为何没有触发?车辆碰撞后为何发生燃烧?事故发生后车门是否落锁关闭?           在目前已公开的4次回应里,隐藏有哪些关键信息?           此次小米SU7事故,还有哪些疑点有待还原?                      013人身亡,女友遇难,两人只差一个婚礼           3月29日晚,23岁的女大学生罗某驾驶一辆小米SU7行驶在德上高速上。               这本该是三位即将毕业的年轻女孩人生新篇章的起点,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三个家庭陷入永夜。           事故发生在当晚22时44分。           根据车辆数据回溯,这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开启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以116km/h巡航。           当系统于22:44:24发出"注意前方障碍"预警时,1秒钟后,作为司机的罗某接管车辆,在最后时刻踩下刹车,并向左打方向盘22.0625度。           这让碰撞时速从116km/h降至97km/h,却仍未能改写结局。                      车辆随后开始燃烧。安徽高速出行服务的交通事故信息显示,3月29日23时12分,交警来电称德上高速祁门往枞阳方向一辆小轿车着火;3月30日0时19分,现场明火已扑灭。               网传的“车门打不开”说法,最早来源一位自称是现场救人的大哥,根据他的说法,3个女大学生中的其中2个是当场死亡的,后排的一个是他用棍子砸碎车窗后拖出来的,当时车门已经打不开,非常烫手。           罗某男友,也即事故车辆车主,在收到事故报警信息后联系了罗某父母。在收到信息后,遇难者罗某一家立即开车前往安徽事故现场,在次日凌晨2时40分左右抵达事故第一现场。           “她们本该在六月穿上学位服,而不是让父母通过DNA确认身份。”                      罗某男友介绍,其车辆为小米SU7标准版,于武汉交付,他与女友均是小米的忠实粉丝,他本人长期在深圳,购买车辆的目的是方便女友出行。           “跟女友相识多年,两人只差一个婚礼。“           车主表示,事故发生后,他与女友家人,曾多次询问事故调查进展,但均未收到任何反馈。               罗某的父亲说,他从交警处得知,事故发生后,后排的女生被对面的车主砸窗救出,当时还有生命体征,被紧急送往医院,但最后依然没有存活下来。 024次回应,聚焦3大疑点,小米是否担责?这场悲剧将小米汽车推至舆论风暴中心,一天内四份关键回应相继涌现。           分别是受害者家属的事件陈述、小米集团发言人公布的官方时间线、小米汽车回答网友的技术答疑、以及雷军的公开声明。           但仍有核心疑点尚未解开。                                  疑点一:AEB为何失效?           据小米官方通报,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行驶。           系统检测到施工路段障碍物后发出风险提示并减速,驾驶员在1秒内接管,但最终仍以97km/h撞向隔离带。关键问题在于:宣传中“夜间120km/h可刹停”的AEB为何未触发?               技术层面的争议聚焦于两点:  1.涉事车辆为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仅依赖纯视觉识别。夜间光线不足、施工路障(锥桶、水马等)形态不规则,可能导致系统误判或延迟。             2. AEB功能在100km/h以上时检测距离缩短,且对侧向障碍物敏感度较低。小米虽宣传其AEB性能,但实际场景中系统可能因“边界条件”未触发指令。             当然,这是当前造车势力普遍存在的通病,并非小米一家之过,但确实暴露了纯视觉方案在极端环境中的脆弱性。             顺带一提,受此次事件影响。4月2日,A股市场激光雷达概念股集体大涨。两家龙头企业,港股速腾聚创高开7%,美股禾赛科技隔夜暴涨17%。                      疑点二:车门锁死?           家属控诉称,碰撞后车门因断电锁死,乘客未能逃生。               而小米回应称,车辆配备“机械应急拉手”,若遇到车辆断电车门锁死的情况,可尝试在车辆下方找到应急解锁。           “车辆配备了机械把手,在断电的情况下也可以打开。”           根据更多业内人士的说法,在此次事故中,大概率只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发生撞击后,车内人已被撞晕,所以没能及时开锁;另一种情况是车撞坏了,比如线束等被撞断,导致无法传输车辆解锁信号。           疑点三:电池爆燃?           车辆搭载的弗迪/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在97km/h撞击下发生热失控。小米虽强调电池包通过14层防护测试,但有两个细节耐人寻味:             其一是标准版未采用PRO/Max系列的“电芯倒置技术”,碰撞时能量释放方向直接威胁乘员舱;             其二则不得不提到,舆论发酵后的第二天,宁德时代就火速发布声明“切割关系”,表示涉事车辆未使用其电池。                          而根据小米SU7标准版的公开信息显示,自2024年5月起采用双供应商策略(宁德时代与弗迪电池),订单随机分配电池。           这种双供应商混装策略,可能存在供应链透明度缺失的问题。             03结语           小米SU7车祸不仅是单一事件,更是智能汽车狂飙时代的一个缩影。去年开始,车企纷纷宣传自家智驾技术的好,但每次事故后,却都只是舆论在强调警惕滥用智驾。对普通人来说,分清辅助驾驶和智能驾驶其实并不容易。           或许,唯有将“安全冗余”置于“技术跃进”之上,让每项创新都经过极端场景的淬炼,才能避免下一个家庭在火光中破碎。           正如茨威格所言: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只是每一次,我们支付的代价都太过惨痛。             截止至发稿前,小米市值两天缩水超1200亿港元,股价较历史最高点跌超25%。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关注他的用户也关注了: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