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塔商业 level
获赞
7
粉丝
2
关注
0
看过 TA
28
2026
运营
IP属地:湖南
暂未填写个人简介
私信
关注
06-06 11:47
运营
走进一家标榜“中高端”的连锁酒店,你会不会相信,床单、被套、枕头套,每一件都是为你专门清洗准备的?最近,亚朵酒店被曝床品混用医院枕套,再次引发公众对酒店行业卫生的集体焦虑。6月初,一位网友在入住杭州西溪紫金港亚朵酒店时发现,枕套上除了亚朵的标志,还有“杭州御湘湖未来医院”的字样。这让人对酒店的卫生状况产生强烈怀疑。地图显示,这家医院距离酒店约28公里,彼此并无合作关系。事件在社交媒体迅速发酵,亚朵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酒店方面很快回应:问题源于第三方洗涤供应商的分拣失误,导致医院与酒店的布草被混洗。亚朵随即终止了与该供应商的合作,开展了全店布草排查,未发现其他类似问题。酒店还为顾客更换房间、免除房费、赠送伴手礼,并发出公开道歉。然而,这些补救措施并未完全打消外界的质疑,亚朵的品牌信任,正面临一次正面临着来自基层运营细节的考验。酒店行业在扩张与管控之间的矛盾,也再一次被提起。“人文酒店”失守卫生防线在中高端酒店品牌中,亚朵以“人文”与“品质”作为招牌,近年来在激烈竞争中跑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尤其是其标志性的“深睡枕”:慢回弹记忆棉、贴合颈椎的造型设计,定价399元,一度成为热销产品。2024年,亚朵的枕头销售额达到了22亿元,占其周边产品收入的一半,是新中产出差首选的“心头好”。枕头作为招牌之一,这次“枕套事件”会引发这么大的舆论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事实上,这也不是亚朵第一次因卫生问题被质疑。从“循环用水刷马桶”到“花洒藏毛发”,再到这次“医院枕套”,类似事件频繁出现,消费者每次都要感受一把信任危机。而最关键的是,这种问题并不只发生在亚朵。酒店行业管理上通病,早就成了每年都会被翻出来的老黄历:连锁酒店强调标准化,但在品控执行上,正逐渐力不从心,规模增长能否不以牺牲品质为代价?显然,枕套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正是因为它触碰到了这个行业最敏感、也是最难解的神经——卫生与信任。亚朵这次失误,不过是酒店行业的冰山一角。扩张越快,标准越难守在酒店行业复苏缓慢的2024年,亚朵在逆势扩张:新增471家加盟店,同比增长63%,全国门店总数突破1200家。这一扩张节奏远快于行业平均。相比华住、锦江等品牌选择谨慎增长,亚朵押注加盟模式,以轻资产策略迅速铺开市场——加盟商负责门店投资和运营,总部输出品牌授权、标准化流程和营销资源。这种模式确实提高了规模效率,却也放大了管理的难度。当品牌扩张速度远超管理能力,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便容易暴露出问题。尤其是布草洗涤这种“看不见”的环节,虽然不如装修、服务那样直观,却直接影响用户体验。一旦出问题,代价显性且集中。行业有数据显示,超过70%的中高端酒店选择将洗涤服务外包,以节省人力和成本。然而部分洗涤供应商在高温消毒、分拣流程上偷工减料,甚至出现医疗机构、养老院与酒店布草混洗的现象,带来极高的交叉污染风险。按照行业规范,医疗布草必须在65℃以上高温杀菌,而大多数酒店布草只需40℃水洗。两者混用洗涤设备,缺乏清洗流程隔离,必会带来不良影响。只是现实中,由于监管不到位,洗涤企业即便出错,依然可以继续接单。某种程度上,“洗错了也没关系”,总是在某些时候成为默认状态。与此同时,加盟机制也把品牌风险进一步前置。门店日常运营、供应商筛选,交由加盟商负责。一旦加盟商为追求利润压低运营成本,选择低价但不合规的供应商,影响将迅速传导至整个品牌体系。顾客并不关心酒店本身是直营还是加盟,他们认的是品牌。一个门店的纰漏,就可能破坏整体形象。有网友调侃得很精准:“不是怕枕头硬,是怕它从哪间病房来。”这是玩笑,但也是现实焦虑的投射。在“干净”这件事上,消费者的标准越来越高,品牌的容错空间却越来越小。以布草管理为例,若一家拥有300间客房的酒店自建洗衣房,初始投入超200万元,每月运营成本高达10-15万元。而外包洗涤只需约三分之一成本,代价却是服务链条断裂、管理难以穿透,一旦出事,很难止损。归根结底,是把品牌信用,交给了整个链条中最薄弱、责任最轻的一环。干净不是“玄学”,它可以被管理那么,“干净”真的是无解难题吗?未必。不少国家与国际酒店品牌,早已通过制度与技术手段,将布草管理纳入可控范围。比如日本,很多酒店采用“区域洗涤联合体”模式,由专业机构运营的统一洗涤中心为多家酒店服务,接受定期抽检并承担法律责任。既降低了单店成本,也通过集中监管提升了布草清洁水平。如果出现违规,供应商将被列入黑名单,甚至面临罚款。国际连锁品牌如希尔顿、万豪,则常设“飞行检查”制度。总部不定期派出巡查团队,突击检查加盟门店的布草、清洁和服务细节。一旦发现问题,轻则警告整改,重则摘牌止损。这种机制虽然强硬,却有效拉高了服务的下限。另一方面,技术也在提供新的解决路径。RFID布草追溯系统在部分高端酒店已开始试点。通过给每件布草植入芯片,能追踪其洗涤与使用流程,避免混洗。以300间客房规模计算,部署成本在30-50万元之间,平均每间房增加5-8元成本。虽然初期投入不低,但长期来看能显著提升服务可靠性与品牌形象。还有更先进的清洁设备。例如德国Miele的专业洗涤机,可精准控制温度与消毒流程,部分国内酒店已开始引入,但整体覆盖率仍不足一成。问题在于:愿不愿意为了可控的干净,牺牲一部分增长速度和短期利润?这些系统和设备带来的不仅是一次性投入,还包括维护、人力和培训等持续成本。据估算,引入RFID系统,毛利可能下降10%-15%。酒店可能需要调价以弥补成本——但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干净”付出更多?市场反馈并不一致。有消费者开始自带床品、睡袋,有人选择老牌国营酒店或经济连锁品牌,追求心安。而另一部分则表示:“如果连亚朵都不干净,那干脆住个便宜的得了。”干净这件事,已经从“增值服务”变成了“基本需求”。对于中高端酒店而言,房价400-600元的定位意味着用户期待一个比快捷酒店更稳妥的体验。可如果连“干净”都做不到,那这个价位也就失去了意义。写在最后:别把“干净”当成奢侈品这次的风波,表面上是一家加盟门店、一个洗涤环节的漏洞,但往深了看,它只不过是把行业的卫生问题又提出来了一次。例如,2022年某知名连锁酒店品牌被曝出床单“血渍门”事件,以及此前多次出现的毛巾擦马桶、浴袍不消毒等问题,都集中反映了酒店加盟模式下,品牌方对门店品控管理失位,以及第三方洗涤服务监管的漏洞。中高端连锁酒店在高速扩张中积累的增长红利,正在与品牌信任之间产生撕裂。用户的期待并不高——一张干净的床、一只干净的枕头,以及一个靠谱的品牌态度。这些东西,靠一次营销事件或一款网红产品远远不够,真正该补的,是系统背后的逻辑,是服务链条中的每一个细节。“干净”,不该是奢侈品。它是服务的起点,是品牌建立信任的前提。如果这一点维护不好,那么酒店品牌每年都会在舆论上“渡劫”。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06-05 17:45
运营
一直以来,白象在众多方便面品牌中,是那个“最不像资本”的存在——不上市、不炒概念、凭借公益形象、踏实质朴的路线,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信任与喜爱。但最近,它却因为一包叫“多半”的面,陷入了信任风波。有网友发现,白象推出的“多半袋面”“多半桶面”系列产品,名字让人下意识以为是“多出一半”的意思,结果仔细一看,“多半”两个字右上角标注了小小的“™”符号——这其实是一个商标。于是质疑声随之而来:又在玩“文字游戏”?白象很快发布声明回应,解释称“多半”确系其注册商标,用于区分标准规格与大份量产品,并表示产品的确从原70克升级到110克,甚至120克,克数增幅达40%甚至更多。但话虽如此,争议并未因此平息。没想到,白象也跟我“耍小聪明”?这件事,得从“多半”到底意味着什么说起。消费者看到“多半桶面”这四个字,很自然地会想,这是不是比普通桶面多了一半?但事实是,这里的“多半”,不是形容词,而是白象注册的一个商标。它原本的意思,是“多一部分”,不是“多一半”。近日,白象在官方声明中写道:“‘多半’产品是基于原70克面饼基础上推出的110-120克面饼的大份量产品。”“‘多一半’产品是基于60克原料升级到100克面饼。”数据上看,70克升级到110克,是多了57%,60克到100克,是多了66%。无论是“多半”还是“多一半”,它确实在量上做了提升。而从商标注册层面来看,“多半”确实是白象早已申请的合法商标,用在包装正面也合规。仅看实物,白象大概还够不到虚假宣传的边。但是,白象显然在“视觉语言”的传达上有问题——把“多半桶面”印在包装正中间,消费者理所当然的会以为是在描述容量。这次“多半”风波的核心,并不是“产品有没有变重”,也不是“商标是否合法”。而是,而是这种无害的“小聪明”触到了消费者逆鳞。近两年,商标擦边事件多发,消费者已经疲于分析这些品牌的心思。在他们看来,这些手段是在挑战消费者的常识。白象把“多半”注册成商标没错,把它印在包装上也没错,但消费者没有义务去分辨什么是商标,什么是描述语。这时候,品牌的责任,是要提前预判到这种“认知歧义”,而不是事后才来“解释清楚”。换句话说,可以犯错,但不能“狡猾”。这也大概率是白象诚恳道歉的原因。“擦边”是这个时代的营销语言对于这类有歧义的商标,消费者已经接近于“应激”。看到白象“多半”被骂,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又来一个“文字游戏”?就像“0添加”酱油的“千禾0”,还有“壹号土猪”的“壹号土”。目光放大一点,食品行业里的“字眼战术”早已是公开的规则。一个显著例子,就是康师傅的“1倍半”,它在包装上标注“本品净含量为110克,比普通桶面70克多出约50%”。而实际上,在看到“1倍半”的描述时,消费者脑子里很容易会自动代入“更实惠”“分量足”的印象。统一、今麦郎都做过类似的事情:在正常产品上推出“大份量版”,名字叫“加量装”“豪华桶”“劲爆桶”,谁也没有一一把净含量解释清楚,而是把消费者的注意力引导到一种“性价比”联想上。说到底,“擦边”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在营销界,它往往是一种激活感官认知的方式——让人一眼记住你。就像“口红一哥”“带货女王”“椰树广告语”等等,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夸张性,目的是放大传播效果。我们不该鼓励恶意“擦边营销”,但也不能对所有语言创意一棒子打死。白象为何被群嘲?爱之深责之切如果我们只把这起事件当作一场“商标沟通失误”,它也许撑不起这么大的舆论风暴。但问题是:这一次,白象承受的舆论压力,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白象在过去几年里,已经被消费者“道德偶像化”了。它真正走进大众视野,是在2022年“土坑酸菜”事件之后。当时,行业巨头被曝使用土坑腌制的酸菜,引发食品安全信任危机。而白象因未涉其中意外“出圈”,成了那段时间里“唯一干净的方便面”。那一刻,舆论的情绪是集体性的。微博、B站、小红书上都在刷“支持白象”,无数网友发起“报复性购买”,一包包白象被搬进家门、搬上直播间。有视频博主测试味道,有人晒出“一次性买了20桶”的购物车截图。白象成为了食品行业中罕见的“消费者主动捧红”的国货品牌。紧接着的几年,白象继续强化了这层“良心企业”的人设。疫情期间,它频繁出现在捐赠名单上,给灾区、给封控区送面送物资;它在公司主页上写明拒绝日资,“我们不做外国人的子公司”;它坚持不上市、不融资,被媒体称为“不被资本改变的企业”;更令人动容的是,白象厂区三分之一的员工是残障人士,真正将“社会责任”落到了实处。这些看起来不太像“现代企业”的行为,恰恰是白象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它不像一个品牌,更像一个能寄托情绪和价值观的符号——“不卷、不骗、不割韭菜”“踏踏实实做产品的国货之光”的代表。这种“国货之光”的形象,在社交平台传播后,迅速建立起强烈的消费者情感链接。于是,白象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品牌,而变成了“道德白月光”。这种情况下,它就再也没有犯错的空间。一个产品名产生歧义,在别的品牌上也许只是“误解一下”的小事,在白象身上就成了“你怎么能骗我?”的背叛。我们看到很多网友的评论,不再是单纯针对产品包装,而是上升到了“国货信任”“人设崩塌”。这其实是一种信任反噬:我们越是把它当做道德标杆,就越不能接受它在人性层面的瑕疵。所以,这一次白象被骂得更惨,不是因为它错得更多,而是因为它被爱得更深。写在最后:信任不是“免死金牌”“多半”风波本质上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克数之争,而是一次情感错位——你本来是那个“最不像资本”的品牌,现在却被人感觉在玩资本最擅长的“字眼游戏”。消费者的信任,从来不是“道德免死金牌”,而是更高的期望门槛。一旦这种期望被聪明营销碰了底线,反噬只会更猛烈。但商业归商业,信任归信任。白象做过好事,也会犯错,它不是神仙企业,也不该永远活在“道德光环”下的舆论真空里。它需要消费者的监督,也值得一个客观的讨论空间。这一次,“多半”确实是一次不够成熟的商标营销。但它的应对——不拖延、不甩锅、不玩公关术语——依然展现了我们熟悉的“老实人”形象。一个成熟的商业环境,不应只有“喊打喊杀”的追责,也应允许“犯错但愿意改”的品牌得到宽容。比起那些惯于打“擦边球”却从不认错的品牌,我们更应给愿意学习、愿意讲清楚的企业一些成长空间。国货的魅力,不只是价格亲民或情绪共振,更应是“在学习中变得更诚实、更智慧”的过程。我们作为消费者也需学会理性与宽容:别因过于喜爱一个品牌,就给它过度道德加分;也别因一次小瑕疵,就全盘否定。消费者的理性和宽容,同样也是商业文明的重要部分。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关注他的用户也关注了: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