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塔商业 level
获赞
5
粉丝
2
关注
0
看过 TA
14
2026
运营
IP属地:湖南
暂未填写个人简介
私信
关注
04-18 11:18
运营
“谁利润率超过5%,我处分谁!”          刘强东一段7分钟内部讲话视频的流出,将京东外卖推至舆论风口。          在视频中,刘强东声称“京东外卖净利润率永远不超过5%”,并痛斥行业“抽佣过高导致食品安全恶化”。          整个视频看下来,与其说这是京东在为接下来的外卖新业务做商业探讨,更像是一场理想主义者的宣言。          利润率不能太高,不然会影响商家收入;          商家收入太低,会导致社会食品安全问题遭到恶化。          这像是一家公司老板要考虑的内容吗?          京东到底是“假道德”还是“真商战”?01京东、美团的口水战            其实自从京东高调入局外卖以来,它和美团的这一战就不可避免。          只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大概是在外卖和即时零售业务,两家都没法取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于是这场战争的硝烟更多集中在口水仗上。          4月15日,先是美团正式发布即时零售品牌“美团闪购”,在视频号上发布了一条广告片,直接对比“闪购”和“网购”,背后传达的核心内容是“万物皆可外卖”。                    而在这条视频中出现了一句“你的东东再等等”,配图为一只狗,而京东的吉祥物Joy正是一只小白狗。此举无疑是在影射京东品牌。          仅在2小时后,京东立刻发文回击。          尽管标题叫做《京东不打口水仗》,但在文中细数了美团以往那些被人诟病的缺陷。                                  第一条宣布京东本季度将再招收不低于5万名全职外卖员,全额足额全部缴纳五险一金且所有费用都由公司承担,暗戳戳指美团此前一直没有为骑手缴纳社保的行为。          而第二条中,京东还表示,今天京东品质外卖订单量将超过500万单,因为都是品质堂食餐厅的外卖,GMV比“幽灵外卖”1000万单还大。          “幽灵外卖”指的就是那些没有堂食以及资质有问题的外卖店,无疑打脸的是美团爆出来过的那些外卖食品安全问题。          其实自入场以来,京东外卖之所以能从0到1,将自家的外卖新业务在竞争力上比肩巨头美团,核心只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给骑手交社保。          京东祭出“五险一金骑手”“0佣金招募商家”的组合拳,直戳美团的两大软肋——骑手外包比例超80%、商家平均抽佣率25%的现状。          京东CEO许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京东做外卖的初衷时多次表示,京东做外卖最核心的目的是解决行业痛点,而非竞争的考虑。          而目前,食品安全隐患、骑手社会保障长期缺位、商家抽佣过高等问题,正让行业矛盾愈加突出。          如今,京东让利给商家和骑手,让直接关联人受益,也使得自己明明是后来者却占尽了舆论场优势。          而第二件事,则是“流血改革”,以主动砍掉 “砍掉” 大比例的外卖商家为代价,换取京东外卖在市场上与“品质外卖”挂钩的品牌形象。          注意看。          京东外卖商家入驻的首条要求是 ——“仅与具备堂食能力的商家合作”,这就直接过滤掉三类商家:纯外卖作坊、预制菜专营店和家庭厨房。              而在美团,媒体日常报道很多外卖作坊,同时也有大量店名独特的“复制店”存在,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从这一步开始,京东外卖凭借差异化品牌形象,已有了和美团掰腕子的资格。02行业问题越多,机会也越多         刘强东2018年在牛津大学做演讲时曾说过一句话:问题越多的行业,获得成功的机会也越多。          仔细复盘京东自进军外卖市场以来的战略,会发现许多京东强加于自身的要求,恰恰是美团在市场垄断期间做得不够完善的地方。          京东在贴着美团的弱点打。          在美团6900万日单的辉煌下,其实藏着三方皆输的畸形生态:              它面对着商家,客户,骑手。          商家反映美团平台扣点过高,导致利润被大幅压缩,怨声载道;          骑手反映配送费过低,超时配送采取扣款措施,导致骑手在配送过程中承受巨大压力;          客户反映配送超时、骑手态度差,服务质量和餐品质量难以保证。          一份外卖,三方都吃了一肚子气,外卖行业成为了没有一方满意的行业,          在这种情况下,京东正式宣布进军外卖市场。          一些针对性打法,在此刻成为了杀招。          对商家,京东外卖设定的5%利润红线,让平台在上线首月,获得了30万品质餐厅集体倒戈。          对骑手,不断加大全职骑手的覆盖面,为骑手全额缴纳五险一金的费用,既保证骑手薪资不降,又给予了骑手未来生活的保障。          而在客户端,除了之前提及的与品质商家合作,打造放心外卖的策略外。京东对达达集团的收购,借助后者拥有覆盖全国2600多个县区市的即时配送网络,又满足了消费者对即时配送的高要求。    03外卖战争的下半场,不止于利润分配          客观来说,京东外卖许多举措尽管是出于商业上的考量,但确实推动了社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例如带头为骑手缴纳社保后,迫使美团在内等平台不得不跟上,带使行业发生连锁反应。          而这不仅改变的外卖行业。在当下就业困难的节点,让“低学历者也能获得体面社保”更具有非凡意义,消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          可以说,是用商业杠杆撬动了社会进步。          但外卖战争下半场的竞争却并未止步于此。          这场“5%利润率”的豪赌,本质是平台经济“算法效率”与“人文关怀”的价值撕裂。京东试图用“自我设限”打破“高抽佣-压成本-保利润”的死循环,但最终解题钥匙或许不在道德层面,而在商业模式的重构。          真正破局或许在于重建“商家-骑手-消费者-平台”的价值链。              当前平台经济的矛盾,实质是算法对人力价值的极致压榨:          骑手在GPS定位中卷;          商家在竞价排名中卷;          而消费者在补贴大战中养成“价格敏感”惯性,又进一步加剧了前两者的内卷的程度。          京东的道德宣言若止步于利润分配比例调整,而不触及自动化配送、供应链金融、数据赋能等深层变革,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京东与美团的竞争或许有助于打破这一行业困境,让整体外卖市场趋于健康发展。无论是对于消费者,还是从业者。          正如大家所希望的:“这里没有算法囚徒,只有被尊严托举的劳动者。”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04-17 11:29
运营
2025年4月的中国互联网,正被两辆小米SU7割裂成两个平行世界。            一辆是2024年12月从河南悬崖坠落却护住全家的“英雄车”,车主王先生抱着报废车头合影后,在今年4月转身刷卡提走同款新车:“这次事故让我更信小米。”                    另一辆是2025年3月在安徽高速撞上水泥桩的“死神车”,燃烧的车架里困住三名女大学生,家属举着烧焦的机械门锁质问:“雷总说的安全去哪了?”            四个月内,这两起极端事故将小米汽车卷入冰火两重天的舆论场:一边是用户举着“相信雷军”的大旗高呼“为信仰充值”,另一边是公众举着放大镜拷问“技术原罪”。          因此,当雷军4月15日因“小米手机重夺全球第一”登上热搜时,评论区更多的留言是在发出一种质问:          手机能造神,汽车会弑神吗?                        01两辆车下的两种小米          2024年寒冬的河南悬崖边,王先生驾驶的SU7以70km/h冲下15米陡坡,A柱仅轻微变形,全车气囊弹出。          这起事故被剪辑成“小米铠甲车身”的宣传片,仅车主自己在抖音发布的视频,就收获了22.6万点赞,评论区涌入上百条“雷神护体”的评论,并有多家官方媒体转发,全网播放量以亿计数。                        但2025年春天的安徽高速上,116km/h撞击水泥桩的SU7标准版,却撕开了“安全神话”的裂缝。          纯视觉智驾方案在夜间将静止障碍物误判为移动车辆,NOA系统仅提前2.4秒预警。          当驾驶员慌乱中踩下30%刹车时,车辆仍以100km/h撞向障碍物,最终酿成“车门锁死、电池爆燃”的惨剧。            这两起事故的戏剧性反差,暴露了公众认知的集体迷失。          河南悬崖事故中,幸存者将偶然性结果上升为技术必然——车辆以较低速度侧滑翻滚,撞击角度恰好避开了电池包核心区域。但在流量滤镜下,它被加工成“小米技术碾压传统车企”的爽文剧本。          而安徽事故的舆论审判,则陷入“完美受害者”的逻辑:人们选择性忽视驾驶员接管失误和道路施工警示缺失,却将怒火倾泻于小米的安全失信。            这种矛盾在社交媒体上具象化为撕裂的舆论场。事故家属哭诉“车门像焊死一样”的视频获得千万转发,而工程师科普“碰撞后车门解锁失败率约7%”的理性分析却淹没在情绪浪潮中。              消费者更愿意相信“这车能保命”的感性故事,却拒绝接受“没有绝对安全的车”的理性结论。            当技术问题被简化为道德审判,讨论就变成了非黑即白的站队游戏。           宁德时代首先火速撇清“非我司产品”,比亚迪则保持沉默。          如罗生门般的争吵,让事故责任在口水战中失焦。法律专家指出,现行法规对智驾系统的人机权责、数据披露等关键问题仍存空白,导致车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但无论如何,小米由于雷军的光环,在这次事故中的确遭受了更多放大镜下的审视。  02小米出事,只骂雷军人品          雷军可能是中国企业家中最懂流量密码的顶流网红。          2024年SU7上市时,他一个绅士开车门动作被制成表情包血洗朋友圈,发布会金句“连夜说服高管降价3万”让订单系统瘫痪3小时。          2024年SU7创下13.6万辆交付量,52.99万元的Ultra版被黄牛加价20万疯抢,背后是粉丝对“雷总亲自打磨”的无条件信任。              这种信任的本质,是流量经济制造的认知幻觉——当雷军在短视频上抛出“防弹级电池”西瓜实验时,观众记住的是炸裂的视觉效果,而非“西瓜模拟的是静止物体而非高速碰撞”的技术限定条件。                      安徽事故发生后,雷军抖音账号停更72小时的行为,被解读为心虚躲藏;          而家属控诉小米从未主动联系时,网友立刻翻出他此前“把用户当朋友”的演讲视频疯狂打脸。              更荒诞的是,当宁德时代紧急声明“涉事车辆未用我方电池”,公众却盯着雷军三年前“电池安全是生死线”的演讲片段,质问:雷总扔西瓜测试的底气呢?          甚至他过往“为发烧而生”的金句,都被重新解读为字面意义上的燃烧。这场危机暴露出企业家网红化的致命软肋:当个人IP与品牌深度捆绑,产品缺陷会直接升级为人格信任危机。            传统车企出事,公众骂的是产品经理;小米出事,骂的是雷军人品。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流量逻辑正在扭曲技术认知,车企宣传中“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的概念被故意模糊。即使是在SU7燃爆事故后,短视频平台上依然有着不少“车主躺在SU7上睡觉”的内容。                        这种“宣传时夸大其词,出事时甩锅用户”的策略,让技术乐观主义变成了致命的认知陷阱。          而这绝不是小米一家所存在的问题。03流量退潮后,小米如何重塑信任?          面对信任崩盘,小米的当务之急是打破“自说自话”的安全叙事。          安徽事故中,关键数据如AEB触发时间、碰撞前车速等始终未公开,这种“挤牙膏式”信息披露加剧了公众质疑。          参考特斯拉数据平台实时公开的机制,或许能缓解“既当选手又当裁判”的信任困境。          更迫切的是重构技术话语体系——当78岁的电池工程师王传福还能在比亚迪工厂讲解刀片电池穿刺实验时,49岁的雷军是否该从营销前线退后一步,让实验室数据而非个人魅力成为信任基石?                流量狂欢的退潮,反而给了小米重生的契机。          安徽高速上的火光刺破了所有幻觉:再炫酷的算法,也比不上一道可靠的车门解锁机制;再顶流的企业家,也背不起三条人命的重量。            唯有将敬畏生命置于营销神话之上,方能跨越从网红爆款到可信赖品牌的鸿沟。若小米能借此危机完成从流量依赖到系统安全的范式转型,或将为行业树立向死而生的转型样本。
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关注他的用户也关注了: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